(共35张PPT)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国家关系: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对外交往扩大
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形成
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华民族大团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典客
典属国
大鸿胪
北击匈奴
屯戍政策
礼部
鸿胪寺
抵达琉球
册封冼夫人
和亲
北庭、安西都护府
羁縻州
与少数
民族政权
时战时和
修长城
筑九边
理藩院
改土归流
设驻藏大臣
册封宗教首领
联姻
甘英
出使大秦
丝绸之路
裴矩驻张掖
常骏出航
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
玄奘、鉴真
日本遣唐使
海上
丝绸之路
广州、明州、泉州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
下西洋
海禁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使团
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
(一)秦汉时期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1)少数民族:
(2)政策:
①中央: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
②地方:
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抚夷、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
1、秦朝: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1)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①北方——匈奴
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初
89年
朝廷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西迁,无力再犯中原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西域都护府
敦煌
酒泉
张掖
武威
(2)地方:
②西部:
设河西四郡:
设西域都护府:
③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3)边疆政策:
屯戍政策
方式:
①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作用:
材料:《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分民屯和军屯
①抵御匈奴的入侵;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③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边疆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流和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迁徙、大交融
1、表现:
五胡内迁
北民南迁
汉化改革
共同开发
2、影响:
①促进民族大交融;
②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
——大交融、大发展
机构设置: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鸿胪寺:接待礼仪
1、隋朝:
(1)民族:
(2)政策:
①加强治理岭南:
册封谯国夫人
②边疆推行郡县:
③三次到达流求:
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加强台湾联系
◎《礼宾图》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
——大交融、大发展
2、唐朝:
③设置各种边疆管理机构:
(1)民族政权:
(2)政策:
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
①西北:
②西南:
◎文成公主
安南都护府
羁: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用经济和物质利益加以抚慰
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
与吐蕃和亲、会盟;接纳南诏子弟入唐学习。
如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用民族首领任职,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与中央政府。
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治夷,因俗而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2、唐朝: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特点、影响?
材料1:(唐太宗认为)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材料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摘自《中国通史》
◎唐太宗
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大交融、大发展
2、唐朝: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特点、影响?
方式:设立机构;册封首领;武力征服;和亲;会盟通好。
特点:以和为主,政策开明,因俗而治,手段多样,措施灵活。
影响:①有利于民族交融;
②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促进边疆开发,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④推动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大交融、大发展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大交融、大发展
3、宋朝: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思考:观察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的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女真族——金
契丹族——辽
党项族——西夏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榷场贸易
南北面官
澶渊之盟
仿宋建制
庆历和议
1140年郾城大捷
1004年澶州之战
1044年宋夏之战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大交融、大发展
3、宋朝:
①并立: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 从未中断过。
特点
影响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四)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1)背景:
(2)政策:
(3)措施:
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④东南:
1、元朝:
“行汉法”;民族歧视和压迫
①西南:
②东北:
③西域:
◎八思巴与忽必烈
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云南设行省。
设行省,征发赋役。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军政。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四等人制
(四)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1、元朝:
(3)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
②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过哪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四)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2、明朝:
(1)中央机构:
礼部、鸿胪,四夷馆
①北方:
②东北:
③西北:
④西南:
⑤西藏:
(2)地方:
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与各族贸易;
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设土司(酋长世袭,进贡调兵)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该地区,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开放马市
军事:长城可以延缓敌人进攻的速度,但不能完全把对方抵御于长城之外。
经济:长城内外的交流是必须进行的,双方有必要互通有无,“九边”地区开放马市,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不过生意上的往来要受长城关隘是否打开的影响。
(四)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2、明朝:
思考:明朝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未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长城内外的交流并没有完全被隔断,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在发展,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四)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3、清朝:
(1)中央:
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地方:
①北方:
②西北:
③西藏:
④西南:
⑤东南: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平定噶尔丹,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设驻藏大臣;册封 “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①清朝基本确立了今日我国的版图;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民族交融,维护了国家统一。
知识拓展: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和趋势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隋唐至 两宋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元明清 时期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①民族迁徙②民族战争③友好交往④和亲联姻⑤会盟与和议⑥进行册封
⑦设置机构⑧政治改革
材料: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思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①突出直接管理;②注重军事防卫和行政体制改革;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④多样性;⑤继承创新;⑥遵循“大一统”思想。
意义:①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
(一)先秦至汉代
1、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朝:
(1)陆路:
(2)海路:
◎汉倭奴国王金印
◎张骞
◎甘英
①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①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甘英出使大秦。
②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
(二)隋唐时期
1、隋朝:
(1)西域:
(2)赤土国:
2、唐朝:
(1)大食:
(2)日本:
◎裴矩
①政治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对外政策开放。
繁荣原因
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宋元时期
1、两宋:
(1)特点:
①恢复旧路(广州-越南-阿拉伯)、开辟新路(明州即宁波-日本和朝鲜半岛)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
(2)表现:
思考: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达的原因
经济格局: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地缘政治:少数民族政权(西夏)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政府政策: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和对贸易港口有效的管理(市舶司管理)
技术条件: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增强
②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三)宋元时期
2、元朝:
元朝交通路线图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司,严密控制对外贸易。联合国考查证明这里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2)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马
可·波罗行纪》
(1)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时期
1、特点: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具有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特点。
①以中国为中心,鲜明等级色彩;②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③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④政治经济双重内涵(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⑤崇尚睦邻友好。
特点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时期
材料1: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2:19世纪40年代,英国侵略者以武力强迫清政府打开国门,又签下屈辱的条约。此时的中国,开始走上不断割地赔款之路,昔日大国风范早已荡然无存。清政府的没落,意味着中国再也没有绝对的权势可以控制这些蕃国,中国已经没有了作为中心的优势,于是各藩国便有了脱离之意。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③清朝国力的衰落;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时期
2、表现:
(1)明朝:
②15世纪郑和下西洋,扩大海外影响
①14世纪时,明朝实行了海禁,但是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浩浩荡荡的战舰船队,不但是为了向海外各国彰显实力,也是对所有在明朝沿海活动的倭寇、海盗的威慑。郑和七次下西洋,民间私人船只依然不允许出海,而且对海外贸易者也仅提供朝贡这一个方式。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时期
2、表现:
(2)清朝:
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②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拒绝使团请求,关上对英交往的大门。
闭关锁国
①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转型(朝贡体系→条约体系)。这种转型是缓慢的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汉朝: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宋朝: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朝贡体系受冲击,转向闭关锁国。
总结提升:根据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内容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主要以和平交往为主
②交往通道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③在交往过程中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
④且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秦汉: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隋唐: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两宋: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
秦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两宋:海上贸易发达
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明清:坚守朝贡,走向封闭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
先秦: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已有广泛交往
1、史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汉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
A.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B.维护了秦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旨在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
A
2、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A
3、《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描绘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的场景。
其反映的实际问题是唐朝
A.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周边民族有强大的吸引力
B.采用册封的方式使少数民族政权归顺
C.派使者出使少数民族地区,以维持双方的友好关系激民族生者
D.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A
4、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