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9 00: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新课导入
材料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马萨伊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
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三节
姓名











01
区域认知
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差异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差异。
04
地理实践力
结合材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03
人地协调观
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认识保护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02
综合思维
运用影响气候的因素,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分析气候的成因、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目录
CONTENTS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录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四、气候与自然景观
温故而知新
气压带与风带及其移动图
1
气候
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
2
气候因素
气温
降水
月均温
年积温
日温差
年温差
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
年际差异
温故而知新
气候概念和构成的要素
1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不同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候特点不同。
(一)不同气压区影响下的天气状况
低压带
低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高压带
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二)气压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气压带 气流方向 气候特征 低压带 高圧带 暖高压
冷高压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盛行上升气流
降水丰富,
气候湿润。
盛行下沉气流
炎热干燥
寒冷干燥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气压带 气流运动方向 (上升或下沉) 降水多少 (多或少) 干湿状况 (干或湿) 冷暖状况
(冷或热)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下沉
上升
上升
下沉





湿

湿




(二)气压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西边是安第斯山脉,南、北分别是高原,东向大西洋敞开,面积广大,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地球上面积最为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2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由于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的差异性,不同风带控制的地区,气候类型不同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气流方向 性质 气候特征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
从高纬度向低纬度
从海洋吹向陆地
从向陆吹海洋地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气温由高变低
水汽容易凝结
降水较多
气温由低变高
水汽不易凝结
降水较少
水汽充沛
降水较多
水汽稀少
降水较少
(一)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风带 风向 (低纬吹向高纬或高纬吹向低纬) 降水多少 (多或少) 干湿状况 (干或湿) 冷暖状况
(冷、暖
或热)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低纬信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由低纬吹向高纬
由高纬吹向低纬
由高纬吹向低纬




湿




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通常会叠加暖流的影响,其分布范围还受地形的影响。欧洲西部平原开阔,沿岸暖流强大。
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可深入内陆并且暖流还影响高纬度沿海地区,从而形成世界上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有些地区在一年中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
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较大。地中海沿岸地区是世界上地中海气候最典型且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
太阳
辐射
大气
环流
海陆
位置
地形
洋流
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
自然因素
2
人为因素
(1)人工造林;(2)滥伐森林,盲目开垦;
(3)兴修水利,灌区增加;(4)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5)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4
世界气候类型
1.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热带、温带、寒带分别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1)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1.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以北半球为例,自赤道向极地,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2)大陆东岸: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大陆西岸: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2.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1)以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例,比较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自南向北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第一,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第二,降水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2.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2)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例,比较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的主要差异。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主要表现为经度地带性,降水自东、西向内陆递减。
大陆西岸是: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3.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对比其在北美和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
3.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对比其在北美和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推测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5
气候与自然景观
(一)影响原理
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不同的水热条件,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典例
例1:撒哈拉沙漠
形成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少雨
温差大
风力作用强
风沙地貌广布
植被稀少
荒漠景观
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空气极为干燥,风沙地貌广布,河流稀少。
这里只有少数耐干旱的植物生存,形成荒漠景观。
例2:我国南方地区
形成
我国南方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降水丰富
常绿阔叶林景观
流水作用强
河流地貌发育
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相近的我国南方地区,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降水丰富,河网密集,流水作用强,河流地貌广泛发育。这里植被繁茂,形成常绿阔叶林景观。
(二)典例
(二)典例
例3:非洲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草木枯黄
动物迁走
旱季
雨季
草木茂盛
动物迁来
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均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由于赤道低压带的季节移动,每年5月中下旬,雨带向北移动,塞伦盖蒂地区进入旱季而其北侧的马萨伊马拉会延迟进入旱季,食草动物便追随降水由南往北迁徙到马萨伊马拉;
每年10月前后,塞伦盖蒂重返雨季,由于草原面积较小的马萨伊马拉无法提供长期的食物,食草动物便回迁到塞伦盖蒂。
气候类型不同
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三)不同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的类型
分尺度认识地理分布
我们知道,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可是,打开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就会发现,等降水量线并不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均匀分布的,甚至其间还分布着一些降水量的高值或低值中心。可见,“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是对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高度概括,关注的是我国整体,而忽略了具体地区分布的一些细节。
我国东南面向海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腹地,季风气候显著。“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一规律的概括,突出了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忽略了地形、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福建省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地递增,其突出的是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台湾山脉的雨影效应导致福建省沿海年降水量较少。福建省自沿海向内陆,受武夷山脉对气流抬升作用的影响,年降水量递增。当然,福建省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背景下,受地形的影响而形成的。
上述事例说明,地理学研究在关注空间的同时,也关注空间的尺度。研究的空间尺度越大,越关注宏观和整体;研究的空间尺度越小,越突出微观和细节。同一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可能因研究的空间尺度不同而不同;较大尺度空间的分布规律是对较小尺度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和概括,较小尺度空间的分布规律是在较大尺度空间分布规律背景下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表现。
课堂小结
图1为某地气候特征分布图,图2为某时段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部分)。据此完成1~2题。
B
A
1.图2所示时段,图1所示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  )
A.温和多雨B.炎热干燥
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
2.下列关于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对天气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下沉,晴朗
B.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晴朗
C.上升,多雨
D.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多雨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四种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B.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C.丙是温带季风气候 D.丁是热带季风气候
D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
4.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②乙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
③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④丁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分布最广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