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07: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井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
试卷说明:
1.试题范围衔接教材,满分100分,建议时长90分钟;
2.答题前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共20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20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它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的,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学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多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观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的特性与我们的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在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科学家认为除了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同时还存在着“平行宇宙”,其中所有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平行宇宙”中会出现生命。
B.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 “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
D. 罗杰·彭罗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材料可知,想要证实“多元宇宙”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还需要更直接、更具决定性、压倒性的证据。
B. 一些科学家虽然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但是他们还是认同每个宇宙都经历过大爆炸阶段这一观点。
C.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不断丰富完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有开始,有结束,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D. 文章基于宇宙并不是唯一的这一事实,对“多元宇宙”展开了介绍说明,让读者了解了与多元宇宙相关的理论研究。
3. 一篇好的科普文,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附近一棵蛀空了的老树,给雪压得发出轧轧的声音,然后轰通一声,折断了倒在地上。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这家那家的屋顶烟囱里时不时有火星冒出,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能想象,严庄和这里一样,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人们住在新屋里,在过年。收黎子呢,她也许正盘坐在暖炕上,雪越下越大了,路上那一行脚印,已蒙上了一层新雪。我极力地想象着收黎子现在的形象。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为首的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和嘴巴都裹在一块大肩布里,只露出一对秀长的眼睛,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
我想:沿这条路向前,就是前沿阵地,她们这是要把车子朝哪里赶啊?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什么?”我拦住了她们,为首的那个喝住了牲口,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说道:“粮食!”
“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你们要把粮食往哪里运啊?”
“不知道,咱们是跟咱队长走!”
“哪一位是队长?”我看定了为首那个秀长眼睛的,可是她朝我笑了笑,说:“不是我,喏!”她向雪地上的脚印点了点头说:“我们队长前头联络去了,我们跟着她的脚印走,不会错的。”
“这样走多冒险,要是你们队长摸到敌人那里去了呢?”
女民工先是愣了,接着,那个秀长眼睛的噗地一声笑了,回头对同伴们说道,“咱们的队长会摸到敌人那里去?”
“哈哈哈……”于是所有的女民工都一齐大笑起来,她们在笑我,笑得毫不留情。
“打碾庄,打济南,咱队长都到过前线,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女民工自豪地说道。看样子她们有一位极能干、威信极高的队长。
“同志,不管怎么说你们大车不能再往前走。”我还是耐心地说。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那个秀长眼睛的说着,便一扬鞭子要走。正这时,突然空中亮了一串耀眼的照明弹,霎时,树影摇摇,雪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强烈的亮光中飞舞,四周一片银白。十来个雄赳赳的女民工,更加鲜明地站在我面前。
我仔细地,一个一个地看着,寻找着,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这当然是痴想,她们拉着牲口的笼头,赶着车,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沿着她们队长的脚印走去。
“喂!同志,你们队长叫什么名字?”我忽然觉得非问问这位队长的名字不可了。“严正英!”远远传来女民工的回答。
“严正英!”我说不出我是高兴还是失望,“为什么不是收黎子呢?”回到驻地,我吹灯睡下。半夜里,我给一阵窃窃的笑声惊醒了。
“粮食送前线,送前线,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这是那个秀长眼睛的声音,话语当中,好像要把粮食送到阵地上去,才算送到了前线。
“叫我们送后勤部呀。后勤部,后勤部,总要靠后一些的呀!”
“谁说靠后一些?你没听队长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处处要比解放军先走一步呢!”我刚想去凑个热闹,突然屋门开了,雪花和寒气扑进屋来。跟着,进来一位妇女,这是幻象还是真实?是她,是收黎子。她穿着一件男人的棉袍,前襟撩起,扎在腰间,头上包着手巾,两颊冻得绯红,站在当门说道:“大嫂子,大妹子,牲口喂饱了,人也暖和了,我们走吧!”
“收黎子!”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
“啊!”她走到我床前,看清是我,呆住了,然后两手紧紧地箍住了我。
“好吧,严庄?”话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好,好,都好。今年麦子收得很好,秋粮也不错。春上来全也参加了队伍。”
“原来你认识咱们队长啊!”这时,那些快乐的女民工又奇怪又高兴地围着我们,压在我们的肩上。“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秀长眼睛自豪地瞥了自己队长一眼,仍没忘记我在路上说的那句话。
“是,她不会。”我看着收黎子,心里想起那个盘腿坐在炕上的妇女。“你,你怎么改了名字?”
“入党的时候,支部给我起的。”收黎子还是那样沉静而有些羞涩地说。
是她到过济南碾庄的前线?到过那炮火纷飞的前线?我想起她席地坐在废墟上,静静地用马尾修补面筛的事来。是她,是这位收黎子。其实,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房子呢?都盖好了?”这些话都不是我想说的,可是说出来了。
“盖好了,早盖好了。”收黎子话还没说完,原先坐在我铺边的妇女俏皮地接过去说:“瞧,咱队长倒看到了熟人,咱那个大妹子,怎么偏偏找不到她那个人呢!”
“哈哈……”这一阵大笑,惊得院里的马长声嘶叫起来,收黎子站起身说道,“天不早了,等我把粮车送到地方,完成了任务,回头再来看你。”说着就带着妇女们,一阵风似地走出门去。一会儿,门外响起清脆的鞭声,马喷着鼻子,车声辘辘地走了。
东边天上已微微露白,敌人的运输飞机又嗡嗡地响着,想来冒雪空投;但在白雪的掩盖下,它们找不到方位,只能在上空呜呜哀鸣。我披衣起床看见门外雪地上,到处是极深的车辙和脚印,逶迤向南而去。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三次路过严庄的故事。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描写“蛀空的老树给雪压折”这一景象,既写出自然环境的静谧,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
B. 女民工笑我,“笑得毫不留情”,既写出女民工爽朗的性格,体现出她们对队长的信任,也从侧面写出队长威信高、能力强。
C. 文章写回忆中收黎子盘坐在暖炕上的情景,与“我”再次见到她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收黎子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
D. “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说明“我”渴盼见到收黎子,同时也渴盼收黎子能够进步,参加革命工作。
5. 关于文中“秀长眼睛的”女民工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见她时,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显示出她性格豪爽的一面。
B.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一句话就看出她对队长的信任和拥护。
C. “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从反问语气中透露出她的勇敢和顽强。
D. “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她以嘲讽方式反击“我”对队长的误解。
6. 茹志娟在《风格应该多样化》中说:“短篇不可能完成长篇作品所能承担的任务,但可以以小见大。”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莞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助词,无实义,相当于“了”
B.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举足一次,跨出一脚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停止
D.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8.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蟹六跪而二螯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B.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C.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司马迁《陈涉世家》)
D.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0. 两篇文章同样是劝勉读书,但在说理的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堂留题①
苏 轼
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②。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
注:①嘉佑七年(1062年)农历二月,苏轼游览终南山。②渚宫:春秋楚国宫名。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惊”见初日跃上千峰之巅,既写出山势高峻,又写出日出壮丽。
B. 诗人以蜀地、楚宫为喻,生动表现出终南山的富庶和楼阁的高大华美。
C. 山中残雪未消,雪光映照山色,薄冰下溪水缓缓流动,景色幽深清寒
D. 尾联以野鹤凌空飞入终南山层峦的景象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12. 本诗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终南山景色。请简要分析。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排遣了离别愁绪,同时也表达了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心声。
(3)小刚想到《劝学》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于是把创立的国学社团命名为“博学社”。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共10分)(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形单影只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 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举办 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14.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B. 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这些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C.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这些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D.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共4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后劲最大的学科”这一话题引起人们的热议,从今年年初爆火的“孔乙己文学”开始,语文的后劲就开始出现在年轻人捧红的各种人生境遇讨论中。与他人强行硬灌鸡汤的方式不同,人们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然而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学理论所能达到的,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适度背诵。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益经验。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与感受呢?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井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 答案解析
试卷说明:
1.试题范围衔接教材,满分100分,建议时长90分钟;
2.答题前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共20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20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它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的,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学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多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观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的特性与我们的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在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科学家认为除了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同时还存在着“平行宇宙”,其中所有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平行宇宙”中会出现生命。
B.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 “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也有更多宇宙产生。
D. 罗杰·彭罗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通过材料可知,想要证实“多元宇宙”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还需要更直接、更具决定性、压倒性的证据。
B. 一些科学家虽然怀疑“暴涨宇宙”的模型,但是他们还是认同每个宇宙都经历过大爆炸阶段这一观点。
C.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不断丰富完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有开始,有结束,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D. 文章基于宇宙并不是唯一的这一事实,对“多元宇宙”展开了介绍说明,让读者了解了与多元宇宙相关的理论研究。
3. 一篇好的科普文,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 C 2. D
3. 科学严谨:①数字准确,限定合理。在写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时,使用“12个”“5个”这些准确数字;在写另一个”宇宙“时,使用“可能”等副词,让表达更加科学准确。
通俗易懂:②运用比喻,生动易懂。如写超高速扩张阶段时,比成“像吹气球一样”,将抽象的科学现象写得具体可感,通俗易懂。③举例说明,便于理解。在写“大爆炸理论”时,举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易于理解,有说服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错误,曲解文意,文中第三段说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多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而不是“包含着众多的宇宙”。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文章基于宇宙并不是唯一的这一事实”错误,由原文“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可知,多元宇宙并非事实。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的能力。
由原文“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可知,接连运用三个数字,语言准确;由原文“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可知,使用“可能”等副词,让表达更加科学准确;
由原文“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和“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可知,运用比喻,生动易懂;
由原文“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可知,举例说明,便于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附近一棵蛀空了的老树,给雪压得发出轧轧的声音,然后轰通一声,折断了倒在地上。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这家那家的屋顶烟囱里时不时有火星冒出,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能想象,严庄和这里一样,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人们住在新屋里,在过年。收黎子呢,她也许正盘坐在暖炕上,雪越下越大了,路上那一行脚印,已蒙上了一层新雪。我极力地想象着收黎子现在的形象。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为首的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和嘴巴都裹在一块大肩布里,只露出一对秀长的眼睛,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
我想:沿这条路向前,就是前沿阵地,她们这是要把车子朝哪里赶啊?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什么?”我拦住了她们,为首的那个喝住了牲口,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说道:“粮食!”
“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你们要把粮食往哪里运啊?”
“不知道,咱们是跟咱队长走!”
“哪一位是队长?”我看定了为首那个秀长眼睛的,可是她朝我笑了笑,说:“不是我,喏!”她向雪地上的脚印点了点头说:“我们队长前头联络去了,我们跟着她的脚印走,不会错的。”
“这样走多冒险,要是你们队长摸到敌人那里去了呢?”
女民工先是愣了,接着,那个秀长眼睛的噗地一声笑了,回头对同伴们说道,“咱们的队长会摸到敌人那里去?”
“哈哈哈……”于是所有的女民工都一齐大笑起来,她们在笑我,笑得毫不留情。
“打碾庄,打济南,咱队长都到过前线,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女民工自豪地说道。看样子她们有一位极能干、威信极高的队长。
“同志,不管怎么说你们大车不能再往前走。”我还是耐心地说。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那个秀长眼睛的说着,便一扬鞭子要走。正这时,突然空中亮了一串耀眼的照明弹,霎时,树影摇摇,雪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强烈的亮光中飞舞,四周一片银白。十来个雄赳赳的女民工,更加鲜明地站在我面前。
我仔细地,一个一个地看着,寻找着,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这当然是痴想,她们拉着牲口的笼头,赶着车,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沿着她们队长的脚印走去。
“喂!同志,你们队长叫什么名字?”我忽然觉得非问问这位队长的名字不可了。“严正英!”远远传来女民工的回答。
“严正英!”我说不出我是高兴还是失望,“为什么不是收黎子呢?”回到驻地,我吹灯睡下。半夜里,我给一阵窃窃的笑声惊醒了。
“粮食送前线,送前线,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这是那个秀长眼睛的声音,话语当中,好像要把粮食送到阵地上去,才算送到了前线。
“叫我们送后勤部呀。后勤部,后勤部,总要靠后一些的呀!”
“谁说靠后一些?你没听队长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处处要比解放军先走一步呢!”我刚想去凑个热闹,突然屋门开了,雪花和寒气扑进屋来。跟着,进来一位妇女,这是幻象还是真实?是她,是收黎子。她穿着一件男人的棉袍,前襟撩起,扎在腰间,头上包着手巾,两颊冻得绯红,站在当门说道:“大嫂子,大妹子,牲口喂饱了,人也暖和了,我们走吧!”
“收黎子!”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
“啊!”她走到我床前,看清是我,呆住了,然后两手紧紧地箍住了我。
“好吧,严庄?”话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好,好,都好。今年麦子收得很好,秋粮也不错。春上来全也参加了队伍。”
“原来你认识咱们队长啊!”这时,那些快乐的女民工又奇怪又高兴地围着我们,压在我们的肩上。“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秀长眼睛自豪地瞥了自己队长一眼,仍没忘记我在路上说的那句话。
“是,她不会。”我看着收黎子,心里想起那个盘腿坐在炕上的妇女。“你,你怎么改了名字?”
“入党的时候,支部给我起的。”收黎子还是那样沉静而有些羞涩地说。
是她到过济南碾庄的前线?到过那炮火纷飞的前线?我想起她席地坐在废墟上,静静地用马尾修补面筛的事来。是她,是这位收黎子。其实,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房子呢?都盖好了?”这些话都不是我想说的,可是说出来了。
“盖好了,早盖好了。”收黎子话还没说完,原先坐在我铺边的妇女俏皮地接过去说:“瞧,咱队长倒看到了熟人,咱那个大妹子,怎么偏偏找不到她那个人呢!”
“哈哈……”这一阵大笑,惊得院里的马长声嘶叫起来,收黎子站起身说道,“天不早了,等我把粮车送到地方,完成了任务,回头再来看你。”说着就带着妇女们,一阵风似地走出门去。一会儿,门外响起清脆的鞭声,马喷着鼻子,车声辘辘地走了。
东边天上已微微露白,敌人的运输飞机又嗡嗡地响着,想来冒雪空投;但在白雪的掩盖下,它们找不到方位,只能在上空呜呜哀鸣。我披衣起床看见门外雪地上,到处是极深的车辙和脚印,逶迤向南而去。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三次路过严庄的故事。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描写“蛀空的老树给雪压折”这一景象,既写出自然环境的静谧,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
B. 女民工笑我,“笑得毫不留情”,既写出女民工爽朗的性格,体现出她们对队长的信任,也从侧面写出队长威信高、能力强。
C. 文章写回忆中收黎子盘坐在暖炕上的情景,与“我”再次见到她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收黎子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
D. “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说明“我”渴盼见到收黎子,同时也渴盼收黎子能够进步,参加革命工作。
5. 关于文中“秀长眼睛的”女民工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见她时,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显示出她性格豪爽的一面。
B.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一句话就看出她对队长的信任和拥护。
C. “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从反问语气中透露出她的勇敢和顽强。
D. “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她以嘲讽方式反击“我”对队长的误解。
6. 茹志娟在《风格应该多样化》中说:“短篇不可能完成长篇作品所能承担的任务,但可以以小见大。”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
【答案】4. A 5. D
6. ①以小视角书写重大题材。本文围绕女民工支前运粮一事来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②以几个人物塑造群体形象。小说只写了收黎子、秀长眼睛等几个人,但塑造的却是在革命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姓群体形象。③以小细节表现宏大主题。如文中写女民工的神态、动作、对话等细节,表现出她们支前的热情、勇敢,暗示了民心所向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表述错误,原文只是景物描写,此处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能力。
D.“嘲讽”错误,此处是写她为自己的队长感到得意和自豪。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以小视角书写重大题材。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围绕女民工支前运粮一事来写,写“我”到严庄的见闻,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以几个人物塑造群体形象。小说只写了收黎子、秀长眼睛等几个普通农村妇女,但塑造的却是在革命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姓群体形象,表现了收黎子等普通农村妇女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代表了对祖国解放有着强烈渴望的广大民众,塑造小人物映射广大群体;
以小细节表现宏大主题。如“可是她朝我笑了笑,说:‘不是我,喏!’她向雪地上的脚印点了点头说:‘我们队长前头联络去了,我们跟着她的脚印走,不会错的。’”“‘哈哈哈……’于是所有的女民工都一齐大笑起来,她们在笑我,笑得毫不留情”文中写女民工的神态、动作、对话等细节,表现出她们支前的热情、勇敢,表现了普通农村妇女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广大民众对祖国解放有着强烈渴望这一深刻主题,暗示了民心所向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莞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助词,无实义,相当于“了”
B.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举足一次,跨出一脚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停止
D.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蟹六跪而二螯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B.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C.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司马迁《陈涉世家》)
D.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0. 两篇文章同样是劝勉读书,但在说理的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
【答案】7. A 8. A
9. 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②(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10. 异:甲文中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乙文中刘开则是运用道理论证的方式,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好问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同: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A.“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句意: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职责本分。
B.“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之”,音节助词,无实意。句意: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C.“者”,助词,……的人。句意: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者”,助词,构成“……者……也”的判断句,表判断。句意:陈胜是阳城县人。
D.“其”,指示代词,那。句意:(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
“其”,代词,代指屠户。句意: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爪牙”,爪子和牙齿;“上”,向上;“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切磋”,共同研究;“交相问难”,互相诘问;“审”,详细地;“辨”,分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
对于两文在说理方法上相异的方面,可以从说理方式上进行分析。甲文中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比如以“骐骥”“驽马”等设喻,来论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而乙文中刘开则是运用道理论证的方式,如“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通过严密的逻辑,层层分析,同时举出古人的例子,论证好问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对于两文在说理方法上相同方面,可以从说理的具体手法上来分析。比如甲文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分析得非常透彻;而乙文中也有对比的手法,如“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通过“舜”与“三代而下”相对比,论证了古人注重问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其次,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如甲文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论证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乙文中也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这样的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堂留题①
苏 轼
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②。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
注:①嘉佑七年(1062年)农历二月,苏轼游览终南山。②渚宫:春秋楚国的宫名。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惊”见初日跃上千峰之巅,既写出山势高峻,又写出日出壮丽。
B. 诗人以蜀地、楚宫为喻,生动表现出终南山的富庶和楼阁的高大华美。
C. 山中残雪未消,雪光映照山色,薄冰下溪水缓缓流动,景色幽深清寒。
D. 尾联以野鹤凌空飞入终南山层峦的景象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12. 本诗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终南山景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B 12. ①描摹稻田、高阁等高低远近不同的景物,具有层次感;②描写雪光明亮、溪水暗流景象的明暗差异,富于变化;③野鹤高飞与重重南山动静结合,富有意趣。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以蜀地、楚宫为喻”错,“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两句写终南山的富庶就像蜀地,那里楼阁的高大华美就像楚宫,这并不是比喻。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两句写终南山的富庶就像蜀地,那里楼阁的高大华美就像楚宫,运用远近结合和高低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此地具有层次感地貌特征;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两句写山中残雪未消,雪光映照山色,薄冰下溪水缓缓流动,景色幽深清寒。明暗交错,极富画面感和变化性;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两句写野鹤凌空飞入终南山层峦,此处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野鹤高飞的动和南山的静结合在一起,富有引人入胜的意趣。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排遣了离别愁绪,同时也表达了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心声。
(3)小刚想到《劝学》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于是把创立的国学社团命名为“博学社”。
【答案】 ①. 海内存知己 ②. 天涯若比邻 ③.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涯、忧、博、省、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共10分)(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形单影只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 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举办 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14.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B. 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这些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C.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这些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D.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答案】14. 一蹴而就(一举成功) 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 丰富多彩 15. D
16. 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科普工作要终身展开,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不会一下子就成功。所以此处可填“一蹴而就”或“一举成功”。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举成功:一下子就获得成功。
第二空,结合语境“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可知,此处强调颜料的丰富多彩,所以此处可填“五彩斑斓”或“色彩缤纷”或“五颜六色”。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 :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第三空,语境形容科普活动内容丰富,可用“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主语不同,关联词“虽然”应放在主语“它们”前面;
成分残缺,“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前面缺少“与大树”。
全部改对的是D项。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上文“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可知,“名画”的本体应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由“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可知,“有影响的科普作品和“名画”的相似点在于二者都对人们有吸引力,具有激发、启迪的作用。
文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的作用比喻为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作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共4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后劲最大的学科”这一话题引起人们的热议,从今年年初爆火的“孔乙己文学”开始,语文的后劲就开始出现在年轻人捧红的各种人生境遇讨论中。与他人强行硬灌鸡汤的方式不同,人们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然而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学理论所能达到的,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适度背诵。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益经验。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与感受呢?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语文的魅力
十年寒窗,细细沉淀,最能够提升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作品,还是语文课本中那些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传承下来的经典课文;后劲最大的学科,也还得是语文学科。每一个字词,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棵参天的大树,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凝结着前人的智慧,都是为我们提供着精神的营养。
诗无邪,亦言志。古老的先民在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为我们一首首朴素的诗歌。从《诗经》到《离骚》(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在风、雅、颂的氛围里,在赋、比、兴的殿堂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庄重、严肃、淳朴的美。生活,在这里得到了还原;历史,在这里展示出魅力。静静地读一读或浪漫或真实的诗篇,每一个丰盈的心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每一首诗都像一朵花,开在肥沃的土壤中,开在缤纷的春光里,带给我们的,是细腻的诗情,还有悠远的韵意。
与诗词竞放的,还有一篇篇充满睿智哲思的古代散文。文以载道,从诸子百家开始,到魏晋,到唐宋,再到明清,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洞察世事的文人为我们描绘他们曾经生活的时代,展示他们所创造的精彩。游弋于之乎者也的海洋里,揣摩着先人点滴间凝结的智慧,每一个思想活跃的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为什么呢?为的是那种豁然开朗的心境,为的是那种亘古常青的生命。每一篇古文,都是一个坐标,从横向、纵向,全方位阅读,可以为我们的高考指明道路,为我们人生指引方向。
当然,最能让内心产生触动的,还是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看,一部《红楼梦》,以现场亲历式的描写,借助人物的眼睛,加上精巧的布局和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出一个贵族家庭由中兴到没落的过程,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看,一部《水浒》,让我们识英雄,叹英雄,难免热血沸腾。一部作品,以故事合成的方式,将一百单八将的命运紧紧地牵在了一起。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那该是怎样的壮烈……英雄,不仅仅是武力的象征,更应该是智慧的化身。当然,现代的小说和散文,也是语文课本中的精华。从中,我们感受到每一位名家独特的气息。
后悔曾经在语文课堂上的放纵,如果能够静心沉淀,一定能够穿越漫长的历史,去聆听人类文明积淀在心底的清音,去感受弥漫于世间最深厚的情感。语文的魅力,无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要求根据题目和材料,写一篇关于“后劲最大的学科”的作文。题目中的“后劲最大的学科”指的是语文。之所以说语文“后劲最大”,是因为语文不仅仅只存在学习中,更可以深刻融入人们的生活,与人们各种人生境遇的讨论产生共鸣,并提供精神力量。由此,我们可得到材料的第一层信息,即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此基础上,材料进一步提出,如此重要的语文学科,却不能光靠一些理论学习或捷径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而只能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适度背诵”等下苦功、勤积累的“笨办法”。所以,本题其实是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谈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可以从吕叔湘先生和苏步青先生的观点出发,阐述学好语文对于其他学科(如数学)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语文学习的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如何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3.语文学习的收获:可以分享自己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如何在与文字产生的共鸣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及如何将这些收获运用到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4.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可以探讨语文学习对于其他学科(如数学)以及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其他学科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5.对未来的展望:可以谈谈自己对于未来语文学习的规划和期望,以及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总之,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全面、深入地谈谈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体会,展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和见解。
立意:
1.语文让我受益匪浅
2.语文是我的终身伴侣。
3.语文之美无法企及。
4.语文让我既“恨”又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