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主题 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地壳主要由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千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学业要求: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 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教科书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假设、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本单元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起始课假设地形成因,后续课程中进行实践活动,逐步修正认知,最后通过回顾和反思,建构对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四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但对于地形变化的具体原因可能还不清楚。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推理。他们对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表地形地貌不断变化,有缓慢过程中的自然作用,如风、水等,也有突发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球上的水循环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间断进行。 地球表面有多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会产生影响,抗震防灾有方法可循。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变化,归纳和分类出地球的不同地表变化类型。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探究地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最终总结和归纳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3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会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 会进行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模拟实验。 能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运用科学思维,根据搜集到的证据进行科学解释和论证,形成科学结论。 会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身的进步与成长。 会使用科学记录单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和形成科学解释的依据。 4.态度责任: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关注学生小组模拟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起始课 研 讨 课地球的表面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整体认知,并猜测形成原因学生能够对地球上的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作出猜测。1过渡课 实践课地球的结构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内部结构及状态有初步认知,为学习铺垫会制作地球模型,并能利用模型解释地壳运动。1回应课 实验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1回应课 实验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风的作用能根据己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风对于地球表面的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水的作用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掌握降雨和河流对地表样貌的影响。1总结课 实验课总结我们的认识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单元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 学生能够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1.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知道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3.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方法,对地震的成因、地震带来的变化及抗震救灾知识加以充分了解。
探究实践: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态度责任: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难点: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小组实验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小组自评 师评
模拟地震成因 学生经历模拟实验从猜想到寻找证据,再到与现实对比,能够搞明白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 能有根据地做出猜测,并能按科学步骤完成模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与现实情况对比得出结论,3星 能有根据地做出猜测,并能按科学步骤完成模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2星 3.能按科学步骤完成模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1星 ( )★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情景导入 播放德州地震全国各地有震感地区的视频,以及汶川大地震情景的视频。 师:同学们,小华同学亲身经历了德州地震,大家是否也经历了呢,你有什么感触呢?是什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呢? 生:很恐慌,很多小区的人们都跑出来了,都不敢睡觉了,一夜无眠。 生:我觉得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上节课我们就学习了,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会引起地壳的运动。 2.教师播放灾后的视频情景视频。 师:大家看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什么改变呢? 生:地面会凹凸不平,水温会有所上升.... 师:是不是同学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激发学生对地球地形地貌的探知欲望。 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地震可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猜想,地震还可能是什么引起的? 生:可能是人为的,比如开矿炸山 生2:可能是火山喷发引起的...... 播放地球大陆板块,讲解组成地壳的六大大陆板块知识。 师: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课老师给大家播放的地球大陆演变视频和刚才的视频,再次猜想引起地震的内部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是不是大陆板块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了碰撞引起的呢? 师:是不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出示实验材料: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 师:用小盒的两半分别代表两个大陆板块,泥土代表地壳表面,下面请同学们先参考课本26页,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小组汇报,师生小结。 教师课件展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观察“地面”变化。②观察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③及时记录。 学生小组实验(注意相邻两个组,一个用挤压的方法,一个用拉开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迅速拉开小盒两半,“板块”会相互分离,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发生了断裂。 迅速挤压小盒两半,“板块”会相互碰撞,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出现了隆起、褶皱。 8.播放演示视频,教师引导总结。 当"板块”受到作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相互分离或碰撞,“板块边缘” 附近“地球表面”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 9.小组对照实验现象,对课本27页两张图的现象作出解释讨论。 10.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加以引导总结。 组成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褶皱、断裂、地震等。板块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高发地区。 活动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自主学习课本27、28页和教师下发的有关地震的资料后,小组讨论发生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会对地表带来什么变化。 小组汇报中国近代发生的地震,及地震后地表的变化。 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结构图表。 地震后会改变地球表面形态,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时间地点震级地表变化1970.1.5云南通海地震7.7级地面滑坡,局部地陷6-8米1976.7.28河北唐山地震7.8级地面裂缝、塌陷2008.5.12四川汶川地震8.0级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2010.4.14青海玉树地震7.1级地表破裂,形成小型断塞塘
活动三: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制成海报。 播放地震视频,学生思考如果发生地震,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自救互救,尽量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 鼓励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生预设:选择夹角避震,地震发生时,立即选择炕下、床前、桌下,蹲身抱头,以躲避房盖、墙砖等物体的打击。选择厨房厕所避震。 3.播放视频《地震来了咋办?5个场景的避险自救方法 关键时刻有用!》,展示科学的自救方法。 4.教师布置任务课后制作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宣传海报。 回顾制作海报的方法:确定主题——寻找资料——筛选资料——设计制作海报。 小组讨论制作分工,课下搜集更多资料完成海报。 学生通过联系前面两节课的内容,有根据地猜想地震的成因,并能在学习了大陆板块后,作出地壳运动引起地震的猜想,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完成学生评价量表。
(三)研讨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 1.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 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鼓励学生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复习本课内容后得出: 在做模拟实验时,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挤压,泥块会相互挤压,形状弯曲变形,也就是说,由于地壳运动,地下岩石会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变形。 地震是板块运动引发岩层弯曲和断裂引起的;地震能给地表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房屋倒塌、道路损坏、山体滑坡;这个改变是剧烈的。 通过回顾本课内容,在脑海中建立思维导图,并能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给予及时反馈。
(四)生活应用 学习中国的几个地震带,并分析德州地震成因。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我国东部最大规模的郯庐地震带纵贯山东中部;渤海——威海地震带呈西北向穿越渤海直达山东半岛北部,并与郯庐地震带在渤海中部交会;东北向聊城——兰考地震带位于西部;临朐——惠民地震带、临沂——济宁地震带则横陈在郯庐和聊城地震带之间。 德州不在地震高频发生的地方,其所在的华北平原地区,位于郯庐地震带西侧约240公里。德州此次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所以地震级别相对较小。 将知识内化,让学生更加理解地震的成因。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参与本环节,并鼓励参与学生。
(五)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将知识内化,让学生更加理解地震的成因。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成果集成
能够通过了解地震的成因,能够说出地震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并能制作手抄报选出抗震救灾知识。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
1.地面的震动简称 ,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组成的岩石圈的六大 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 或分离。
2.地震会使地面出现 、塌陷,也会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 。
二、判断题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
2.地震发生时,附近的人们很难察觉。( )
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 )
三、选择题
1.地震一般发生在地球的( )中。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2.下列图片所表示的现象中,与地震的成因无关的是( )。
A.岩层发生弯曲 B.岩层断裂、错动 C.地面塌陷
3.下列有关地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我国是少地震的国家之一
B.地震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
C.地震会使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发生巨大的改变
【综合实践类作业】
制作抗震救灾手抄报。
答案:
一、填空题
1.地震 板块 碰撞 2.裂缝 堰塞湖
二、判断题
1.√ 2.× 3.×
三、选择题
1.A 2.C 3.A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地壳运动”的理解,以及为了解释“弯曲岩石”的现象找到更为充分的依据。采用了以下设计思路:从“原因”——“产生的影响”——“如何自救”。本课主要探索活动包括:1.了解地震的成因;2.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3.地震时自救、互救方法;4.制作宣传海报。探究内容层层递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