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目录/Contents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朝代卡片
创建者 赵匡胤
朝代 北宋
时间 公元960年—1127年
都城 开封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旧五代史》
几十年间(五代十国时期),军队要谁做皇帝,谁就得做。赵匡胤昨天还是一殿前都检点,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乱世最黑暗的表记。若把当时皇帝来比宰相,宰相却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措施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2)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加强皇权
(3)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
2.措施
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四监司
相互
制约
(1)削弱地方,集权于中央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府
三司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加强皇权。
2.措施
(2)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加强皇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府
三司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加强皇权。
2.措施
(2)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加强皇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统治时间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110000+ 344
元 98 16 1139 12
明 27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神童诗》
汪洙(北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
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2.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
3.影响
①强化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①行政效率低下,施政因循保守。
③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积贫局面。
②军事力量受到削弱,造成北宋积弱局面。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北宋与辽
(2)北宋与西夏
教材思考点: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换个视角: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北宋的困境
并不屈辱
经济上损失有限
传统观点:是屈辱。有一定道理。
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
—— 以钱财换和平,也有可取之处。
2.财政危机
(1)冗兵
(2)冗官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原因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范仲淹 “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1)“三冗二积”,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主要内容
(1)富国:
(2)强兵:
(3)取士:
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节省军费,提高战斗力
选拔和培养人才
王安石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3.评价
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1)积极:
(2)消极:
①强兵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的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司马光
因党争尽废新法
三、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
朝代卡片
创 建 者
朝代 南宋
时间 公元1127—1276年
都城 临安
赵构
1.南宋的建立
2.金与南宋
(1)南宋抗金
宋军在于金军抗击中形成几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2)宋金合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财物,称为“岁贡”。
(3)南北对峙
此后,南宋与金又发生了几次战争,南宋的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四、南宋的偏安
(1)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2)民族之间的“战”:战争是暂时的,但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3)民族之间的“和”: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实现了双方长期的和平,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最重要的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知识拓展] 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
916年,契丹建国,
后改国号为辽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