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4.3海—气相互作用课件(共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4.3海—气相互作用课件(共4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9 09:4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气相互作用
水的运动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第三节
新课导入
【材 料】
【思考题】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秘鲁洪水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能够描述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
3.运用图表资料,解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综合思维)
4.结合实例,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 01
目录
CONTENT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 02
/ 0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1
海洋→大气
蒸发
大气→海洋
降水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2
海洋→大气
大气→海洋
长波辐射
潜热

海水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的意义
3
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拓展延伸
潜热输送
空气中的水汽如果在下垫面(地面、海表面等)上发生凝结(凝华)时,会把潜热释放出来,提高下垫面的温度,这种地面和大气层之间通过水汽相变引起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潜热输送。
拓展延伸
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纬度
洋流
低纬
高纬
寒流
暖流
水温低,蒸发量小,向大气输送的水分少
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输送的水分多
拓展延伸
咸水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平衡
①海洋上中低纬度地区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高纬度地区相反。
②陆地降水量皆大于蒸发量。
这说明陆地上的水分和海洋上高纬地区的水分皆来自中低纬度的海洋。
思 考
思考: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答案:热带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海面蒸发旺盛,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也丰富;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大气通过运动影响海洋,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活跃。
素养培优
右图是东南亚区域图。
1.[区域认知]图示区域海—气相互作用有何特点?
2.[地理实践力]该海区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但海水的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原因是什么?
问题:1.[区域认知]图示区域海—气相互作用有何特点?
答案:
该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海洋水温高,蒸发量大,因此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强烈,水汽容易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
问题:2.[地理实践力]该海区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但海水的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方面,海水蒸发量大,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另一方面,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多余的热量输送到较高纬度地区。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1~2题。
1.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
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
A.①     B.②
C.③     D.④

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环节是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
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A.低纬度海域
B.中低纬度海域
C.高纬度海域
D.中高纬度海域

海水通过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低纬度海域表层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
(2023·山西太原月考)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如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热力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和地球运动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各纬度分布不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即高低纬度间存在冷热不均,这种热量差异引起了大气运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到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有明显季节变化,这主要是地球公转运动所致;由于大气运动是形成大洋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和地球运动是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根本原因,D符合题意。
海陆热力差异、海陆分布、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可能是某些局部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形成的原
因,但不是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根本原
因,排除A、B、C。
4.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读图可知,②曲线热量输送值最大,代表总热量输送曲线;①曲线在极地地区表现很弱,在中低纬地区较强,应是南北向洋流的影响,因此①曲线是海洋输送,即洋流作用;③曲线在北纬30°~60°之间的输送量最大,这是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把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因此③曲线表示大气输送。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
/ 0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正常年份
1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拓展延伸
厄尔尼诺现象
2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
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逆流增强,暖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视说地理
拓展延伸
秘鲁寒流补偿上升流减弱,使带到海面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鱼类因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秘鲁沿岸捕鱼量减少。
大量死鱼又造成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使南美的重要农业肥料——鸟粪急剧减少,影响农业收成。
水平
补偿流
垂直
补偿流


基岩
东南信风
厄尔尼诺对秘鲁寒流和秘鲁渔场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的含义
3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4
西部:上升气流增强,气候更加湿润多雨,甚至引发洪灾
东部:下沉气流增强,异常干早,
甚至引发旱灾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和区别
5
素养培优
2020年10月,国家气候中心正式确定了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下图示意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表面海水水温分布状况。
1.[地理实践力]在图中画出所示海区上空正常年份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标出底层洋流的运动方向。
2.[综合思维]指出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上空热力环流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给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带来的影响。
问题:1.[地理实践力]在图中画出所示海区上空正常年份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标出底层洋流的运动方向。
答案:
问题:2.[综合思维]指出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上空热力环流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给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带来的影响。
答案:
热力环流势力加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受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旱灾加剧;太平洋西岸则受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易发生洪涝灾害。
(2023·山东临沂一中期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发生异常变化引起大气环流变化,而导致环赤道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并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据此完成1~2题。
1.拉尼娜发生时,最不可能引发的现象是
A.热带太平洋的东岸降水量减少
B.秘鲁沿岸渔业增产
C.亚洲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减弱
D.澳大利亚暴雨频繁

拉尼娜发生时,热带太平洋的东岸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A不符合题意。
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增强,带来丰富饵料,吸引更多的鱼类,秘鲁沿岸渔业增产,B不符合题意。
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西岸水温升高,亚洲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增强,C符合题意。
拉尼娜发生时,澳大利亚的温度较高,对流运动增强,降水较多,暴雨频繁,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异常偏高的现象,由于太平洋东部南美洲沿岸的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因此赤道太平洋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而且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乃至发生海水下沉,秘鲁渔场严重减产。B正确。
(2023·天津河西区期末)右图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
东、西岸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正常年份该区域太平洋上空
的大气环流模式是

据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低,导致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而西岸正好相反;近地面气流由东岸流向西岸,高空气流由西岸流向东岸,D正确,A、B、C错误。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
A.东、西部海面温差增大
B.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
C.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加
D.秘鲁渔场的捕鱼量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升高,大气环流减弱甚至方向相反,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B正确。
导致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秘鲁渔场适宜生存冷海水的鱼类迁徙甚至死亡,捕鱼量减少,A、C、D错误。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