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7 环境与环境问题(A)
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燃放鞭炮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由于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突出,很多地方禁止燃放鞭炮,但由此带来年味不浓,传统习俗淡化等问题。
(1)指出燃放鞭炮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2)既要减轻燃放鞭炮的环境问题,又要浓浓年味,保留这一传统习俗。对于燃放鞭炮,你有何建议。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延安位于陕北高原,三山挟两河,所有建筑分布在Y字形的河谷内,不到36平方千米的现有城区目前容纳了近50万人口,人口密度已接近北京、上海。一到旅游旺季,交通更加拥堵。延安拟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4个步骤,整理出78.5平方千米的延安新区,新区建成后将容纳约五十万人口,超过现在延安市区的人口。据称,延安实施的这一“削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如图为施工现场拍摄的“削山造城”施工图。
分析延安削山造城的主要目的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在日本,绚丽的夜景常被称为“百万美元夜景”,这里的“百万美元”其实指的是电费。这一说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最早指的是从六甲山上眺望的神户夜景,从山顶上看到的大阪、尼崎、芦屋和神户的电灯数量约有496.7万个,一个月所需的电费大约为4.29亿日元,按当时的汇率换算约合100多万美元。2020年太空信息网站“宙畑”利用卫星数据进行了计算,得出神户“百万美元夜景”现在约4800万美元。
指出“百万美元夜景”现在涨为4800万美元的原因并说明城市过度亮化带来的问题。
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楼房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城市楼群密度越来越大,就需要不断拆除老旧楼房。目前很多高楼在拆除的时候,多选择爆破的方式(见下图)。大规模老旧建筑的拆除和爆破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
简述在城市中采用爆破方式拆除旧楼房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山市农村垃圾的处理曾是个难题。以前垃圾都是堆在河道旁,遇到下大雨的时候,村民们就将垃圾倒入河里,一冲了事。2016年,黄山市首家“垃圾兑换超市”(“生态美超市”前身,村民可将废弃的生活垃圾带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在休宁县流口镇开业。近年来,流口镇“生态美超市”在原“垃圾兑换超市”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标牌、统一运行机制”的模式,实行会员制、积分制,将便民服务、门前三包、庭院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示范引领家风乡风文明等融入其中,不断完善“垃圾兑换”的外延和内涵。
说明黄山市农村垃圾处理曾是难题的原因,并说明实施“垃圾兑换”的积极作用。
6.【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压砂瓜成为宁夏中卫市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当地农民在裸露的沙地铺上一层10—15cm厚的碎石砂砾种植西瓜。随着违法开垦荒漠种植压砂瓜的现象不断增多,当地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此,有学者提出“禁、退、复、转、补”的治理思路。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禁、退、复、转、补”的具体措施。
7.【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
(1)说出乌梁素海的主要生态功能。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两级政府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持续推进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2)列举区域内三种主要环境问题,并说出各自对应修复工程的分布地区。
在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上,当地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创建“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越来越多的优质河套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走向高端市场。
(3)分析“天赋河套”农产品质优价高、立足高端市场的原因。
8.【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崩”是指崩塌侵蚀方式,“岗”则指所形成的地貌形态。广东、江西等地的多个县因崩岗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江南沙漠”。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省某县启动了山江湖工程,近年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果林草地覆盖率上升到80%。
(1)简述崩岗产生的危害。
(2)提出崩岗治理应采取的措施。
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2020年7月,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出现粉红色冰川(如图所示)。专家表示,该现象是由于红色雪衣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针对阿尔卑斯山出现粉红色冰川现象的原因,谈谈冰川保护的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
(2)技术创新设计生产新型环保鞭炮;划定燃放区域和时间;及时处置污染物。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燃放鞭炮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烟尘,造成空气污染;鞭炮声音过大还会造成噪音污染;鞭炮爆炸完后的废弃物还会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
(2)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过年习俗;为解决燃放鞭炮产生的环境问题,应该从生产环节入手,以技术创新设计生产新型环保鞭炮;对于出现的空气污染问题应该划定燃放区域和时间;对产生的废物还要及时处理。
2.答案:目的:缓解住房紧张;减轻交通拥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等。
后果:破坏地表植被;扬尘、黄沙天气增多;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遇水易发生沉陷;遇到强降雨过程,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重大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破坏延安革命圣地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风貌等。
解析:延安削山造城的主要目的应从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交通拥堵、拓展城市空间等角度分析;具体而言是为了缓解住房紧张、减轻交通拥堵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可从植被破坏、沙尘天气增多、黄土沉陷、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破坏革命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为:破坏地表植被;扬尘、黄沙天气增多;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遇水易发生沉陷;遇到强降雨过程,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重大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破坏延安革命圣地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风貌等。
3.答案:原因:物价上涨、汇率变化,城市建筑以及照明的增多。问题:能源的浪费;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如人类身体健康和动物繁殖沟通,栖息迁移等问题。
解析:原因:据材料“‘百万美元夜景’说法源自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个月所需的电费大约为4.29亿日元,按当时的汇率换算约合100多万美元。”如今,已过去几十年,随着日本物价上涨、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变化以及日本城市建筑以及照明的增多,使得“百万美元夜景”现在涨为4800万美元。问题:据材料,“大阪、尼崎、芦屋和神户的电灯数量约有496.7万个”电灯数量过多,会造成城市能源的浪费;电灯在发光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夜晚灯光过亮产生光污染,会影响生态环境,如影响人类的正常休息以及身体健康和动物繁殖沟通,使得动物栖息地迁移等问题。
4.答案:爆破产生的噪声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爆破瞬间会产生大量粉尘,会污染空气;爆破产生的强震可能会影响岩土结构,诱发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部分可回收建材直接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可能会加剧部分资源短缺;爆破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堆积,影响城市环境。
解析:根据题意,大规模的老旧建筑的拆除和爆破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因此本题的答题方向可以从人居环境、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等角度入手。而如何影响则需要从大规模的爆破入手。爆破会产生大量的噪声,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在爆破的瞬间则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会污染空气,并且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爆破产生的强震可能会引起周边的岩土结构,诱发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大规模的拆除、爆破会导致部分可回收的建材直接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可能会加剧部分资源的短缺。爆破拆除后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影响城市的环境。
5.答案:原因:黄山市多山地丘陵,平地较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难以统一收集处理垃圾;村民环保意识薄弱,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严重。
积极作用:有效收集、运输和处理垃圾,降低垃圾清理费用;提升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助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农村垃圾处理难的原因和实施“垃圾兑换”的积极作用 黄山市农村垃圾处理曾是难题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实施“垃圾兑换”的积极作用主要从提升垃圾收集处理效率和提升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两方面分析。例如,村民将废弃的生活垃圾带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其收集垃圾的主动性提高,提升了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效率。
6.答案:禁止违法开垦荒漠;有序退出压砂瓜种植;加大沙地生态恢复和植被修复力度;因地制宜进行农业转型,转种合适的农作物;加大对农民的补偿。
解析: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 随着违法开垦荒漠种植压砂瓜现象的不断增多,当地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故应该禁止违法开垦荒漠,已经开垦的压砂瓜种植田地应该有序退出,这是“禁”“退”方面的措施。近年来,压砂瓜成为宁夏中卫市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农民不种植压砂瓜后,收入会减少,应该加大对农民的补偿,因地制宜进行农业转型,转种合适的农作物,这些属于“补”“转”方面的措施。针对当地环境因开垦荒漠种植压砂瓜受到严重破坏的问题,应该加大沙地生态恢复和植被修复力度,这些属于“复”方面的措施。
7.答案:(1)降解污染,改变水质;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
(2)土地沙化-乌兰布和沙漠;土壤盐碱化、使用化肥农药产生污染河套平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乌拉山;草原退化阿拉奔草原;湖水污染、水面萎缩乌梁素海,等。
(3)当地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绿色有机生态产品为主,产品品质高;品牌效应。
解析:(1)乌梁素海是湿地,湿地具有很多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2)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三方面的内容,图示区域包括: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乌兰布和沙漠;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使用化肥农药产生污染-河套平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乌拉山;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荒漠化-阿拉奔草原;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湖水污染、水面萎缩-乌梁素海等。
(3)河套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工业不发达,环境污染小,绿色有机生态产品为主,产品品质高、价格高;当地注重面对高端市场、打造品牌效应。
8.答案:(1)植被减少;土壤变得疏松,易风化,山坡田地退化;雨季造成水土流失;斜坡地带可能会发生滑坡,掩埋房屋和农田。
(2)平整土地,减缓坡度,降低径流流速;边坡地带种草,减少侵蚀,护坡固沙;开挖排水沟,有序排水;种植果树,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态保护积极性等。
解析(1)广东、江西的山地丘陵地区有较多田地,崩岗会破坏植被,使土壤变得疏松易风化;雨季会加剧水土流失,可能产生滑坡,破坏房屋;农田。
(2)治理措施有平整土地、植树种草、挖沟排水、种果兴农等。
9.答案:冰川常年气温极低,雪衣藻处于冬眠状态;该现象主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 冰川消融,使处于休眠状态的雪衣藻大量繁殖所导致。保护冰川最好的措施是防止气候持续快速变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做到节能减排;全球合作,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及森林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努力降低温室气体的影响;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由材料可知,阿尔卑斯山出现粉红色冰川是由红色雪衣藻大量繁殖所致,可推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雪衣藻开始大量繁殖。要保护冰川,就要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由平时所学可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政府方面,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协作;企业方面,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风能、水能等),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科研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利用新能源;个人方面,提高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和滥砍滥伐。
2考点67 环境与环境问题(B)
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界中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司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的医药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从金钱的角度看,可入药的植物的价值是无法估算的。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的总价值大约是6000亿美元。
然而,对可入药植物和动物的需求导致这些物种濒危,如传统药物用乌龟入药导致这个物种的极度衰落。
材料二:明朝的“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的今天,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很难寻觅了,并且许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中草药将不存在,中医将难以发展。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2)产生这些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应如何保护中草药资源?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卫星观测表明,地球上的植被覆盖率正在缓慢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为“全球变绿”。研究表明,对流层大气组成成分的变化是“全球变绿”的重要原因,中国和印度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全球变绿”的贡献最大。科学家对“全球变绿”表示担忧,尤其是“全球变绿”对干旱区的威胁较为显著。
简述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绿”的方式,并分析“全球变绿”对干旱区生态的威胁。
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与饭店后厨不同,预制菜通过区域性中央厨房集中标准化生产,并通过冷链运输给客户,消费者只需简易加热或蒸炒即可品尝预制菜。新冠疫情期间,居民消费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宅家”品尝预制菜备受欢迎。
分析发展预制菜产业对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并说明发展预制菜产业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某房地产开发商在下图所示海域填海造陆8平方公里,形成三个独立的离岸式岛屿,平面形态仿若三朵盛开在海中的鲜花。该工程总投资1600亿,岛上规划有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博物馆群、童话世界、水上乐园、海洋世界、国际购物中心、现代酒店群、五国温泉城、华夏影视基地等业态。但在修建开发人工岛的过程中,大面积的填海造地挤压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造成大面积珊瑚礁和白蝶贝被永久破坏,对海洋生态形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同时该项目涉及到违法违规建设的问题。为此,当地政府下达了拆除②号岛屿39栋在建高层建筑的惩罚措施通知。但有专家提出,大面积拆除恐造成二次生态破坏。
请对该项目是否应进行拆除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污染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及农膜等的过度使用,以及人畜粪便的不合理排放与农村生活污染源是主要污染源。农业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学者选取2004—2015年延边地区的信息,将化肥投入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投放量)与农业人均总产值之间关系经科学计算绘制成趋势曲线(下图),以研究化肥污染压力情况。
说明化肥投入密度与农业人均产值曲线形态与化肥污染压力的关系。
6.【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环江县是滇桂黔石漠化区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当地人以玉米为口粮,每年的翻耕使水土不断流失,石漠化也日趋严重,贫困日益加剧。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确立了把种玉米改成种牧草,再以牧草养牛的扶贫开发方案,取得显著生态效果,成为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样板。
简述发展林下种草养牛模式对环江县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7.【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或者土壤入渗的方式引起的有机物或者氮磷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用地膜、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形式。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同质性溢出效应明显,即高排放的省份加剧邻近省份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低排放的省份减缓邻近省份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下表为2003—2017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统计表,表中空间差异系数越大,代表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差异越大。
年份 全国地区间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3 0.1641 0.0726 0.1169 0.2385
2004 0.1564 0.0607 0.1115 0.2120
2005 0.1553 0.0641 0.1126 0.1668
2006 0.1242 0.0545 0.1051 0.2660
2007 0.1441 0.0543 0.0979 0.1735
2008 0.1271 0.0645 0.1020 0.1771
2009 0.1157 0.0510 0.0960 0.1467
2010 0.1042 0.0497 0.0949 0.1298
2011 0.0900 0.0485 0.0843 0.1214
2012 0.0769 0.0444 0.0780 0.1123
2013 0.0692 0.0461 0.0759 0.1075
2014 0.0750 0.0594 0.0743 0.1025
2015 0.0816 0.0687 0.0918 0.1272
2016 0.0730 0.0702 0.0909 0.1204
2017 0.0715 0.0742 0.0899 0.1126
(1)描述2003—2017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差异的变化特点。
(2)请你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合理性建议。
8.【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小海岛的空间容量有限,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近年来,受生活垃圾量增加及人们随意丢弃行为的影响,海岛垃圾不断从岛屿转移到海洋。下图为福建某海岛的各类生活垃圾占比统计图。
说明岛屿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地区,为了评估沉积物对湖泊生态的影响,一个科研调研队对呼伦湖进行了监测。有机指数是按照水体沉积物有机指数评价标准[w(ON\)为有机氮质量],监测结果数据如下。
水体沉积物有机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 Ⅰ Ⅱ Ⅲ Ⅳ
有机指数类型 <0.05清洁 0.05~0.20较清洁 0.20~0.50尚清洁 ≥0.50有机污染
w(ON)/%类型 <0.033清洁 0.033~0.066较清洁 0.066~0.133尚清洁 ≥0.133有机氮污染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可就单方面,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动植物资源被破坏;环境污染严重;药物被污染。
(2)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和过度采集天然药材;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水土污染严重。
(3)保护中草药的原生环境;有计划地开采中草药资源;加大保护中草药政策宣传。
解析:(1)通过材料二可知产生的环境问题是“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很难寻觅了”,动植物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动植物资源所处的环境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环境污染严重。
(2)通过产生的环境问题思考回答人为原因,“动植物资源减少、被破坏”是因为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肆捕杀野生动物,过度开采天然药材,造成动植物资源锐减;“环境污染严重、药物有毒有害成分增多”是因为,人类大量的施用化肥、农药,造成水土污染,排放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等。
(3)保护中草药资源可以借鉴保护森林的思路,首先,保护中草药的原生环境,减少原生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接着,有计划的开采中草药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最后,对于适宜的中草药采用人工种植栽培的方式,减少自然开采。
2.答案:方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荒地开垦为耕地和林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
威胁:植被生长吸收地下水,加剧干旱程度;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原有的荒漠植被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绿”的方式,以及“全球变绿”对干旱区生态的威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全球变绿”主要是因为光合作用增强,这与植树造林、开垦荒地有关,也与绿色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关。“全球变绿”可能导致干旱地区水源短缺,打破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
3.答案:环境效益:及时加工处理,减少食材存放导致的腐烂变质;中央厨房集中生产,减轻分散烹饪带来的油烟、噪声等污染;降低生鲜、活禽现场交易频率,降低病菌传播风险。环境问题:增加快递包装,带来一些白色污染和资源浪费;增加物流压力,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增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预制菜会对食材进行及时加工,减少食材存放导致的腐烂变质,减少食材浪费。预制菜“通过区域性中央厨房集中标准化生产”,可以减少分散烹饪带来的油烟、噪声等污染,对环境有利。居民购买预制菜也可以减少现场购买生鲜、活禽带来的病菌传播风险。预制菜产业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预制菜“通过冷链运输给客户”,发展预制菜产业会导致运输所耗费的能源增加,尾气排放增多,且物流过程中包装材料消耗量大,会给环境带来白色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4.答案:观点及理由:答案一:应该拆除。该项目生态破坏严重,应该予以拆除尽快恢复生态;该项目涉及违法违规问题,为严肃法纪,应予以拆除;该项目还没有正式入住,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答案二:不应该拆除。该项目已经造陆成形,投入巨大,已成事实;如果只是拆除建筑而没有拆除人造地块,则无法恢复海域到之前状态;拆除过程会造成建筑渣块的二次污染。
解析:首先如果支持拆除的话,该项目建设对于当地而言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态危机;其次该项目违反相关法规,不应该给予提倡,因此应该给与拆除;而且目前该项目没有正式使用,造成经济损失相对较小。如果不支持拆除的话,首先该地应该已经建设成形,拆除之后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拆除之后,修复环境也会加大投入,且环境恢复需要大量的投入;最后如果拆除重建的话,当地会造成二次污染。
5.答案:化肥污染压力呈“U”型曲线,随农业人均总产值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农业人均总产值较低的早期阶段,土壤中的养分较丰富(土壤肥力较高),投入少量化肥也可达到粮食产量的增产目的。化肥少量减少,农业人均总产值反而提高,化肥污染压力有所降低,所以曲线呈下降趋势。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开展,土壤中原有养分被消耗,肥力降低,此时粮食产量的增产取决于化肥的投入量。化肥投入量的加大,在促进农业人均总产值的同时,也增大环境压力,加重农业污染,所以曲线呈上升趋势。
解析:解答该题需要理解化肥投入密度过高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业人均总产值高低,说明经济水平;曲线呈现“U”型,说明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化肥污染先降低,然后升高。结合所学基础知识,东北地区黑土地土壤肥力较高,虽然延边并不在黑土区,但是也可以形成肥力较高的推导,形成答案。
6.答案:把玉米改成牧草,减少土地的翻耕次数,有效避免耕种对土地的破坏;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牛粪可用来生产沼气,代替木材燃料,保护薪炭林、水源林(减少樵采)。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为我国滇桂黔石漠化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根据材料“当地人以玉米为口粮,每年的翻耕使水土不断流失,石漠化也日趋严重”可知,当地之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对耕地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进而造成严重的石漠化问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把种玉米改成种牧草,可以减少土地的翻耕次数,有效避免耕种对土地的破坏;根据材料“再以牧草养牛的扶贫开发方案”可知,牛粪直接归还土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牛粪可排放到沼气池中生产沼气,代替木材燃料,使得能源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可减少对森林的樵采,有利于保护薪炭林等森林,利于保持水土,进而减轻该地区的石漠化。
7.答案:(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差异整体下降;东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差异较小,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差异均呈变小趋势。
(2)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开展地区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作;加大投资力度,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农业绿色科技研发,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模式。
解析:第(1)问,变化特点读表分析即可,注意既要描述全国的整体变化特点,又要描述区域间的差异。
第(2)问,由材料可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同质性溢出效应明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应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同时还要增加投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绿色生产。
8.答案:危害:岛屿空间较小,环境承载力有限,垃圾过多会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海滩景观,不利于旅游业发展;垃圾转移到海洋,污染海洋环境;有害物质经过雨水淋溶作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应对措施: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充分回收利用资源;加强宣传教育,减少垃圾直接丢弃行为;将岛屿垃圾打包,集中输送到陆地垃圾场处理。
解析: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危害应主要从生活垃圾对空气、水体、土壤、生物等的不利影响方面分析,如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危害生物多样性等。应对措施可从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宣传教育、将垃圾输送到陆地垃圾场集中处理等角度作答。
9.答案:结论:全湖的有机指数较低,整体处于清洁状态。
论证:三条河流的入口(A10、F9、I2)点有机指数均小于0.05,属于标准I的清洁状态;w(ON)的均值为0.12,属于尚清洁型;其他采样点有机指数均介于0.15~0.5,属于清洁和较清洁状态;因此呼伦河整体处于清洁状态。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环境污染评价方面分析作答即可,解答时需要结合材料关键词“评价”进行分析,对河流进行污染影响评价,需要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例如结论:全湖的有机指数较低,整体处于清洁状态,则论证从三条河流的人口(A10、F9、I2)点有机指数均小于0.05,属于标准I的清洁状态,w(ON)的均值为0.12,属于尚清洁型,其他采样点有机指数均介于0.15~0.5,属于清洁和较清洁状态,因此得出结论是呼伦河整体处于清洁状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