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用好教材 用活教材
——关于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的一些措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树立信心 抓住课堂
语文是高考的重要学科,不论是从分数的比重来看,还是从语文的基础性和复杂性来看,搞好高考语文复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将会为高考总分作出很大贡献。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平时的学习还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但进入高三后,却往往感觉语文复习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就需要老师们提前作好系统的安排布置,并结合市级各次模拟演练组织好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各轮综合复习。
教材内容:
我们学习的本套教材共包括5本必修,以及两本必选。看起来,在课文篇目上比以前有了大幅减少,但是本套教材的信息量大,行文质量高,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四个板块。
2013年高考命题思路:
回归读书,回归教材!
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能力,要让学生读书,精读教材。
一诊前复习计划:
市一诊考试距现在还有八个周,距开学十个周,我们计划完成文言文(假期补课3周+开学2周)、诗歌鉴赏(3周)、现代文阅读(4周)及语言运用(1周)这几个版块的复习。基础知识及作文的复习贯串其中。
一、基础知识复习:
1、字音辨析题要落实三个内容:形近字,多音字,容易误读字等。
我们先来看2013年四川卷的第1题: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猝然 / 精粹 汗渍 / 啧啧 粮囤 / 囤积 冠冕 / 分娩
B.讥诮 / 硝烟 土坯 / 胚胎 果脯 / 胸脯 跬步 / 硅谷
C.商埠 / 阜盛 敕造 / 赦免 复辟 / 辟邪 箭镞 / 簇拥
D.朔日 / 溯源 嗔怪 / 瞋目 落枕 / 落款 渎职 / 赎罪
(11年)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吉祥(jí) 棱角(líng)狡黠(xiá) 长吁短叹(xū)
B.浸润(jìn)蓦然(mò) 腈纶(qíng) 残碑断碣(jié)
C.喟叹(kuì) 愤慨(kǎi)盥洗(guàn)呱呱坠地(guā)
D.阻挠(náo)女娲(wā)咯血(kǎ) 戛然而止(jiá)
2、加大字形题的训练难度。
今年有两个电视台在作有关汉字书写方面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北台的“汉字英雄”,影响力都非常大,这或许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应该强化汉字字形的训练。
3、名句名篇不要偏记一些所谓的“名句”。
今年的试题并没有选择众所周知的所谓“名句”,可见,这种投机的方式在高考中是行不通的。
具体措施:
1、按照词典顺序梳理出常见的,特别是教材中曾出现过的语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等,编写成定时练习。
2、明确目标、限定范围每周加以训练。范围不要太广,内容不必过多。
3、周末通过周测来检查巩固,如若错误太多,则下周再覆盖一次,力求少留漏洞,打好第一遍基础。
二、文言文复习以课本为主
人教版必修1-5册共有17篇文言文,涉及到人物传记、辞、赋、序、论等各种文体,是历代各种文体的精选、各种风格的呈现、各种观点的陈述。我们如果能够慧眼识珠,根据教学需要,科学智慧地利用这些名家的经典之作,一定可以收到奇妙的教学效果。纵观全国各套高考试卷,文言文选材大多为人物传记,所以人物传记的相关知识,是一轮复习的重点。
注意要点:
1、通过对教材中史传类课文的复习,掌握史传类阅读材料的行文特点和常规思路。
2、掌握文言实词和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以教材中出现的意义、用法为主,偏难知识点不宜复习太多。
3、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文言知识和词义的古今变化。
4、对断句题和概括题这两种新题型,尽量指导学生从实践中找规律,又能用规律去指导实践操作。
三、诗歌鉴赏紧跟形势
今年高考的诗歌鉴赏,明显呈现出与以前不一样的发展趋势,如果还按照老传统、老步骤来讲解,显然是行不通的。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今年高考17套诗歌题,大概有以下几个热门考点:
1、共有12套题涉及到了思想内容情感方面的考查,可见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已经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要务。
利用课文素材:
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尽量让学生拿到一首诗歌,就能条件反射地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再立足于此,鉴赏诗歌。
2、有10套题涉及到了常见艺术手法的鉴赏。
其中只有3套题没有明确指明手法类型,而另外的7套,都是在题干中就明确说明用了什么手法,四川、浙江考的是对比,分析其妙处和艺术特色,福建、天津考的是虚实结合,而全国卷1和江西则考的是用典,另外广东卷考的是借景抒情。
明确以下几点
(1)该手法有什么好处?
(2)该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3)该手法是怎样抒发这一情感的?
可选择柳永的《雨霖铃》来作示范:请具体分析本词的下片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亦可选择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结尾借用了廉颇的典故,这有什么用意?
四、现代文阅读要培养能力
现代文的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阅读方面,一般来说主要考小说和散文。至于实用文的阅读,则留待二轮复习再讲。
小说的阅读
小说的阅读,可结合必修5的第一单元来进行初步复习,再利用高考真题来加以巩固,务必让学生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1、小说考点:环境、人物、情节和主题。
2、思考原则:答任何一个方面的题时,必须结合其它三个方面来思考、作答。
3、答题步骤:总分式,即语文术语+具体分析。
比如,在讲环境描写的作用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景就写得非常典型,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请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景描写的作用。而答案可概括三点:
(1)描写环境,渲染一种紧张肃杀、凝重阴沉的气氛。
(2)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雪下得大,才有了后来的买酒、屋塌,进而听闻真象,雪是故事发展的契机。
(3)完善了人物性格,促进其发展变化。使林冲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忠臣顺民,转变成一个敢于反抗和斗争的草莽英雄。
散文的阅读
高考阅读题选择的散文,大体都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能提供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名家名作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对于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阅读复习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而对一些传统题型,如:某些句子、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词语、句子的理解、赏析、好处等,要明确其具体的答题思路和步骤。
可用素材
必修教材中可用的是必修2第一单元,另外我们还可以在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材,比如《动人的北平》《汉家寨》《都江堰》等,都是很优秀的散文。可以设置以下题目,对《都江堰》的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文章除了对都江堰和修建者李冰进行评价和思考外,还对现实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五、语言运用要能出新
1、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
例题:
2、我们班将召开“纪念鲁迅先生”的主题班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用上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一百多年前,在浙江绍兴诞生了一位伟人,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人!
六、作文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在素材的运用上,教材中的很多人、事,都可以灵活运用,成为议论文的论据,记叙文的基础。在我们这个年级使用的《聚焦课堂》高二的上下两册的附录中,都总结有各篇课文中,涉及的作文素材及运用角度的实例,其核心就在于“咬定课文不放松,素材源于教材中”,这对于现今很多阅读面窄,阅读量小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资料。
注意非智力因素,即“形式”的作用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过多强调“内容”的作用,往往忽视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其实,在快速、紧张的高考阅卷中,作文的外在形式非常重要。具体而言,“文题”应自拟,那么自拟的题目就要力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形象有力,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作文开头应开门见山,语言准确有力,结尾应干净利索,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