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谥号曰“文”。中唐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讽喻诗最为有名。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钱塘湖春行》等。
唐宣宗作《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算是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首领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是“蛮瘴之地”,加之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副职,但实际上是一个闲散职务。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遭受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背景知识
壹
序言分析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明年:第二年 夜:名作状,在夜里
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京都声:指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倡女:歌女
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通称。有“能手”的意思
委身:托身,这里指嫁 贾人:商人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酒:名作动,摆酒
使:让 快:畅快 悯然:忧郁的样子
漂沦:漂泊沦落 出官:(京官)外调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为:创作 长句:指七言诗 歌:名作动,作歌
凡:总共 言:字 命:命名,题名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4FB01D43305A32262A4CCBD8AA39F438082AD375029A928BDC63533C5B8839907273DCA2EFF2D3996EA86FAB35FC08C1A8550D430184649B8D9F7CA88678CEDE
合作探究
1、诗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点明写作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揭示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现实;抒发失意、苦闷之情。
2、怎样理解“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几句
“恬然自安”是反语,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辜遭贬谪的激愤;“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前文的“恬然自安”形成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同情,又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1段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2、3段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4段
贰
音乐分析
诗歌每一段写了什么?用七字形式概括每段的内容。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江头送客闻琵琶
主人忘归客不发
江上聆听琵琶曲
江上感言再促弦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第一次演奏: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琴技的高超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互
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翻译: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木兰辞》)
翻译: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翻译:“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互文举例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犹豫、自惭的心理
第二次演奏——琵琶女出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关于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采用了什么写作结构?
答:先总后分。
第二次演奏——琵琶女演奏
1、本段描写体现了琵琶女的什么特点??
答:技艺高超。
1.阅读第二段,寻找声音的变化特点,填写下表。
第二次演奏——琵琶女弹奏
诗句 音乐特点
第一层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二层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难
凝绝不通声渐歇
第三层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急促轻细
纷繁清脆
婉转低回
艰涩难通
低到无声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1)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乐曲的特点,把无形的音乐变得形象可感。
(2)叠词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声音,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以听者的感受,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第二次演奏——琵琶女弹奏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旋律
表面——乐曲的起伏变化
实际——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第三次——琵琶女演奏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接描写音乐的悲凄)
(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①直接描写音乐。
②运用比喻描写音乐。
③音乐描写详略得当。
④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描写音乐。
⑤运用叠词描写音乐。
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⑥运用对比手法。
本诗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和角度?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描写琴声的?
1、运用动作描写。“为我一挥手”写出了蜀僧弹琴的潇洒动作。
2、运用比喻手法。“如听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铿锵有力。
3、从听众反映写琴声。写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不觉碧山暮”写客人沉醉于琴声,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表现琴声的吸引力和琴师的技艺高超。
4、用典。“客心洗流水”化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叁
情感分析
一、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2023/9/19
对比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琵琶女 昔日
今日
诗人 昔日
今日
(2)梳理并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今昔对比,填写下表。
青春年少,色艺双全,人妒人捧,欢笑度日。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飘零憔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伤女
伤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谪居卧病、不闻丝竹
环境恶劣、孤身无伴
琵琶女 昔日
今日
诗人 昔日
今日
(2)梳理并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今昔对比,填写下表。
青春年少,色艺双全,人妒人捧,欢笑度日。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飘零憔悴。
聪慧绝伦,文辞富艳,君子称赞,官运亨通。
谪居卧病,无乐可赏,无人相知,凄凉落魄。
二、诗歌前后贯穿了五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艺术魅力。
2023/9/19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弥漫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描写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凄清幽静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寂静无声,仿佛江心秋月也被音乐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肆
文本小结
《琵琶行》白居易
江头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话身世之苦
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诗人
线
明
线
暗
开篇置景
营造氛围
结篇点题
抒发感情
引出
引出
双线结构
巧妙构思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位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诗人借此抒发了被贬谪的悲苦心情,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扼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主 题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