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会揣摩戏剧语言,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重点:借助文本语言,深入人物内心,分析周朴园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设问、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走进《雷雨》这个故事——
(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段(1分30秒)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出示周朴园有关图片)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初读之后,你对周朴园是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各不相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投影)
二、整体感知
课文的节选部分围绕周朴园讲了哪几件事情?
(两件事: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 ,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
今天我们重点分析第一场戏。
三、品读语言 分析人物
(一) 提供鉴赏人物视角 引出黑格尔名言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投影)
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二) 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对话情境一
朴 (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 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与课本原文有什么不一样?(顿)对,“是的”后面遗漏了一句话。
(投影:“洋火二”原文)
鲁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1.提问: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后面的那一句话呢? 这一句是不是多余?
预设: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明确两种可能——
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
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2.提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预设: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投影:“洋火三”,突出“我们”)说明两个人对“洋火”的印象都很深刻。因为,30年前的生活,在鲁、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
3.提问: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往日情景呢?(师提示:“洋火”是什么?)看来应该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预设: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
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她……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
(师满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想象得出,30年前这段生活,留给鲁、周二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记忆。(投影:“洋火五”突出“好地方”)对他们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对话情境二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1.请一位同学读屏幕上鲁侍萍的第一段话并请同学点评。
2.把两个“你们”改成“你”,可以吗?请品味“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明确:“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
提供相关材料: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点拨: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太爷、老太太,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30年”前的社会现实,“光绪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时代。鲁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讲到封建大家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生自由答出“贾府”)对,曹禺先生曾经说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相当于《红楼梦》中贾宝与袭人、晴雯的关系。(停顿)贾宝玉要想与同为贵族青年的林妹妹自由结合尚且不能,试想一下,如果宝玉执意非袭人或晴文不娶,他能如愿吗?(停顿)没错。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当年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不过,从鲁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一定程度的理解、无奈。)
3.提问:“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
预设: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的情景,从而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
对话情境三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提问: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预设: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此时,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了,请看——
对话情境四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点评。
2.请学生根据提供的方法讨论此时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交流。
预设: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当周朴园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时,他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请看——
对话情境五: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1.提问:“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请同学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通过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
预设: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主要出自害怕母子相认给其家庭惹来麻烦,表现其办事周密,精明老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天下再也没有比母子相逢不能认的惨事了,这又表现周心狠手辣的性格。
周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它既可以隐瞒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赎回自己的良心,足见其圆滑、自私。
2.点拨:“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请同学们看两句话:
“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和
“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投影)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3.对周朴园形象小结:
同学们的讨论很精彩,下面请大家看看作者的观点:(投影)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
作者显然是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周朴园的,同学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有政治的、有社会的、有经济的、有联系实际的、也有从人的角度;有浅的,也有深的,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周朴园。如果把同学们的认识和作者的认识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的形象太复杂了,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是有点说不清楚的。那么,认识周朴园有什么意义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点拨: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是悲剧的一种。但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可以成为新的悲剧。如果周朴园选择了侍萍,他们顶着家庭的压力走在一起,能幸福吗?我想也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不会发生冲突,不会产生悲剧。问题不在于谁制造了悲剧,而在于认识到悲剧无处不在、人生的不完满,这或许是讨论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吧。
认识周朴园形象的文化意义在于:在利益社会中,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投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戏剧语言的揣摩,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感受了《雷雨》的魅力。一个周朴园就令人捉摸不透,更何况其他人物呢?总之,《雷雨》是一部内涵丰富、有点说不清的伟大杰作,因为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阅读《雷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语言,读出一个属于你心中较完整的周朴园或其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