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三中七年级(上)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三中七年级(上)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19 14: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三中七年级(上)开学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是(  )
A. q B. p C. d D. b
2. 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  )
A. 任何部位 B. 培养液的下层 C. 培养液的中层 D. 培养液的表层
3. 从细胞结构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主要取决于(  )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细胞核
4. 细胞分裂时,最先发生变化的是(  )
A. 细胞质 B. 叶绿体 C. 细胞膜 D. 细胞核
5. 下列细胞结构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是(  )
A. 细胞核 B. 线粒体 C. 细胞膜 D. 叶绿体
6. 如图所示的过程,与下列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
A. 细胞分裂 B. 细胞生长 C. 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D. 以上三项都不对
7.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数目增多是依靠(  )
A. 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 C. 细胞衰老 D. 细胞凋亡
8. 如图中表示细胞分化过程的标号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水草与草鱼相比,水草没有的结构层次是(  )
A. 细胞 B. 组织 C. 器官 D. 系统
10. 高等动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是(  )
A. 细胞、组织、系统、个体 B.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 细胞、分裂、分化、整体 D.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1. 造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土壤
12. 请你指出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细菌 B. 钟乳石 C. 珊瑚 D. 机器人
13. “猎豹追捕羚羊”描绘的自然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
A. 合作关系 B. 竞争关系 C. 共生关系 D. 捕食关系
14.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这主要说明(  )
A. 生物可以适应环境 B. 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C. 生物可以美化环境 D. 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15. 沙漠地区的生物种类远比热带雨林中的少。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空气 B. 阳光 C. 水分 D. 温度
16. 仙人掌喜强烈光照,耐炎热、干旱;上部茎都具棱,叶变态为刺。这体现了仙人掌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生物依赖环境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适应环境 D. 生物与环境无关
17.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
A. 捕食 B. 竞争 C. 合作 D. 共生
18. 在下列各项中,不能称之为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块农田中所有的水稻 B. 一片森林
C. 一条河流 D. 一块草地
19.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生态系统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淡水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农田生态系统
20. 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 鼠→蛇→鹰 B. 草→食草子的鸟→鹰
C. 阳光→草→牛→虎 D. 蘑菇→松鼠→狐狸
21. 从蛇吃蛙,蛙吃虫,虫吃草可以看出蛇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 蛙 B. 虫 C. 草 D. 阳光
22.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水圈 B. 大气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
23.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
A. 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
B. 为了提高资源利于率,分类回收废弃物
C. 为了节约用水,洗菜,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
D. 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24. 关于细胞分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 B. 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C. 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原来的2倍 D. 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原来一样
25. 下列哪一种不是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
A. 保护组织 B. 上皮组织 C. 结缔组织 D. 神经组织
26. 生物的结构层次中,植物没有的层次是(  )
A. 细胞 B. 组织 C. 器官 D. 系统
27. 当品味玉米带给我们的香甜美味时,你有没有想过,对于玉米植株来说,我们所吃的部分是哪种器官(  )
A. 花 B. 果实 C. 茎 D. 叶
28.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大雁南飞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蚯蚓能松土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9.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共生 B. 竞争 C. 捕食 D. 寄生
30. 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人为减少兔和鼠的数量,草的数量将无限上升
B. 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
C. 图中各种生物都是消费者
D. 鹰与蛇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原物体的倒像。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p”字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d”。因此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是d。
故选:C。
(1)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2)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2.【答案】D
【解析】解:培养液上层的液体与空气接触,因此在培养液的上层溶解的氧气多,下层溶解的氧气少。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培养液的上层。所以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培养液的表层。
故选:D。
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靠表膜进行呼吸.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上层的水溶解的氧气多.
3.【答案】D
【解析】解:在生物的细胞结构中,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所以决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的主要为细胞核。
故选:D
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分析解答。
关于细胞核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多以选择题或是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4.【答案】D
【解析】解: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细胞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由一个分成两个时,动物细胞是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由一个分成两个。可见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和数目也相同。由于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DNA,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遗传物质一样。
故选:D。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其目的是保证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原细胞相同。据此解答。
此题考查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
5.【答案】C
【解析】解:A、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
B、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是细胞内的能量转化器;
C、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
D、线粒体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能分解有机物并将化学能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是细胞内动力车间。
故选:C。
细胞膜把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了,使细胞的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并具有保护作用。
6.【答案】C
【解析】解:“小鱼长成大鱼”,是生物的生长现象,是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细胞数目的增多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大依靠细胞的生长。
故选:C。
细胞生长是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不断生长使体积增大的过程,因此,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裂使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是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出现差异,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原因。
7.【答案】A
【解析】解: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故选:A。
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化。
掌握细胞分裂的结果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图中①过程中细胞体积由小变大,因此①过程表示细胞生长;②过程细胞数目增多,因此②表示细胞分裂;③过程中细胞的数目不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③过程表示细胞分化;④过程表示组织形成器官。
故选:C。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4)①过程表示细胞生长,②过程表示细胞分裂,③过程表示细胞分化,④过程表示组织形成器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特点。
9.【答案】D
【解析】解:水草属于植物体,其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草鱼属于动物,其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因此,水草与草鱼相比,水草没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故选:D。
根据植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注重基础,题目较易。
10.【答案】D
【解析】解:细胞是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动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动物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最后由这八大系统构成完整的动物体。
因此动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故选:D。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解此题只要理解掌握人体的结构层次,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1.【答案】C
【解析】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因此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C。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12.【答案】A
【解析】解:题干中的珊瑚、钟乳石、机器人都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 细菌具有生物的特征是生物。
故选:A。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3.【答案】D
【解析】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猎豹追捕羚羊”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
故选:D。
自然界中一种生物的存在一般会对另一种生物的生活产生影响,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也表现了生物之间存在各种关系。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4.【答案】B
【解析】解: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是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在沙地上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B。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结合具有的实例分清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结果。
15.【答案】C
【解析】解: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不同的主要发生物因素是水分。热带雨林的地区,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适宜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沙漠地区的生物种类远比热带雨林中的少。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故选:C。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16.【答案】C
【解析】解: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贮藏水分,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是仙人掌对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
故选:C。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7.【答案】B
【解析】解: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
故选:B。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8.【答案】A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B、C、D都是既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又包括了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是由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A、一个农田里的所有的水稻:只有植物,没有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
故选:A。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在、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19.【答案】C
【解析】解: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就形成了不同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与各种环境条件相适应,不同地方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海洋、森林、湿地、城市、农田、淡水、草原生态系统等,题干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的描绘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景象。
故选:C。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海洋、森林、湿地、城市、农田、淡水、草原生态系统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常见类型,重点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
20.【答案】B
【解析】解:A、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不正确;
B、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正确;
C、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C不正确;
D、蘑菇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D不正确.
故选:B.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21.【答案】D
【解析】解:食物链草→虫→蛙→蛇,中蛇吃蛙,蛇获得的能量来自蛙;蛙吃虫,蛙获得的能量来自虫;虫吃草,虫获得的能量来自草;草体内的能量,是草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蛇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能量都最终来源于阳光,审题时要注意有无“最终”二字。
22.【答案】D
【解析】解: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中即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类型。
23.【答案】D
【解析】解: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类回收废弃物,能减少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故选项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C、为了节约用水,洗菜、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能一水多用、节约用水,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浪费较多的电,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D.
“低碳环保”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是社会的热点,也是中考热点之一,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4.【答案】C
【解析】解:ABD、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原来一样,都是正确的,ABD正确;
C、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平均分配,因此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和原来的相同,而不是原来的2倍,C不正确。
故选:C。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染色体的变化。
25.【答案】A
【解析】解: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动物的组织主要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等.
故选:A
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动物的组织主要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等,二者的主要组织不能混淆,动植物的组织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动植物各具有不同的组织,做题时要注意分清,不要混淆.
26.【答案】D
【解析】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比动物体少了系统这个结构层次。
故选:D。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思考解答。
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27.【答案】B
【解析】解: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玉米我们所吃的部分是果实。
故选:B。
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熟练掌握植物的六大器官,理解它们的功能,很快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28.【答案】A
【解析】解:A、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体现,A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9.【答案】B
【解析】解:一山不容二虎,体现同种生物之间的攻击,互斗的关系,因此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B。
(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
(3)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对寄主造成伤害。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0.【答案】B
【解析】解:A、如果人为减少兔和鼠的数量,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但是草的数量不能无限上升,其生存空间也是有限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A错误。
B、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B正确。
C、图中兔、狐、蛇、鹰都是消费者,而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
D、在此生态系统中,鹰以蛇为食,同时,鹰和蛇都以鼠为食,所以,鹰与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又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