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兰亭集序》
教科书 书 名:人教部编版教材必修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 2.理解《兰亭集序》中作则的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新课 1.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2.查阅工具书,梳理文章的重点字词。 二、导入: 同学们,我将《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写在了千里江山图上,截成片段展示出来。一位是冠绝古今的书圣,一位是天才少年;一个是天下第一行书,一个是十大传世之作。作为后人的我们,欣赏到如此绝美的书法和绘画时,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兰亭集序》,去感受一下一下王羲之的情怀吧。 三、品读文章 (一)请朗读最后一段,作者到底在悲什么? (预设:我们分析发现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悲古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悲今人;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悲后人) (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预设: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写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是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三)在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厘清作者情感线索的变化。 (预设:文章原句: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可以概括为乐天地、痛人生、悲古今) 作则为什么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预设:“暮春之初”“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畅叙幽情”——赏心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乐事) (四)有了四大乐事,作者为什么还会发出痛的感叹呢? (预设:朗读文章第三段,发现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传达的是人生苦短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传达的是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传达的是世事无常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传达的是生死难料之痛)总的来说是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之痛。 作者由乐到痛再到悲,情感跌宕起?到底在悲什么? (预设:我们分析发现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悲古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悲今人;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悲后人) 过渡句:魏晋时儒家那一套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土崩瓦解,老庄遂成为一代文人名士的解脱之门,人人醉心于此,一时玄风大盛,崇尚清谈,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混同生死,及时行乐。 在司马政权的高压之下,弱小的生命会匍匐而堕落,而那些强悍的生命会挺身而出,王羲之苍凉的生死之痛的背后,恰是对生命的热爱,他以一位智者的身份,洞察了当时虚无的人生观。 (六)课文“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慨不已,有人据此认为作者情调低沉,感情消极,你如何看待? (预设: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正因为他对人生充满着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会如此悲叹;正是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 文章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但到篇末又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的思考。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王羲之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后者。 五、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有人认为王羲之的这篇序是为了批评魏晋名士虚无的思想而作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