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A卷 基础夯实 单元测试 (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A卷 基础夯实 单元测试 (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13:2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无独有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菜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材料二: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首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其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文学翻译研究转向翻译文学研究。这一转向,使“外国文学”不再是“外国的文学”,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外国文学从文学翻译研究的词语对应中解救出来,从而审视与反思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体验与文化传承。
再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纸质文本的单一媒介流传转向音乐美术、影视动漫、网络电子的复合型的跨媒体流传。文学经典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其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历经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纸质文本和纸质文献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局限于纸质文本的范畴也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跨媒体研究的视野来介入外国文学经典的研究,介入新的外国文学经典传播载体的研究,既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外国文学学者的历史使命。
最后,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外向型”研究转向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形象重塑。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传播,目的不是单纯地引进外国文化,而是服务于中国文化建设。应当将学术的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学科原有的基础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兼顾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发扬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精神”,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位置,从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学界的尊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B.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C.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B.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
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
D.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 )(3分)
A.雨果《巴黎圣母院》社会背景的研究。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表现手法的研究。
C.歌德《浮士德》主、次要人物的研究。
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思想价值的研究。
4.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半张纸
[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带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的小纸条。上面有好多种笔迹: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平铺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来说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经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商,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用铅笔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之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写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再次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年轻房客注意到半张纸之后,一种失落感袭上心头,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B.年轻房客吻了吻淡黄色的小纸,它带给年轻房客的只有痛苦,没有人生快乐和精神慰藉。
C.作者描写半张纸的大小、颜色、纸上的字迹等,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D.小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幸福易逝的感叹,否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顺序展开回忆,最后又用电话号码将一个个并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B.作者采用类似意识流的写法,但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而是循着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自然地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
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引出了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男子对以往两年间悲欢离合的回忆,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
D.小说采用速描式的笔法,却在细节上精雕细琢,着墨较多。取材小,着眼小,构思新颖巧妙,完成了一个由极小物质载体到极大精神价值的成功投射,给人强烈的震撼。
8.小说开篇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春声君传 风筝
[宋]林景熙
春声君,风姓筝名,字子耀。其先孤竹君之裔,后家于谓川,复徙居扶风。世掌丝纶①,声名赫奕。每岁至春和,举族必盛,翱翔飘舞,望之若空中人。筝父竹,母楮氏②,梦青帝赐以瑶琴,觉而生筝。
君锐首阔面,尖颐长股。少时有相者曰:“是儿风骨超然,经纶满腹。若际风云之会,必能声振寰宇。”及长,思祖伯夷以清节死,对人言辄呜呜焉,自鸣聒耳不厌也。或谓之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子其有不平耶?抑亦自鸣其不幸耶?”曰:“大丈夫当昂首青霄,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耳,安能钳口缩舌,类抱叶之寒蝉乎?且吾闻之:用舍,遇也;语默,道也。吾用则声闻于天,不用则卷而怀之。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焉至负不平之情遂自鸣其不幸耶!”
尝自负以经济天下为己任,时闻风飙起,慨然有凌霄之志。时群盗蜂起,上问治之之术。对曰:“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急之则益乱当顺其风俗被以声教使之得见天日然后上下相安操纵自我,民自不为盗。”上深然之。上尝自臂佳鹞,见筝来,戏曰:“卿与若孰优?”对曰:“臣荷陛下厚恩,策名天府,思励清声,以裨风化,陛下焉得同臣于物乎!且臣所谓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者也。非如此鹞,饥则依人,饱则扬去而已。”
君少时喜微行。一日清明出游,见士民争持牲酒于墓侧,乃叹曰:“树欲定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此皋鱼所以有风木之恨③也。”即日解组绶归。风氏本旧族,至君辅相两朝,口代天言,身代天工,以身系四海之仰望者数十年,人谓能不坠其家声云。然赋质太薄,骨太轻,虽束带垂绅,而顺风盘旋,毫无所立。又性喜躁进,略不顾忌,人咸服其有钻天之能,实讥之也。
太史公曰:士君子之处世,其穷也以道德鸣,其达也以功名鸣。彼依阿淟涊④,与世浮沉,而曾无所建明者,视君盖不啻在下风耳!世称君克缵先业,聿骏有声,是未测其本也。夫忠孝,人之大伦,君欲励清声裨风化,则忠;业相位养亲,则孝。忠孝两全,君之功业鸣世不无自矣。矧其仕止语默,又得孔子用行舍藏之道,谓之有道之士非欤?此所以能不坠其家声也。噫!君岂亦郭汾阳之流也耶?
(节选自《林景熙集补注》)
【注】①丝纶:皇帝的诏书。②楮氏:纸的戏称。③风木之恨:子女来不及归养父母的遗憾。④依阿:曲意附从。淟涊:胆怯懦弱。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急之则益乱当/顺其风俗/被以声教/使之得见天日/然后上下相安/
B.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急之则益乱/当顺其风俗/被以声教/使之得见天日/然后上下相安/
C.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急之则益乱当/顺其风俗/被以声教使之/得见天日/然后上下相安/
D.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急之则益乱/当顺其风俗/被以声教使之/得见天日/然后上下相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裔,本义是指衣服的边缘,也可指边远的地方或者子孙后代,本文指后代。
B.青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也是掌管天下的东方之神。
C.组绶,组指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饰物,组绶代指官爵。
D.郭汾阳,宋代名将郭子仪,他戎马一生,功勋显著,被封为汾阳郡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颇具特色的讽喻小品,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通过叙写风筝的身世、志向和品行等,委婉地表达了其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愤懑。
B.春声君风骨超然,才学出众,有大志;他深谙治民之道,又勤于政事,但美中不足的是性格冒进,无所顾虑和畏忌,这点受到时人的讥讽。
C.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春声君之口指出要以天下为己任,敢于为国发声;又通过春声君反驳皇帝将自己等同于鹞一事,体现其可贵的独立人格。
D.太史公认为世人称赞春声君,但并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根本,并且指出士君子应做到穷则立德、达则立功,反对随波逐流而无所建树。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2)吾用则声闻于天,不用则卷而怀之。
14.太史公认为春声君能保持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题米元晖①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①米元晖:指米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映入眼帘,令诗人想到了米元晖的山水画。
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字则表现出鉴赏者的以静体动、诚笃专一。
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
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的“平淡天真”相契合。
16.对于如何欣赏一幅画,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在诗词史上,酒是诗人吟咏叹息的灵感源泉,其中“清酒”和“浊酒”代表了不同的现实境遇和人生情怀,如“清酒”的“_____________”,“浊酒”的“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①__________,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_________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③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
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的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①__________的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②__________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透射出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的糜烂与无耻!
玛丝洛娃的苦难不断加深,她性格的复杂特征也愈益显豁。她身处社会的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于其他的苦难人。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受骗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③__________上当。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也只是为了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一情况也说明天性纯洁的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堕落,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以“托尔斯泰”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3分)
2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忽略可以是一种爱护,也可以是一种伤害;忽略可以是一种策略,也可以是一种过错;忽略可以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也可以是一种卑微的态度。
请以“忽略”为话题写一篇小小说。可以以“我”为叙述人称,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以他人为小小说的主人公,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偷换概念,“外国文学研究”应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信息缺失,漏掉“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B项,由原文“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等可知,“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说法绝对。D项,“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错,原文说的是“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
2.答案:C
解析:“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错,由原文“德国诗人歌德主张……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可知,选项妄加条件,没有“创作经典作品”这一内容。
3.答案:A
解析:作品的“社会背景”属于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范畴。
4.答案:①广受读者喜爱;②拥有审美力量;③积淀着文学经验;④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答“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一个时代,切中时代又超越时代,扎根于民族又跨越民族疆界”亦可)。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由“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可概括出要点①。由“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概括出要点②。由“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可概括出要点③。由“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可概括出要点④。
5.答案:①首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谈起,引出文学现象中的重要概念——经典作品,再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语言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密切,然后对经典作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②接着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③最后论述作家或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
解析:
6.答案:C
解析:A.“当年轻房客注意到半张纸之后”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注意到半张纸之前”。B.“只有痛苦,没有人生快乐和精神慰藉”错误,从纸条上记录的歌剧院时光是“最愉快的”、“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修女温柔地到来等内容可知,纸条上记录的生活也带给年轻房客快乐和精神慰藉。D.“否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错误,小说结尾“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可见小说并没有否定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7.答案:D
解析:“却在细节上精雕细琢,着墨较多”错误,小说不在细节上多作赘述,每一个片段着墨都较少,如第六段,短短几个句子,就写了一段与爱人相处的时光。
8.答案:①“没有”一词,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②“决定”一词,显露了主人公心理上的脆弱,表现出主人公竭力阻止自己对往事的回忆。③主人公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汹涌澎湃。小说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解析:分析句子时,应先抓住重点词“没有”“决定”分析。“没有”这个词重复了三次,主人公内心认为,亲人已经失去了,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了,没有了,说明他内心并不像表面一样镇定。“决定”一词,说明他下定决心忘记一切,但内心又留恋在这寓所中点滴的美好生活,可见他心理上的脆弱。综合分析,此处表现了主人公的矛盾:表面上镇定,内心又留恋。可见作者塑造人物的技巧高超。
9.答案:①“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小说先用半张纸引出年轻房客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用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年轻房客情绪的变化。②“半张纸”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年轻房客通过半张纸回忆过去生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独特意义,肯定了人在无常的命运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③“半张纸”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作者不惜笔墨,精致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的独特意义便凸显了出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小说标题为“半张纸”,半张纸上记录了主人公两年的喜乐悲愁,小说用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将生活中的片段连缀,体现主人公在两年生活中情绪的变化。可见,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小说通过半张纸,回忆过去生活,慨叹人生无常、幸福易逝,如“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但同时又强调了幸福对人的独特意义,如“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可见他珍视生命,肯定了人在无常的命运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因此,半张纸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作者不惜笔墨,描绘了半张纸的种种细节,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10.答案:B
解析:“则益乱”的意思是就会更乱,是“急之”的后果,“当”的意思是应当,“顺其风俗”是“治民”的做法,故“则益乱”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顺其风俗”和“被以声教”是治理乱民的两种举措,“使之得见天日”是采取治理措施的效果,故“被以声教”和“使之”中间应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D
解析:“宋代名将郭子仪”错误,郭子仪是唐代名将。
12.答案:A
解析:“委婉地表达了其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愤懑”错,原文中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焉至负不平之情遂自鸣其不幸耶”“至君辅相两朝,口代天言,身代天工”等语句,说明春声君得皇帝重视,有功业,没有怨言。
13.答案:(1)大凡事物在无法平静时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扰乱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它就发出声响。
(2)我被任用就要使名声传遍天下,不被任用就收敛自己藏身隐退。
解析:参考译文
春声君,姓风名筝,字子耀。他的祖先是商代孤竹国国君的后裔,后来居住在渭川,又移居扶风。世代掌管皇帝的诏书,声名显赫。每年到了春日和暖的时候,整个家族必定会兴盛起来,回旋飞翔,随风舞动,远远望去好像空中飞人。风筝的父亲是竹,母亲是纸,(母亲)梦到青帝赐给她瑶琴,醒来就生下风筝。
春声君尖尖的脑袋阔大的脸,尖尖的下巴长长的腿。年少时,有看相的人说:“这孩子风度、气质超脱尘俗,很有才学。如果能适逢良机、贤主,一定能使名声威势震动天下。”等到长大之后,(春声君)想到先祖伯夷因为高洁的节操而死,对人说话时就发出呜呜的声音,自我表白(即使)声音刺耳也不厌烦。有人对他说:“大凡事物在无法平静时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扰乱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它就发出声响。你难道也有不平之鸣吗?又或是自我表白自己的不幸遭遇呢?”(春声君)回答说:“大丈夫应当昂首立于朝廷,响应朝廷之声来赞美国家的兴盛,怎么能紧闭嘴巴不敢说话,好像抱着树叶的寒蝉呢?而且我听说:任用或者不被任用,在于机遇;说或者不说,是君子处世之道。我被任用就要使名声传遍天下,不被任用就收敛自己藏身隐退。对上不埋怨天命,对下不抱怨别人,哪里就到了背负不平的情绪就自我表白自己不幸遭遇的地步呢!”
春声君曾自许以经世济民作为自己的责任,时常一听到风声就迅速升起,情绪激昂有高入云霄的志气。当时盗贼像群蜂一样纷纷而起,皇帝询问他治理盗贼的方法。(春声君)回答说:“治理乱民就如同处理乱绳,不能心急。心里着急,就会更乱。应当顺应他们的习俗,施加声威教化,使他们能够见到光明,这样才能上下相安无事。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百姓自然不会去做盗贼。”皇帝很认同他的观点。皇帝曾在手臂上架着一只极好的鹞,看到风筝过来,戏言道:“你和鹞相比,哪一个更优秀?”(春声君)回答说:“我承蒙陛下的大恩,在朝廷做官,想用清美的声誉勉励自己,来辅助风尚教化,陛下怎么能把我与这只鹞等同呢!况且,我就是那所说的听到招呼也不过来,让我走也不走的人。并不像这只鹞,肚子饿了就与人亲近,吃饱了就扬长而去罢了。”
春声君年少时喜欢微服出行。有一天清明节外出游玩,看到百姓争相拿着祭祀用的牲畜和甜酒站在墓旁,于是感叹道:“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这就是皋鱼有父母亡故而来不及归养的遗憾的原因啊。”当天就解下印绶辞官回家。风氏本是世家大族,到春声君时已经辅佐两朝皇帝,嘴巴替皇帝说话,身体替皇帝做事,亲自担负朝廷重任几十年了,人们说他能保持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然而他天赋质地太单薄,骨架太轻,即使系上腰带,大带下垂,也只能顺风在空中盘旋,丝毫不能直立。又生性喜欢冒进,丝毫没有顾虑、畏忌,人们都叹服他有钻天的本领,实际上是在讥讽他啊。
太史公说: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世间,当他不得志的时候凭高尚的道德而闻名,当他显达的时候凭功业和名声而闻名。那些曲意附从、胆怯懦弱、随波逐流而没有任何建树的人,与春声君相比大概不只是处于下位吧!世人称赞春声君能够继承先祖的基业,有很好的声望,这是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根本啊。忠孝,是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春声君想用清美的声誉勉励自己并辅助风尚教化,是忠;担任宰相的职务而不忘奉养父母,是孝。忠孝两全,春声君的功业闻名于世无不出于他自己。况且他结束仕途,保持沉默,又懂得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道理,称他为明白事理的人有错吗?这就是他能保持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的原因。唉!春声君难道也是像郭子仪之类的人吗?
14.答案:①忠孝两全。春声君想用清美的声誉勉励自己并辅助风尚教化,担任宰相的职务而不忘奉养父母。②深谙处世之道。春声君结束仕途后能够保持沉默,懂得“用行舍藏”的处世之道。
解析:分析文章内容,锁定答题区间为“夫忠孝……此所以能不坠其家声也”。其中,由原文中的“夫忠孝……君之功业鸣世不无自矣”可以提炼概括出答案要点①。由原文中的“矧其仕止语默……谓之有道之士非欤”可以提炼概括出答案要点②。
15.答案:A
解析:“壮阔的自然山水映入眼帘,令诗人想到了米元晖的山水画”错误,诗人晨起步入厅堂,看到的是米元晖的山水画。
16.答案:①充分调动感官体验。颔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出米元晖山水画里烟山云水的迷离朦胧,下句从触觉角度感受画中云气的浓重丰润。②充分发挥想象。颈联中“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想象春季生机盎然的景象,想象江风吹雨百花飞舞的温润明媚的情景。③知人论世。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和米元晖情感心志相契合,才会生发出“早晚持竿吾得归”的喟叹。
解析: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首联由诗人晨起步入厅堂,迎面一幅山水画映入眼帘写起,古色古香的画面上烟山云水朦胧迷离,若有若无,神意飞动。颔联通过想象对山水画的画面进行描述,这一联视觉和触觉相结合,以触觉上的“春衣”“湿”,来衬托视觉上的“云气深”。“春衣”点明了季节,“湿”是用皮肤来感受浓重云气的丰润流动,“坐”则表现鉴赏者以静体动的状态及恬淡安详、诚笃专一的心境,而“只恐”则是对这种心境的强化。颈联中“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颔联两句诗人所想象的画境的补充,使人更加感受到春天温润明媚的气息,所以诗人生发出“早晚持竿吾得归”的喟叹。尾联写诗人仿佛置身于如画的江南风景之中,感受到米元晖的心境。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7、(1)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答案: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答案:金樽清酒斗十千;潦倒新停浊酒杯
18.答案:①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②人们能从读书中学会做人(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③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后文“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可知,所填句子应以“除了拥有”领起;再结合后文“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可知,此处是说拥有现实世界,故应填“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根据后文“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可知,此处是说读书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影响,故此处应填“人们能从读书中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等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结构上,所填句子应与“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对应;再结合前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可知,此处是说读书可以让人们不再做愚蠢的事,更加积极向上,故此处应填“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19.答案: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笛卡儿的名言,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一本好书会给人带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笛卡儿的话,突出强调了好书对读者在知识、品质、性情等方面的影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0.答案:①五光十色;②千丝万缕;③花言巧语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此处形容生活的万花筒多姿多彩、五颜六色,故可填写“五光十色”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根据前文“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可知,此处形容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有联系,故可填写“千丝万缕”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根据前文“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和后文“受骗上当”可知,此处形容玛丝洛娃轻易相信别人虚假而动听的话语而上当受骗,故可填写“花言巧语”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21.答案:【示例1】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示例2】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艺术形象,把她确定为全书的枢纽,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以“托尔斯泰”开头,可以让托尔斯泰作主语或者定语,比如“托尔斯泰塑造……”“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的笔下……”;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可以用“使得”“让”“叫”等表达因果关系的词语连接句子。
22.答案: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喊。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语序不当,根据多项定语排序的规则,指示代词在前,其次数量词,再次形容词,应改为“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二是“发出‘我控诉!’”成分残缺,应在其后增加宾语中心语“的呐喊”。
23.答案: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问:“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小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明亮的眼睛说:“会的,小瓜苗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好好照顾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到了花盆前,孩子顿时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幅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激凌。”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短小,写作内容宽泛。所谓“忽略”,就是“没有注意到;疏忽”。此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题目审题难度不大,立意时考生要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处着眼。可从如下角度思考:
(1)从“不该忽略”的角度立意。即不要忽略生活中一些细小而美好的事物,不要习惯性忽略生活中的爱与美。如在青春的道路上纵马扬鞭时,也许你会忽略掉什么。老师的一句问候,父母的一声叮咛,同学的一个微笑,你是否都已经忽略?你忽略了老师的辛苦,忽略了父母的牵挂,忽略了朋友的关心。又如人们在追求金钱利益、忙于生活的时候,别忽略了对孩子和长辈的关心和照顾等。不要让忽略成为一种隔阂、一种伤害,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爱与美,体会温暖人生。
(2)从“应该忽略”的角度立意。即忽略金钱、荣誉,彰显人格的魅力、境界的高尚、追求的高远。如忽略他人的过错,学会包容;忽略他人的非议,坚持自己的追求;忽略人生中的磨难、痛苦、失败,以淡然、坚强、勇敢的态度面对人生。
(3)从“被忽略后应有的态度”的角度立意。即不在忽略中消沉,而在忽略中奋起,把他人对自己的忽略变成激励自己向上的动力。
(4)从“忽略的艺术”的角度立意。即学会忽略,忽略掉该忽略的,重视不该忽略的,把握忽略的艺术。
总之,立意上倡导贴近生活,富有现实意义,能给人以思想启迪。注重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人性美、人情美。在写法上,要注意小小说巧于构思、多用白描等基本特点,使写出的小小说能够吸引人、启迪人,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