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 诫子书- 课件(共28张PPT)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课 诫子书- 课件(共28张PPT)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14: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三顾茅庐】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相助,成就了蜀汉的一统天下大业。
【隆中对】
刘备在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战略构想
【草船借箭】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
【七擒孟获】
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听魏军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自己却在城楼,端坐弹琴。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虑,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劝诫,劝勉
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信
题目解说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文体知识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
写 信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述清楚,简洁清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结尾,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此致”
“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敬礼”。给长者的信往往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写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学生××”、“儿××”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suì

yín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字词释义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振奋精神。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修养性情。治,修养。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1、作者抓住一个“ ?”字,从哪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勤学
②立志
③惜时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静以修身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夫学须静也
做人 学习(修身 治学)
告诫儿子要宁静专一(“静”)、节俭约束( “俭” ),以此来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由此看出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何在?
1、这封家书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与兄瑾言子瞻书》)
父亲对儿子“聪慧可爱”的殷殷之喜和因儿子“早成”恐其成不了“重器”的隐隐之忧。
《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诸葛亮第五次出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北伐前,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54岁病重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了言辞谆谆的《诫子书》。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
深入探究
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志、学、才。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
告诫儿子(惜时)
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身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正反结合
拓展迁移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