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15: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专项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朝花夕拾》中,提到鲁迅弃医从文原因的文章是( )
A.从《阿长与〈山海经〉》 B.《藤野先生》
C.《父亲的病》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请选出与原著内容相符的一项( )
A.鲁迅在《琐记》中提到在矿路学堂,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鉴略》,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B.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却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
C.在《二十四孝图》里,作者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揭示了古代孝道的重要性。
D.衍太太“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从中可看出衍太太是一个关爱孩子、为他人着想的人,是作者极力赞扬的对象。
3.阅读《朝花夕拾》选出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收录有《狗·猫·鼠》《孔乙己》《琐记》《社戏》《无常》等篇目。
B.《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C.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藤野先生对他很严肃。
D.《二十四孝图》里,鲁迅不相信卧冰能求鲤,恶心“老莱娱亲”的举动,揭示了“郭巨埋儿”的虚伪,比较认可其他 21 种孝顺行为。
4.下面不能作为对《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概括的一项是( )
A.寿镜吾老先生方正博学,比较开明,虽然回答“我”关于“怪哉”的问题时有些不悦,但是回忆起他,鲁迅先生的内心仍是充满了理解与温情。
B.《琐记》中的衍太太,非常热心、非常理解小孩子,她帮助“我”解决困难,曾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她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温暖。
C.《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絮叨粗俗,但她为“我”买来《山海经》。她对“我”质朴的爱,使成年后的“我”对她充满感激与怀念。
D.《范爱农》中的范爱农,内心充满爱国热情,但当时的环境使不肯随波逐流的他穷困潦倒,一腔热血的他以白眼示人。忆起他,鲁迅内心充满同情和痛惜。
5.某同学根据鲁迅先生的6篇代表作品的相关信息作出了一些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集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 经典人物 内容简介或情感
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 1918年冬 孔乙己 对被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的旧中国读书人的同情、哀叹。
《故乡》 1921年1月 闰土、杨二嫂 对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底层农民的同情,对杨二嫂这类自私、尖刻、势利的小市民的批判。
《社戏》 1922年10月 双喜、阿发等 对农村儿童的喜爱、赞美。
散文集《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 海经>》 1926年3月 保姆阿长 对阿长的怀念、感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926年9月 老私塾先生 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
《藤野先生》 1926年10月 藤野先生 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A.梳理信息可知,鲁迅作品中塑造了一批经典的、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B.梳理信息可知,鲁迅作品里的人物大多集中在社会底层,这也与他的创作目的密切相关——“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C.鲁迅的作品中,大多以充满感情的笔调追忆生命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有温情的思念,也有真挚的感激。
D.鲁迅的作品中,对自己儿时伙伴,如双喜、闰土、阿发等机敏、活泼的乡村孩子,都饱含深情,也借此来表达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二、填空题
6.《 》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 ”的动因。
7.填空。
《朝花夕拾》原名《 》。这组回忆性散文是 (作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 和 。
8.《朝花夕拾》是一本 散文集。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 。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
9.闻语猜人:下面的话都是谁说的?请写出人物的名字。
(1)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2)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1)
(2)
10.填空
材料一: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材料二:“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材料一、二中的“他”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人物,“他”是 (人名),出自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篇名)。
三、阅读理解题
阅读鲁迅的《狗 猫 鼠》(有删改)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狗和猫)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衰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现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起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②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处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
③动物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能直立了,自然就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还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厚有“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ー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加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党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哀悲,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11.结合语境,解释首段中“褒贬作品”的意思。
12.童话中狗认错了猫,受到了嗤笑。作者在这里引用童话故事有何作用?
13.作者在末段中写“虫蛆、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下列对“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致作者意见变化的事件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B.“我的意见”指学习医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C.“变化”指的是弃医从文。
D.“那时那地”指的是在中国“闲看枪毙犯人”的时候。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叙述了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这一事情。
B.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和“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两处“他们””都指“麻木的中国人”。
C.选文中“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D.选文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16.阅读选文,请你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并对其“变化”进行评论。
原因:
评论:
试卷第2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此题考查名著。
《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最初在东京求学,因看不惯清国留学生的作为,于是转到仙台。在仙台期间,他因是中国人而遭到匿名信的侮辱,后来在看电影时,影片中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却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砍头时,围看的中国人却叫好。正是因为看电影事件与匿名信事件之后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
故选B。
2.B
【详解】此题考查名著内容。
A.鲁迅在矿路学堂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C.“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揭示了古代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从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一个阴险狡诈、自私自利、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人,是作者极力批判的对象;
故选B。
3.B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A.《孔乙己》《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
C.“藤野先生”有误,应为:寿镜吾老先生;
D.“比较认可其他 21 种孝顺行为”有误,作者对《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顺行为都不认可,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强烈反感;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衍太太出现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春宫图,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因此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D.不正确。根据表格“双喜、闰土、阿发”等分别小说《故乡》《社戏》,均属于小说创作中的人物,而非“自己儿时伙伴”;同时,人物形象特点表述也不准确,“闰土”不属于机敏、活泼类型。
故选D。
6. 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
【详解】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空,结合“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的内容可知,此处文章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第二空,匿名信事件:鲁迅在考试中没有挂科,而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不挂科,认为是藤野先生给鲁迅提前看过卷子,就写匿名信嘲讽鲁迅。说明了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鄙视和偏见,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鲁迅和一群中国人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看电影,播放的是日本人在打中国人,但是鲁迅旁边那群中国留学生却在拍手叫好。鲁迅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撼,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据此可概括为:弃医从文。
7. 旧事重提 鲁迅 经历(生活道路) 心路历程(成长历程)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掌握。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志趣形成的经过。前七篇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反映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生活的情境,后三篇《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则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经历,也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所以这组散文可谓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8. 回忆性(叙事) 《狗 猫 鼠》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和识记。《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10篇,主要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和求学的经历,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文集以记事为主,又夹以议论、抒情,朴实动人。其中《狗 猫 鼠》通过追忆童年时期“我”的小隐鼠遭受摧残的经历,交代了“我”讨厌猫的原因。文中“猫”暗指伪善、圆滑、投机、欺上媚下的现代评论派文人,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暴虐者的憎恨。《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对鲁迅毫无偏见,为鲁迅添改讲义、修改解剖图,关心实习。鲁迅对藤野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9. 阿长/长妈妈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1)句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写没什么文化的长妈妈利用告假回家的时间买来“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文中说话的人便是长妈妈(阿长)。
(2)句出自《藤野先生》;写讲解剖学中的骨学老师藤野先生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而担心“我”不肯解剖尸体,体现了对“我”的关怀;文中说话的人便是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10. 寿镜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详解】结合材料一的外貌描写和材料二的语言描写可知,这个“他”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寿镜吾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11.意思是评论作品的优劣好坏。
12.引用童话故事说明狗猫结仇的来源;嘲讽当时那些无中生有妄议他人的人。
13.目的在于跟“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一些人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褒”本意为衣襟宽大,在此处用作名词,解释为褒扬;“贬”本意指减损,减少,引申指降职,又指给予低的评价。在文中“褒贬”二字用来修饰作品,意思为褒扬或贬低作品,即评价作品的优劣。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题干分析,应结合文段关键句对故事内容进行概括,结合上下文明确引用童话故事作用。
结合第①段中“但是大家都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分析,引用童话故事解释猫和狗成为仇家的原因。
结合第②段中“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体现出作者对于猫狗结怨故事的不认同。
结合第③段中“动物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分析,写出动物们的直率,结合“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厚有‘颜厚有忸怩’”分析,表达出作者对于妄议他人的嘲讽。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中“动物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分析,写出“虫蛆、鸷禽猛兽”的直率、不自命清高、真诚。
结合后文中“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分析,写出人的堕落、虚伪。
结合以上内容进行分析,末段中写“虫蛆、禽猛兽”与虚伪的人进行对比,体现出作者对于世间虚伪之人的愤慨。
14.D
15.B
16.原因:上课之余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不觉醒的意识。
评论:这是鲁迅崇高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解析】14.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与分析。
D.结合语境可知“那时”指在仙台学医、看电影时;“那地”指在日本仙台的教室里。
故选D。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从第①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中可知,第一处“他们”指的是嘲笑“我”的那些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爱国青年”;从第③段“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中可知,第二处“他们”指的是国内那些麻木的中国人。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与评论。
第一问:第①段“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②段“‘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是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的情景,中国留学生看到中国人作为侦探被日本人枪毙,竟然“拍掌欢呼”,这让鲁迅看到了他们麻木的精神状态。如果思想愚昧、麻木,那么不管四肢如何健全,都是无用的。只有唤醒民众的精神和思想,国家才有未来。正在学医的鲁迅认识到这一点,决定弃医从文,用笔写文章,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第二问: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这一转变的出发点是唤醒民众,是救国,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也是他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远见。他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表现了他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因此鲁迅被称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答案第2页,共5页
答案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