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9 16:0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新课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本课推荐读物——《菊与刀》
古代日本
第11课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其影响;掌握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2.从大化改新的背景中理解内因、外因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提高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到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他国长处以发展自己的明智之举,并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壹·大和兴起,一统日本——6世纪前的日本
1.地理位置环境:
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地理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影响:
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壹·大和兴起,一统日本——6世纪前的日本
2.发展历程:
绳文人
渡来弥生人
①出现小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汉朝时与中国已有交往,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239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 ”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汉倭奴国王印
由于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使得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的日本社会呈跳跃式发展。
壹·大和兴起,一统日本——6世纪前的日本
1.地理位置环境:
大和兴起的地方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②基本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大和国的管理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壹·大和兴起,一统日本——6世纪前的日本
2、大和国的管理: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田 部”
“海 部”

以唐为师,步入封建
——大化改新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1.改革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原因。
材料一: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因功高而擅权,专横跋扈,政治腐败。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部民在当时是生活在最底层、地位最低下的人,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材料二:短暂而繁荣的隋朝,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2)隋唐的先进强大,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1)皇权衰落;贵族实力强大,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
催生改革观念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1.改革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原因。
材料三:“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曰没处天子无恙’云云。——《隋书.倭国传》
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日本《东征传绘卷》遣隋使船队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1.改革背景: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中臣镰足向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儒、佛等多家学说,吸收新知识,产生了要改造日本社会的思想。
改革派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政治条件(前提):
宫廷政变,为改革做准备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2.改革概况:
646年
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
皇极天皇
中大兄皇子
中臣镰足
苏我入鹿
中臣镰足
时间: 人物:
大化改新前,苏我氏等大贵族控制政权。645年6月12日,由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谋划实施暗杀权臣苏我入鹿的宫廷政变。最终权倾朝野的苏我氏宗家灭亡。皇室夺回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轻太子为孝德天皇(36代)。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布《改新之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出之处的国家)。
乙巳政变,为改革做准备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3.改革内容:
①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唐都长安
奈良平城京
唐三省六部制
日本二官八省制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材料: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改新之诏》
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3.改革内容:
c.统一赋税。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②经济上: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制
中央:三省六部制
经济
日本
班田制(口分田2段)
租庸调制:
(稻2束2把,承担力役及代纳物)
唐朝
均田制(丁男分得100亩)
租庸调制:
(粟2石,服劳役20天或纳绢3尺/天)
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地方:国、郡、里
地方:州、郡、县
日本
唐朝
知识拓展:仿效唐朝典章制度的“大化改新”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4.改革影响:
“大化改新”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目的?
将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削弱了旧贵族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私地私民
贵族世袭
公田公民
国家任免
大化
改新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部民变成农民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地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生产发展。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
正式改称日本国
贰·以唐为师,步入封建——大化改新
九州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特质,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要积极改革创新;
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强烈的
危机意识
创新思维
日语
和服
建筑
茶道
5.启示:

武士出现,幕府掌权
——幕府的统治
叁·武士出现,幕府掌权——幕府的统治
1.背景——封建庄园制:
材料1:8世纪中叶政府发布《垦田永世私有法》以后。日本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民间垦田并承认垦田私有,于是有势力的贵族、寺社积极垦田,设置庄园。
材料2:9世纪末以后,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在不输不入特权下,庄园完全变成封建贵族、寺社的私人领地。
材料3:九世纪中期,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
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
据材料,梳理封建庄园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土地私有兼并盛行
政府承认垦田私有
庄园形成
贵族 豪强寺院
大量购买兼并
不输不入
特权
武士集团形成
保护
庄园主
武 士
性质
血缘关系
主从关系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日本封建统治阶级
影响:中央对地方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叁·武士出现,幕府掌权——幕府的统治
2.武士和武士集团:
①目的:
②性质:
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③集团代表:
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源氏
平氏
击败
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
叁·武士出现,幕府掌权——幕府的统治
3.幕府的统治: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建立,标志着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①时 间:12世纪晚期。
②人 物:源氏首领源赖朝。
③地 点:镰仓。
④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叁·武士出现,幕府掌权——幕府的统治
3.幕府的统治:
幕府时代三大幕府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江户幕府
影响: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叁·武士出现,幕府掌权——幕府的统治
4.武士道精神: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精神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时间、改革者
幕府统治
形成
特征
主要内容
影响
646年,孝德天皇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影响
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将军把持着国家大权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随堂训练
1.右图是“汉倭奴国王”金印,“倭奴国”指的是( )
A. 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 B. 天皇统治时期的日本
C. 6世纪前的日本 D. 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
2. 公元7世纪,日本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下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C. 改革派积极提倡 D. 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3. 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形成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据此可以推知,日文形成于(  )
A.大化改新时期 B.幕府统治时期
C.倒幕运动时期 D.明治维新时期
C
B
A
随堂训练
3.幕府制度是日本封建时代的一种军事集权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统治大权归封建武士首领“将军”,天皇形同虚设。日本进入武士专权的幕府始于( )
A.德川幕府 B.镰仓幕府 C.室盯幕府 D.江户幕府
4.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仿效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
D.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C.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