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羊庄中学七年级(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羊庄中学七年级(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9 16: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羊庄中学七年级(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提倡“仁”、主张“因材施教”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是(  )
A. 孔子 B. 韩非子 C. 墨子 D. 孙子
2. 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 学会建造房屋 B. 掘井饮水方便 C. 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 自然环境的变化
3.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场盛宴,它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场“盛宴“是(  )
A. 春秋争霸 B. 三家分晋 C. 百家争鸣 D. 楚汉之争
4. 这(如图)是具有灌溉、防洪等功能的一座生态型综合性水利枢纽。整个系统自流灌溉,成本低效益高。从建成至今,2000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一水利工程指的是战国时期修筑的(  )
A. 郑国渠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都江堰
5. 我国至迟在何时已使用牛耕(  )
A. 商朝 B. 西周 C. 原始社会末期 D. 春秋后期
6.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这反映出青铜器(  )
A. 制作工艺高超 B. 铭文内容丰富 C. 具有史料价值 D. 数量逐渐增多
7. 《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 实行了禅让制度 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帝制度
8.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 夏朝成为最早的封建国家 B.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 中央集权制度已建立
9.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 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他们(  )
A. 教会了人们人工取火 B. 根治了黄河的水患
C. 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 创造了甲骨文
11. 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 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B. 良渚遗址的玉琮和玉璧
C.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 D. 甲骨文有关农业的记载
12. 化石发掘与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那么下面这件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
A. 山顶洞人居住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B. 他们过集体生活
C. 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已基本相同
D. 他们有审美观念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13.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大变革的时代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14.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
①工具简陋
②生活环境险恶
③食物太少
④使用天然火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小明查阅“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因为战国初期发生了?(  )
A. 三家分晋 B. 田氏代齐 C. 晋楚争霸 D. 战国七雄
16. 春秋时期,得名于孔子编纂的《春秋》。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 文明出现曙光 B. 国家实现大统一
C. 青铜文明极度繁荣 D.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7. 夏桀、商纣、周厉王的残暴统治最后导致王朝灭亡。据此得出的治国历史教训是(  )
A. 重视教育 B. 勤政爱民 C. 增强国力 D. 思想控制
18.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关于如图数轴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处建立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 ②处建立的朝代是商朝
C. ③处进行的战争史称牧野之战 D. 数轴研究的时期是“史前时期”
19. 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 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 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 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 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20. “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该远古人类(  )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县
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先秦文献,自夏启始,废禅让,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就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了……为了区分前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王朝时代“对仗”的说法——“古国时代”……以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为代表的时段,即公元前 3000-前2300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之称为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
——《“古国时代”》
材料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代青铜文化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同时又发展演变出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整体上与中原地区有所差异,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
——《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研究》
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古国时代”指哪一王朝之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我们目前了解“良渚的大规模社会整合”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代青铜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代青铜器代表一例。
(3) 根据材料三,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综上所述,归纳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22. 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
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材料一:距今(2019年)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材料四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
(2) 从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3) 从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4) 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 结合材料,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他又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因材施教”。
故选:A。
本题考查孔子。
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
2.【答案】C
【解析】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是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在原始农耕社会里,北方种粟、南方种植水稻,这是由环境因素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水稻;有了食物和房子使得他们长期生活下去,可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故选:C。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和分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识记百家争鸣的背景.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D
【解析】观察题干这一具有灌溉、防洪等功能的一座生态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指的是战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D.
本题以具有灌溉、防洪等功能的一座生态型综合性水利枢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解析】根据“使用牛耕”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我国至迟在春秋后期已使用牛耕。
6.【答案】C
【解析】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选项C符合题意。ABD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材料“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的意思是禹实行禅让传位于益,但禹的儿子启的下属集合起来推翻了益而立启做首领。这一现象反映了禹死启继,使得部落联盟首领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项正确,排除B项;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由禹建立,排除A项;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的确立,重点掌握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标志事件及其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的确立,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
故选:B。
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9.【答案】A
【解析】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题目给出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都属于史前时期的史实。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注意全面分析题目给出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10.【答案】C
【解析】A.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已经会人工取火,排除。
B.远古传说中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是大禹,排除。
C.根据远古传说,原始社会后期,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他们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被认为是今天的华夏族的前身,因此人们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儿女往往也以炎黄子孙子自居,符合题意。
D.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与黄帝、炎帝所处的时代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炎帝和黄帝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1.【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甲骨文有关农业的记载不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选项AD不符合题意,排除;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证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选项C的史料最可信,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解析】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的范围扩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氏族。故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ABC不能从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中得出。
故选:D。
本题考查山顶洞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故选: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由于工具简陋,生活环境险恶,过群居生活,故A正确;食物太少不是过群居生活的原因,使用天然火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个进步,不是过群居生活的理由,排除含有③④的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15.【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结合所学知识:晋国是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知识点,应把握晋国发展的历史。
解答本题应把握“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
16.【答案】D
【解析】A.文明出现曙光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史前文明时期,排除A。
B.春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
C.青铜文明极度繁荣是在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
D.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的灭亡,商纣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周厉王时期朝政的腐败使西周走向灭亡。夏、商、周三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B项正确;重视教育、增强国力和思想控制与夏、商、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得出的治国历史教训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夏桀、商纣、周厉王的暴政留给我们的教训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夏、商、周三朝的暴政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解析】中国的“史前时期”指的是夏朝建立之前,也就是约公元前2070年之前,而数轴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之后,所以数轴研究的时期是“史前时期”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根据数轴①对应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A说法正确,排除;根据数轴②对应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B说法正确,排除;根据数轴③对应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C说法正确,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数轴研究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19.【答案】C
【解析】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都是历史是著名的暴君,他们残酷迫害人民,严厉镇压人民反抗,无休止的征发百姓修建宫殿、园林,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
故选:C。
本题考查历史上著名暴君。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都是历史是著名的暴君。
知道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都是历史是著名的暴君。
20.【答案】A
【解析】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是指它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元谋人。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元谋人的历史地位与生活地区。
21.【答案】【小题1】夏朝。考古发现。
【小题2】既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又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其内部之间也互有异同。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小题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留下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至今仍然受益。
【小题4】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夏朝的建立、百家争鸣、文字的演变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青铜器、夏朝的建立、百家争鸣、文字的演变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2.【答案】【小题1】(1)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
(2)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处于地下,图片一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3)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干栏式房屋高于地面,图片二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
(4)造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的主要是原因是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
(5)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故答案:
(1)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2)半地穴式房屋;图片一。
(3)干栏式房屋;图片二。
(4)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考查半坡人、河姆渡人。掌握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本题以半坡人、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