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课题 七律·长征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核心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语言应用:读懂课文,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诗歌。 思维能力: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及基整首诗 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审美创造:品读诗歌,想象诗词中描写的画面,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吧!
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七律长征
狼牙山五壮士
开国大典
灯光
我的战友邱少云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二、课前导入
环节一:课前导入,走进作者。
导入语: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讲革命故事。
从同学们讲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红军在转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战胜困难后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小结: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有对红军长征的高度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它生动概述了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就是——《七律·长征》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9月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三、新知讲解
环节二:识记生字,认读词语。
出示生字:律 崖 渡 索
书法指导
多音字
词语解释
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形容路途遥远险阻。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文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环节三:初识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技巧:朗读时总体感情基调是铿锵激昂的,语气是富有变化的。
首联“不怕”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远征难”要放慢节奏,字字有力量,读出红军长征中困难重重;“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平淡的语气。读颔联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要用平淡的语气读。颈联第一句语气要欢快些,第二句语气要低沉些,读出“暖”与“寒”的对比关系。尾联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更喜”要读得重一些。
学会朗读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自读检测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解释题目:七律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
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
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初读诗歌:这首诗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整体感知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初读诗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诗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人敬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语言应用:读懂课文,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正确、流利
朗读、背诵诗歌。
思维能力: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及基整首诗
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审美创造:品读诗歌,想象诗词中描写的画面,感受红军;战士的
伟大精神。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吧!
单元导读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七律·长征
狼牙山五壮士
开国大典
灯光
我的战友邱少云
单元导读
环节一:课前导入,走进作者。
课前导入
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新知导入
革
命
故
事
讲
新知导入
从同学们讲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红军在转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战胜困难后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新知导入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有对红军长征的高度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它生动概述了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就是——《七律·长征》
新知导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新知导入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9月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写作背景
新知导入
环节二:识记生字,认读词语。
新知讲解
律
崖
渡
索
suǒ
lǜ
yá
dù
字词学习
新知讲解
律
lǜ
右部横画间距均匀,长短有变化。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彳
书写指导:
笔画:9画
书法指导
新知讲解
崖
yá
“山”写扁小些;两个“土”四横等距。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山
书写指导:
笔画:11画
书法指导
新知讲解
索
suǒ
“十”稍小,“冖”宽而盖下。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糸
书写指导:
笔画:10画
书法指导
新知讲解
横
héng
hèng
(横幅)(纵横)
(蛮横)(强横)
例:他蛮横(hèng)地一把扯下墙上的横(héng)幅。
多音字
新知讲解
万水千山:
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很多的山和水,形容路途遥远险阻。
平平常常的意思。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小浪花。
气势雄伟,文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词语解释
新知讲解
走泥丸:
云崖:
大渡:
铁索:
三军:
尽开颜:
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高耸入云的山崖。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文中指红军队伍。
全都喜笑颜开。
词语解释
新知讲解
环节三:初识课文,了解大意。
新知讲解
朗读时总体感情基调是铿锵激昂的,语气是富有变化的。
首联“不怕”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远征难”要放慢节奏,字字有力量,读出红军长征中困难重重;“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平淡的语气。读颔联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要用平淡的语气读。颈联第一句语气要欢快些,第二句语气要低沉些,读出“暖”与“寒”的对比关系。尾联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更喜”要读得重一些。
朗读技巧
新知讲解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学会朗读
新知讲解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自读检测
新知讲解
七律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
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
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解释题目
新知讲解
这首诗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初读诗歌
新知讲解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初读诗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诗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人敬佩。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