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9 22:0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类地行星火星上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于5月22日驶离着陆平台,开始巡视探测。6月11日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成功发射入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
B.登陆火星表面的“祝融号”火星车
C.位于发射场地的探测器组合体
D.搭载在着陆平台的“祝融号”火星车
2.火星暂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火星无法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
B.火星附近天体运动杂乱,时常与火星发生碰撞
C.火星大气稀薄,水汽太少
D.火星自转和公转周期太长,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过大
3.我国卫星发射试验一般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主要是为了避免(  )
A.极光干扰航天器发射的观测
B.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
C.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
D.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
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金星,人们称它为“启明星”。如图是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4.图中被称为“启明星”的是(  )
A.M B.J C.V D.W
5.小行星带位于(  )
A.M公转轨道与V公转轨道之间
B.V公转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C.地球公转轨道与W公转轨道之间
D.W公转轨道与J公转轨道之间
6.图中所示信息反映的行星运动特征是(  )
A.自转方向都一致    B.公转方向都一致
C.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了两次“闪焰”(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专家表示此次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抵达地球并造成了较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闪焰”发生于光球层
B.“闪焰”发生时,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格外强烈
C.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发生于色球层
D.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发生地温度低于“闪焰”发生地
8.“闪焰”给地球带来的影响为(  )
A.我国华北极光绚烂
B.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
C.国内有线电话通话中断
D.全球各地出现降水高峰
9.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可用肉眼看到太阳黑子,则可证明今年一定是太阳活动高峰年
B.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显示
C.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活动
D.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复原图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甲、乙、丙、丁四幅图片中的生物,按出现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11.乙图中的生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比此前发现的白垩纪哺乳动物早大约3 500万年。下面为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及复原图和地质年代表(部分)。完成下面两题。
12.科学家研究认为该古生物具有体覆毛发、食虫、擅长攀爬等特点。由此推测其最可能的生活环境是(  )
A.浩瀚的海洋   B.茂密的丛林
C.干旱的沙漠   D.寒冷的冰原
13.我国科学家用发现化石的地区和地层对该古生物进行命名,其最可能的命名是(  )
A.辽宁新生兽   B.东北白垩兽
C.中华侏罗兽   D.亚洲三叠兽
研究地球深部的挑战性在于缺乏直接的观察,天然地震提供了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种手段。火山和岩浆的起源在解释地球的历史中承担了关键的角色。如图示意地球第一阶段的原始结构。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4.图示阶段的地球所属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此时期形成海底火山锥的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核—幔边界层 D.铁核中心点
  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地热能直接利用方式主要有采暖、加工、娱乐、融雪、渔业养殖等;间接利用方式主要为发电。冰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目前地热能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能取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7.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该界面处只有纵波能够通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下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18.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若绘制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读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9.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20.下列关于四大圈层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②岩石圈就是地壳
③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上部
④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0分。)
21.读下图,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在A、B、C、D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最少的是   (填字母)地,主要判断理由是                           。(4分)
(2)在A、B、C、D、E、F、G七地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填字母)地,主要判断理由是                                       。(4分)
(3)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在许多城市得到了推广使用。请你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说明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理由及太阳能热水器的局限性。(4分)
22.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4分)
(2)A—G地层中,形成时间最早和最晚的地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4分)
(3)A—G地层和W—Z地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 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图为学生用电脑绘制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表为2019年12月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
震级 (M) 发震时刻 (北京时间) 纬度 经度 深度 (千米) 参考位置
3.8 2019-12-04 06:01:25 43.59° 89.20° 19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
2.9 2019-12-03 11:38:52 40.44° 114.54° 15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4 2019-12-03 11:34:11 40.45° 114.55° 13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0 2019-12-03 06:02:30 28.24° 100.64° 8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1)有关地核的叙述,正确的有    、    。(2分)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
C.压力大,密度小 D.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2)表格中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     。(1分)
(3)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试描述需绘制的内容。(2分)
(4)通常根据        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3分)
(5)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2分)
24.读下面材料,分别探究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根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2分)
②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2分)
③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2分)
  材料二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变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2)结合材料探究:
①以动物为例,说明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2分)
②推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如何引起环境变化的。(2分)
③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外,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4分)
答案与解析
1.A 天体是独立存在于宇宙间的物质形式。B、C、D选项中的物质均附着在某一天体表面,并没有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中。A选项的探测器有自己独立的运行轨道,属于天体。
2.C 太阳系八大行星有共同的外部环境,即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运行空间,故A、B项错误。火星是类地行星,其自转周期与地球相似,D选项错误。C选项在材料第一句就已提及——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故A正确。
3.D 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会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选项D符合题意。因为大气层的存在,太阳风暴基本无法干扰地表风速。其余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
4.C 按照图中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及地球的位置可知,M为距太阳最近的水星,其他行星依次为V示意金星,W示意火星,J示意木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启明星”指金星,C正确。
5.D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公转轨道之间,由上题可知,W示意火星,J示意木星,故D正确。
6.B 图示行星中,金星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且无法根据图示信息得出,A错;由图可知,图中所有行星的公转方向皆为逆时针,反映了行星公转运动的同向性,B正确;太阳系中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且无法从图中得出,C错;各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但没有完全重合,且无法从图中得出,D错。
7.B 由材料可知,“闪焰”为耀斑大爆发,耀斑出现于色球层,A项错误;耀斑爆发时太阳会发射出大量的电磁辐射,且此次耀斑爆炸等级较高,因而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特别强烈,B项正确;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发生于日冕层,C项错误;日冕层是太阳大气层温度最高的部分,D项错误。
8.B 极光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A项错误;耀斑爆发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但有线电话通话不受影响,B项正确,C项错误;太阳活动对地球各地降水有一定的影响,有可能是使降水增多,也有可能是使降水减少,D项错误。
9.D 太阳黑子出现时一般肉眼可见,但只有太阳黑子数量达到极大的年份才是太阳活动高峰年,A错误;耀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显示,B错误;太阳光耀眼夺目,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活动会灼伤眼睛,此行为极其危险,不可取,C错误;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正确。
10.B 甲为三叶虫化石,古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最为常见;乙为恐龙化石,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繁盛;丙为北京猿人复原图,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丁为鱼类化石,古生代泥盆纪有“鱼类时代”之称。结合地质年代划分,四幅图片中的生物按出现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甲—丁—乙—丙。
11.C 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乙为恐龙化石,恐龙为中生代的典型爬行动物,其在中生代侏罗纪极其繁盛,故C正确。
12.B 在茂密的丛林中,树木高大,故动物擅长攀爬,且虫类生物较多,B正确。
13.C 由材料可知,该古生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和地质年代表中的侏罗纪时期相吻合,其命名应体现侏罗纪特征,故最有可能是中华侏罗兽,C正确,A、B、D错误。
14.A 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阶段为27亿年前,此时地球处于前寒武纪,A正确。
15.C 由图可知,形成图示时期的海底火山锥的岩浆物质主要来自于核(铁核)—幔(地幔)边界层。
16.B 熔岩主要分布在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
17.D 熔岩所在圈层为地幔,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被称为莫霍面。在莫霍面以下,地震波横波与纵波波速明显增加,D正确,A、B错误。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地壳的主要特点是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因此莫霍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C错误。
18.C 地球内部圈层自外而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故地壳0千米在莫霍面处,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19.A 大气圈厚度约2 000~3 000千米,在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千米。水圈一般只有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厚。生物圈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中,厚度小,一般为20千米左右。
20.D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①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②错误。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③错误。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④正确。
21.答案 (1)B(1分) B地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晴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3分)
(2)A(1分) A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1分)纬度低,太阳高度大;(1分)晴天多,日照时间长(1分)
(3)理由: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2分)局限性:易受天气变化影响,能量不稳定。(2分)
解析 (1)B地在四川盆地,地势低,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在A、B、C、D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最少。
(2)A、B、C、D、E、F、G七地中, A地在青藏高原,晴天多,海拔最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最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
(3)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无污染;但太阳能资源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能量不稳定。
22.答案 (1)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分)
(2)A地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2分)G地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2分)
(3)B和W、F和Y、G和Z分别属于同一地质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都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6分)
解析 第(1)题,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下后经漫长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所以成煤的基础是植被。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当时的环境特点应该是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第(2)题,由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可知,越早形成的生物,结构越简单,等级越低;越晚形成的生物,结构越复杂,等级越高。A—G地层中,A地层中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为结构简单、等级较低的生物形成的化石,说明A地层形成时间最早,于古生代形成;G地层中的化石有哺乳类化石,是由结构复杂、等级较高的生物形成的化石,说明G地层形成年代最晚,于新生代形成。
  第(3)题,存在相同古生物化石的地层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从图中可以看出,B和W都有贝壳类化石、菊石化石和鱼类化石;F和Y都有鸟类化石、植物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G和Z都有植物化石、哺乳类化石和鸟类化石,所以它们每对地层中都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应分别属于同一地质年代。
23.答案 (1)B(1分) D(1分)
(2)地壳(1分)
(3)在深度80~400千米处,地幔的上部添加软流层。(2分)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1分)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2分)
(5)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满分2分)
解析 第(1)题,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不是地核;以古登堡面为界,其上为地幔,其下为地核;地核一般压力大,密度大;图中显示,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因此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第(2)题,表格中四次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为19千米,最浅的为8千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四次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
  第(3)题,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因此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必须在地幔的上部加上软流层,软流层深度在地下80~400千米处。
  第(4)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很难直接观测,通常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材料信息表明,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说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有关;材料信息表明,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波一般导致建筑物水平晃动,而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因此地震救援“黄金12秒”的确定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有关。
  第(5)题,学校和家庭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应从预防角度分析作答。从学校角度:学校进行建设时,应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多地震地区应尽量使用轻型材料;开设关于地震的相关课程,了解地震,平时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多地震地区的学校应准备地震急救包。从家庭角度:经常提醒孩子关注地震防灾减灾知识;配合学校强调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的重要性;帮助孩子了解家中房屋结构,提醒其躲避地震灾害的最佳地点;等等。
24.答案 (1)①海生藻类时代→陆生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2分)
②(2分)
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③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2分)
(2)①古生代后期是鱼类和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则是哺乳动物和人类时代。(2分)
②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2分)
③火山爆发说:该假说认为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温室效应急剧增强,使得动植物死亡。而且,火山爆发使得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还有气候变化说等。(4分)
解析 (1)依据“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写出植物的演化规律即可。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和推测煤炭形成时的环境特点,只要掌握有关知识即可回答。
(2)①掌握有关知识即可回答。②可根据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后形成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来回答。③查阅有关资料即可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