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9 22:3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若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说明此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
A.高层大气 B.臭氧层
C.对流层 D.平流层
  下图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增加
D.④减少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阜阳闻集草莓大棚种植区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三题。
6.关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作物光合作用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中的水分
7.冬季大棚打开门时,正确的空气流动情况应该是下图中的(  )
8.夏季农民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散失,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读南半球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9.上图中表示甲、乙两地间气流流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关于图中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风向为偏东风
B.b地风力最大
C.c地气压为1 004~1 008 hPa
D.d地风向为西南风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1.下列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与“风塔”降温的原理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水循环 B.温室效应
C.热力环流 D.地面反射率
12.中央水池的中间位置的气流运动方向最可能是(  )
A.受热上升 B.冷却上升 C.冷却下沉 D.受热下沉
  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甲、乙、丙、丁四处中,风速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此时,上海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下图为某地区热带雨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下列地区没有热带雨林的是(  )
①中国湖南    ②日本
③印度尼西亚 ④巴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6.据水循环各环节变化推断,热带雨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土壤肥力上升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自然灾害减少
  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7.“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深圳沿海 B.赤道海域
C.霍巴特港 D.中山站沿海
18.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过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 (  )
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液流的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的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9.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20.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小,樟树适应干旱环境的表现为(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0分。)
21.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过程有关。(2分)
(2)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2分)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2分)
(4)秋冬季节,农民往往通过在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4分)
(5)一般情况下,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近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                 ,这种不平衡表现为       。(3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表为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时间表。下图为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播种时间 主要生长时间 收获时间
冬小麦 10月 4—5月 6月
玉米 6月 7—9月 10月
(1)华北平原的主要植被类型为       。(2分)
(2)说出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5分)
(3)分析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3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某地水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 天津市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5,而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 000立方米。天津自然降水量年均不足6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柏油、水泥路面占比较大,城市地区降水多通过雨水井排入河道,加之有时雨污分流不够彻底,导致雨水被污染,无法再利用。
(1)图中甲、乙、丙三大水循环类型分别是       、       和       。它们共有的水循环环节是    和    。(5分)
(2)随着城市化发展,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这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会给城市地区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7分)
(3)从水循环环节角度考虑,解决天津市水资源不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6分)
24.读世界表层部分洋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股洋流中,属于暖流的为        。(1分)
(2)图中甲、乙、丙、丁四海域,因寒流与暖流交汇而形成大渔场的有    。(2分)
(3)简述洋流对海洋航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与解析
1.B 读图并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应位于平流层,故B正确,A、C、D错误。
2.C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层底部,故A错误;极光出现在热层,故B错误;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多风雨雷电等天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故C正确、D错误。
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都分布在对流层,故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若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说明其处于对流层中,C正确,A、B、D错误。
4.B 据图可知,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反射,③表示大气吸收,④表示大气散射。故选B。
5.C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大气吸收(③)的太阳辐射增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②④影响不大。故选C。
6.C 大棚相当于温室,能投射短波辐射、阻挡长波辐射,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中的水分,因此只有C项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7.A 由于大棚内温度高,故空气上升,棚内高处形成高气压,而门外温度低,空气下沉,门外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故开门时上部空气由大棚内流向门外,下部空气由门外流向大棚内,符合此特征的为A。
8.D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削弱太阳辐射,避免大棚内温度过高,减少作物水分蒸腾,D正确。
9.C 从乙地到甲地的气流流向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从高压中心乙流向低压中心甲的过程中,在南半球近地面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总是向左偏转且与等压线斜交,观察图中四个箭头,只有③符合题意,故C选项正确。
10.C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摩擦力和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a地风向为西南风,A选项错误;b地等压线不是最密集的,所以b地不是风力最大的地方,B选项错误;c地位于1 004 hPa和1 008 hPa两条等压线之间,其气压为1 004~1 008 hPa,C选项正确;d地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应该向左偏,为东北风,D选项错误。
11.C 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周围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高过屋顶部分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让室外空气流入。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大,夏季水池的水比屋外地面升温慢,屋内气温低,气流下沉,被冷却的空气飘散到各个房间以给人们带来阵阵清爽。因此与“风塔”降温原理关系最密切的是热力环流,C正确。
12.C 由上题解析可知,中央水池的中间位置的气流运动方向是冷却下沉,C正确。
13.C 同一地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速越小。图中丙处等压线最稀疏,风速最小。
14.A 读图,结合此时该处气流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可知此时上海的风向为西北风。
15.A 热带雨林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日本位于温带气候区和亚热带气候区,中国湖南位于亚热带气候区,两地均没有热带雨林分布,故A项正确。
16.C 热带雨林改为橡胶林,涵养水源能力变弱,A项错误;土壤肥力下降,B项错误;热带雨林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热带雨林消失后,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项正确;热带雨林消失后会导致自然灾害增加,D项错误。故选C。
17.B 纬度越低,海水温度越高,所以“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赤道海域,所以本题选B。
18.C 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过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升高后降低,故本题选C。
19.C 读图分析可知,樟树的液流量晴天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樟树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营养输送较快,因此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夏季。据此选C。
20.D 树木适应干旱环境的表现应该为减少水分蒸发,可以通过气孔收缩,减弱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弱蒸腾作用,因此③④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适应干旱环境的表现,①错误;适应干旱环境的表现应为根系发育,以寻找更多水源,②错误。据此选D。
21.答案 (1)晴朗的夜间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1分) 丙(1分)
(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1分) 甲(1分)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1分) 乙(1分)
(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浓烟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4分)
(5)大量燃烧化石燃料,(1分)乱伐森林(1分) 全球气候变暖(1分)
解析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晴朗的夜间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这一原因与图中丙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这一原因与图中甲过程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离地面越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这一原因与图中乙过程有关。
(4)燃烧湿草的目的是让产生的浓烟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以达到保温效果。
(5)“近年来”是关键词,这一异常现象是全球气候变暖,其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乱伐森林。
22.答案 (1)落叶阔叶林(2分)
(2)特点: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秋季开始下降。(2分)
  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1分)夏季,水热充足,林地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高;(1分)秋季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林地植物逐渐枯死或凋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1分)
(3)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期,植被覆盖度出现峰值;(1分)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1分)7—9月份玉米等作物处于生长期,植被覆盖度也再次出现峰值。(1分)
解析 第(1)题,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第(2)题,读图即可判断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特点,原因主要考虑林地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
  第(3)题,根据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分析原因。
23.答案 (1)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 海上内循环 蒸发 降水(每空1分)
(2)下渗(1分) 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降低);(2分)地表径流增加,加剧城市内涝;(2分)城市地区湿度降低,温差增大。(2分)
(3)在地表径流环节:修建水库;(1分)跨流域调水;(1分)开展河道、沟渠、坑塘的水环境治理,为雨水资源提供清洁的存储空间,区域内合理调配、共享水资源。(1分)
在降水环节: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人工增雨。(1分)
在下渗环节:城市地区使用透水材料,增加地表径流下渗(推广建设海绵城市,因地制宜实施渗水道路建设、水体涵养、生态过滤等工程)。(2分)
解析 (1)水循环的类型判断,主要看其循环的空间范围,水循环环节完全在陆地上完成的叫陆上内循环,跨海洋与陆地的叫海陆间大循环,完全在海上完成的水循环过程的叫海上内循环。它们共有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2)随着城市化发展,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这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增加,加剧城市内涝;城市地区湿度降低,温差增大。
(3)解决天津市水资源不足可以从地表径流环节、降水环节和下渗环节采取措施。
24.答案 (1)①(1分)
(2)甲、丁(2分,少答、错答、多答均不得分)
(3)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降低能见度,对海上航行不利;(3分)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至较低纬度海区,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3分)
解析 (1)一般来说,暖流由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寒流相反。图中洋流①是暖流,洋流②③④是寒流。
(2)甲、丁海域位于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处,形成了大渔场。
(3)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降低能见度;从极地来的洋流会挟带冰山,增加航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