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9 22:4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2022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下面两图为“火山景观图”(图1)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图2)。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圈层在海洋上较在陆地上厚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高,但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题组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2022天津三中期中)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所示甲、乙、丙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4.下列关于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有机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但并不活跃
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⑤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2022山东菏泽郓城一中月考)2021年9月19日,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4千米高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C.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可以杜绝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2020江苏盐城盐都期末)地震波测量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甲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图乙)。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甲      图乙   
1.能通过地核的波是(  )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
2.若M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 000千米       B.3 500千米
C.4 000千米       D.4 500千米
3.依据M、N、Q三个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河南南阳一中月考)2021年5月22日2时4分,我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34.59°N,98.34°E)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km。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5.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题组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环境。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7.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读图可知,图中①圈层、②圈层、③圈层、④圈层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因此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B符合题意。
2.C 图中①圈层为地壳,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地壳在海洋上较在陆地上薄,A错误;②圈层为地幔,由固体物质构成,因此横波能通过,B错误;③圈层(外核)横波不能通过,因此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C正确;④圈层为内核,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压力和物质密度也极大,D错误。
3.D 依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整体来看,大气圈在最上层,水圈在大气圈与岩石圈中间,岩石圈在最下层,因此乙应为水圈、丙应为岩石圈;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其所占空间分散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因此甲应为生物圈。故选D。
4.A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最大不同在于生物圈中是有生物存在的,其属于有机圈层,而其余三个圈层均属于无机圈层,①正确;生物圈不是厚度最小的圈层,也不是质量最大的圈层,②③错误;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④错误;生物圈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⑤正确。①⑤正确,故选A。
5.A 由材料可知,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先进入大气圈,再进入其他圈层,最后降落到地表沉积下来,因此其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
6.B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但不能杜绝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密切的关系,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 由图可分析出,W2传播速度较快,应为纵波。地核中的外核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液体物质传播,而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故能通过地核的波是纵波。
2.D M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对应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中各震中距对应的时距差可知,M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 500千米。
3.B 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图乙中三个圆交会的②处。四点中只有②距三个地震台站的距离均为对应的震中距。
4.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地幔位于地下平均17千米至2 900千米处,地核在地下2 900千米以下,软流层位于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的深度范围。材料信息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位于陆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远大于33千米),而震源深度为17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应该位于地壳,不可能位于地幔、地核和软流层,A符合题意,排除B、C、D。
5.C 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表,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表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与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导致地震能量的传播时间有一个较短的间隔(大约12秒左右),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离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C符合题意。从震源到地表,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黄金12秒”的确定与传播介质差异无关,排除A;同样,“黄金12秒”的确定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系不大,排除B、D。
6.A ①圈层提供水、水蒸气,是水圈,其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大气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
7.B 图示各圈层上下没有明确的界线,交错分布,各圈层相互渗透;③圈层提供氧等气体,吸收二氧化碳,是生物圈,没有单独占有空间;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