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重章叠句 领悟家国情怀 ——《无衣》教学设计
《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其不同于《诗经》所列战争题材篇——笔触虽未 直接描写战场的激烈、惨烈、壮烈, 却毫不逊色于“直接描写”;它充分利用重章叠句的“变 与不变”,将秦国军民在“王于兴师”中万众一心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奋勇上阵的壮志豪情 表达得惟妙惟肖。为让学生读懂文本“似简不简、似重不重”的语言特色, 体悟其中展现的家国情怀, 设计围绕“朗读读诗意、品读读诗情、联读读诗心”三个环节, 引导学生在读出诗意、诗情、诗心中思考“我应怎样‘表白祖国、崇尚勇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 力量”。
【教学目标】
1.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掌握“重章叠句”的知识;
2.通过朗读、品读、联读等方式, 赏析诗句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变与不变” 中,将万众一心的爱国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地艺术手法;
3.从《无衣》引申至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及“新冠”战疫等, 激发刻 苦学习致敬英雄、报效祖国之情,树立为祖国流血流汗、献力献智之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0 年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有一句诗刷屏媒体——【屏显各类新闻】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在全国人民与战疫勇士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之时, 成了最 动人、最激奋的战斗宣言与战斗口号;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情深意厚, 动人心魄, 折射出大中华大团结大无畏的大气 势。
下面让我们在朗读、品读、联读《无衣》全文中, 加深理解, 汲取养料, 思考怎样为接 棒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勇士”风范、家国情怀献智献力。
二、文本解读
(一)朗读诗作,感受特点
【屏显】文学常识
《无衣》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 《秦风·无衣》以“似简不简、似重不重”的独特 艺术方式表达出昂扬向上、壮怀激烈的高亢境界受到“高评”。
先请同学自由朗读《无衣》,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交流初读感受。(学生交流, 老师播放音频。)
【屏显】《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接着,请同学跟着音频齐诵《无衣》,并交流诗中红色字体读音的特点。(学生交流)
【预设】两字一拍的发音,短促急迫;上扬的声调,带出昂扬的气势。(字音的发声可 用拖音吗?)不可,因为这是“战前集结号”,不是抒情歌咏。
【屏显】产生背景
《无衣》产生于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 公元前 771 年),因周王室内讧, 导致戎 族入侵, 攻进镐京, 周王朝大部分国土沦陷, 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的秦国亦危在旦夕。秦国军 民在“王于兴师”的“战前集结号”中, 一呼百应,展现出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师)面对同伴没有衣服的情况,战士说——
(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师)面对秦王兴师号令,战士说——
(生)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同学们在代战士回答时,是否注意到诗作语言与结构的特点?(学生交流)
【屏显】重章叠句
《无衣》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重章,指整篇中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词。
叠句,指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常用于表现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 “绕梁三日”的感受。
重章叠句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二)品读诗作,体悟情感
《无衣》用几乎没有变化、实是仅变换几个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达到了表现动作进程 及情感变化之效。
现在,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无衣》的变换之词, 品读表现方式产生的影响力、震撼力与 感染力。
请同学划出变换之词,参考注释,选择一组解读所蕴情感。
【屏显】《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预设】
【屏显】第一组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解读】袍:长袍,即今之斗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裳:下衣, 此指 战裙。
“袍、泽、裳”的变化, 是指从外袍到内衣、从上身到下身, 大家皆可共享。这种看似 具体细化的表述, 实是对三个不变的“与子同”的升华, 意在表达肝胆相照不分彼此、同患 难共生死。
全诗三章均以“岂曰无衣”开头, 以“同袍、同泽、同裳”作答, 让战士在倍受感动中 激发更加超强的斗志。因为,此衣实是指“战衣”,是护身护命之衣!
【屏显兵器图】第二组
修我 戈矛
修我 矛戟
修我 甲兵
【解读】“戈矛、矛戟、甲兵”三个词描写了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装在 完备、防御在完善。这是从侧面衬托来者不善且力量强大,所以更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 方能克敌制胜。
【屏显】第三组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解读】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既是指向共同之敌,也包含仇恨的情绪。第二章结句 “与子偕作”,“作”意为“起 (行动)”,意指“将与你同时行动, 作好准备”。第三章结句 “与子偕行”,表明将奔赴前线了。从情绪的酝酿到高涨到爆发乃至要操戈而起, 这既是行动的深化, 更是情感的深化,从中不仅体现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 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无衣》中每一个字词都用得极其精确独到且不能替换。所以,变化的字词不能替换, 不变的字词也不能替换。请选择一组讨论不能替换的理由。(学生交流)
【屏显】
1. “修”能否改为“作(制造)”“买(购买)”?
2. “岂曰无衣?”可以换成“我有衣服,与子同袍”吗?
【预设】
1.不能!换则意变, 因“修”意为“修理”(旧的),而“作(制造)、买(购买)”的应 是(新) 武器。秦国当时面临烽烟四起, 战事难有停歇。从“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 兵”可见, 战士们或刚从此战下场, 又要赴彼战场;一个“修”字恰如其分地呈现了在紧迫 的战事中边修边战、边战边修、不敢懈怠、不敢马虎的严正以待。
2.不能!“岂曰无衣”意是“不要讲‘无衣’、‘不会打仗’”之类的客观困难, 也不要被 “无衣”之类所困,要无条件服从保家卫国的王命!如换成“我有衣服”,首先与《无衣》 题目不符, 且与事实不符, 因大战小战接二连三, 秦军在“修戈矛、修矛戟、修甲兵”中亦 折射出不可能个个有完整的战衣;最关键的是《无衣》就是要以发问者(或也无衣) 与被问者的对话, 展现即使“无衣”、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奋勇应战;就是要以“岂曰无衣”到 “与子同”的反复叠唱达到以情动人感人,更好地展现同生死共存亡的悲壮豪情。
【屏显】
《无衣》之意为何不完全在“衣”?
【预设】
因为这是借衣喻意。类似“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如仅“就衣论衣”则会以偏概全、 但概不了全。《无衣》之意, 一是以“无衣”反衬“衣”的重要性——军衣统一整齐,既展 现军貌军威, 又便于识别与指挥等, 还有保护要害部位的作用;二是以“无衣”衬出彼此不 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即使无衣(无装备)、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可以说《无衣》将“衣”的象征意义得到了全面展现、尽情发挥与极度升华。
【小结】
朱熹《诗集传》说:秦人之俗, 大抵尚气概, 先勇力, 忘生轻死……。从《无衣》诗中, 我们已经窥到“全豹”。在重章叠句的反复咏叹中,《无衣》的诗意、诗情、诗心不断震撼着 我们;“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吼声成就了千古流芳的战歌。
【屏显】
《经典咏流传》中《无衣》视频(学生观看、聆听)
(三)联读诗作,触摸诗心
《经典咏流传》中齐声高唱的《无衣》获得了满堂彩!类似《无衣》精气神的战歌,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不仅没有中断,相反在不断增多增大增强,到了现代更是 发出了最强音。
请从《马踏燕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 交流重章叠句在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 造上的作用。(学生朗读、交流)
东汉军歌《马踏燕然》
批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
踏燕然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胡儿: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 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补充资料】
据说二千多年前, 东汉士兵高唱着这首雄壮的军歌出塞三千里, 重创北匈奴, 吓得单于 连夜出逃。由此中国多了一个成语“勒石燕然”。勒石燕然和封狼居胥一样,成为后世无数 豪杰追求和向往的功绩。
【解读】又一个“与子征战兮”,又一个“同敌忾”,壮怀激烈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跃 “出”纸上!
【屏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野心狼
【补充资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源于志愿军炮兵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的出征诗,也是他将战士们的决心书归纳梳理的结晶。抗美援朝打破了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后来全面发展赢得了良机。
【解读】
战歌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打败美帝野心狼”等 重章叠句, 唱出了决心、恒心、信心, 唱出了气势、气概、气度, 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 美援朝,激发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夺胜利。
——戍边烈士陈祥榕
这是19岁的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年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 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
【解读】
短短的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让国人泪目,更让国人肃然起敬!面对印军的蓄意 滋事,我国军人怀着对祖国母亲的深爱,不让外敌入侵半寸,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和坚强的毅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界碑!
【小结】
尽管各个时期涌现的中华英烈生前的豪言壮语有所不同, 但其内在与“与子同‘衣’、 与子同仇”有着神似, 因为我们是同宗同根的龙传人——在保家卫国的大义中, 他们舍身忘死惊天地, 忠骨留于他乡泣鬼神(有的无法马革裹尸还, 有的尸骨难觅、尸骨不全, 纵有马革也枉然)。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之爱之颂之学之!
今天,我们因《无衣》与先贤豪杰、战斗英烈幸遇, 心灵受到了震撼, 灵魂受到了洗礼。现在,请同学们来个宣誓表白吧。(学生交流略)
【屏显】
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接龙创作
*如果以“最可爱的战士啊,我想对你说”开头, 你会如何表白。
*如果以“我亲爱的祖国啊,我想对您说”开头, 你会如何表白。
三、课堂小结
《无衣》以全文共 60 个字让我们见识了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美妙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写尽了战友情、爱国情,展尽了大无畏精神。读这 60 个字,让 人深深感受到其中摄魂入魄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 有国才有家, 卫 国才能更好地保家。无数中华好儿女正是怀此信念,戮力奋斗,勇往前行。
总而言之, 《无衣》的艺术特色成了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亮眼之宝, 《无衣》精神更是在炎 黄子孙口口相传中源远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诵《无衣》,以此致敬英 雄、致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激励自己,好好长大,今后为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课后作业
(一)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
(二)项目作业:
1.每组完善两首表白,形成文字稿。
2.组织《表白祖国与勇士》的朗诵会。每组朗诵上述原创诗作,自行配乐和制作背景 PPT。选出最佳诗作和最佳朗诵,并将所录视频上传群空间。
3.每人撰写活动感想, 集结成册——《x 班“表白祖国与勇士”诗作集》。内页由各组 自行设计,封面在各组设计基础上,投票定稿后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