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9 23: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下图为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甲处属于(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2.图中矿床最可能是(  )
A.大理岩   B.天然气   C.煤炭   D.石油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B.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C.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D.乙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4.和丙处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  )
A.阿尔卑斯山脉   B.夏威夷岛 C.安第斯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水库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岩层容易被侵蚀 B.受风力侵蚀作用
C.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
6.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题组二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流水堆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面两题。
7.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8.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世纪至12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B.12世纪至15世纪,以堆积作用为主
C.15世纪至19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以堆积作用为主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胀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下图示意冰楔作用的过程。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10.下列地区中,图示现象表现最显著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玄武岩是岩浆从火山中喷出或从地表裂隙中溢出凝结形成的岩石。在冰岛南部沿海有一座由深色柱状玄武岩构成,边缘笔直、粗细相近、整齐规则的多棱柱状岩石峭壁,形似风琴管,故称风琴岩(下图)。峭壁底部棱柱较短,中上部较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形成风琴岩边缘笔直、粗细相近、整齐规则的形态的原因是(  )
A.均匀冷凝   B.均匀挤压
C.均匀侵蚀   D.均匀断裂
12.峭壁底部棱柱比其他部位短的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目前我国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桂林山水”“珠穆朗玛峰”“三峡中的巫峡”“黄河壶口瀑布”等一些风景印在人民币的背面,成为“国家名片”。读图完成下题。
13.图中的四幅景观图中,与流水冲刷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2021安徽黄山模拟)风是沙丘形成与演化的最重要动力。图1为我国贺兰山西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某年2月22日至12月16日某沙丘年内演化过程剖面图(沿西北—东南方向),图2中白色线条为该沙丘脊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4.据图1判断6月9日前后该地主导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15.该沙丘脊线的移动方向为(  )
A.一直往西北   B.一直往东南
C.冬季往东南   D.固定不变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2浙江A9协作体期中联考)为了调查某地褶皱构造状况,地理工作者通过钻探某沉积岩层埋藏深度(指岩层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得到下表数据。表中a、b、c、d、e五处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上各相距500米的探测点。完成下面两题。
地点 a b c d e
海拔(米) 300 400 500 400 300
埋藏深度(米) 85 73 69 54 42
1.该地的地质构造可能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垒   D.地堑
2.对c地地貌的成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B.冷凝形成,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C.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D.地壳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向上拱起
  下图为武夷山脉某地岩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  )
A.③处因地壳张裂形成谷地
B.①处因地壳水平挤压凹陷形成谷地
C.④处因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D.⑤处因地壳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山地
4.图中④⑥两处地质构造是(  )
A.由地壳水平运动挤压形成
B.由地壳水平运动拉张形成
C.由地壳垂直运动断裂形成
D.在岩浆运动产生的顶托力作用下形成
题组二 板块构造学说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6.下列表示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的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题组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7.图中H处的地貌类型是  (  )
A.“V”形谷   B.冲积扇
C.河漫滩   D.三角洲
8.下列四幅图表示该河流谷地X到Y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面为沿ab线的河床横剖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因河流下切,老河床超出洪水影响范围,保留在岸坡上并形成的阶梯状地形,被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某河谷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0.对于黄土层来说(  )
A.形成时代越早,厚度越大
B.不同阶地上的黄土沉积物形成时代一致
C.形成时代与河流阶地无关
D.其底部年代可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
11.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高程差是(  )
A.甲、乙之间
B.乙、丁之间
C.甲、丁之间
D.丙、丁之间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专题强化练五 内、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5分钟
  夷平作用是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削高填洼使其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下图为天山某山脉四级夷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最古老的夷平面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推测该山脉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抬升 B.持续下降
C.间歇性抬升 D.间歇性下降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示区域(  )
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B.乙处岩石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C.①—②—③岩层年代由老到新 D.地表形态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
4.图中河流(  )
A.丙处附近河流含沙量大,常形成洪积、冲积扇
B.丁处河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C.丙、丁之间的河道弯曲,水流较平稳
D.冬、春季有明显的凌汛现象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但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下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该区域内有多条东西向裂隙,两岸高出河面数十米的崖壁上,有明显的流水水平侵蚀痕迹。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  )
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
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
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
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
6.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①地壳运动抬升
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
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
④河水侵蚀下切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其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故甲处属于背斜谷。
2.A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矿床位于花岗岩和石灰岩之间,最可能是石灰岩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后形成的大理岩。
3.B 由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因此在地面打井找石油应选择甲处;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向斜构造中,因此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应选择乙处。
4.C 由图可知,丙处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夏威夷岛是火山岛;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5.C 根据图中岩层弯曲状况可知,水库库区所在谷地属于背斜谷,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6.A 由图可知,该地区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是由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形成的。
7.C 若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线明显向海湾方向推进。结合图可知,近现代以来,丙处海岸线一直向海湾方向推进。故选C。
8.C 读图可知,4世纪至12世纪,乙处海岸线向海湾方向推进,应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至现代,乙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
9.A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10.C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胀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说明昼夜温差大冰楔作用强,四个选项中青藏高原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冰楔作用最显著。
11.A 从材料信息可知,风琴岩是玄武岩,它是由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而成的,所以风琴岩边缘笔直、粗细相近、整齐规则的形态是均匀冷凝所致,A正确。
12.B 从图看,风琴岩位于海边,峭壁底部棱柱受海浪侵蚀作用强于其他部位,因此比其他部位短,B正确。该地区流水、冰川、风力侵蚀不明显,A、C、D错误。故选B。
13.D 根据图中景观特征判断,甲图为珠穆朗玛峰,乙图为长江三峡,丙图为桂林山水,丁图为黄河壶口瀑布。珠穆朗玛峰是由内力作用与冰川侵蚀作用共同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黄河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因此四幅景观图中,与流水冲刷作用密切相关的是长江三峡和壶口瀑布,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4.D 据图1可知,6月9日的沙丘形态为东南坡缓,西北坡陡。据所学知识可知,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因此可以确定东南坡为迎风坡,即6月9日前后该地主要吹东南风。
15.C 据图1可知,2月22日、4月14日、10月10日、12月16日这几个日期(冬季、春季、秋季)对应的沙丘均为西北坡缓,东南坡陡,说明西北坡为迎风坡,可判断此时主要盛行西北风,西北风会使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6月9日、7月20日这两个日期(夏季)对应的沙丘为东南坡缓,西北坡陡,说明东南坡为迎风坡,可判断此时主要盛行东南风,东南风会使沙丘向西北方向移动。综上所述,选C。
能力提升练
1.B 由表中数据可推断,该岩层自西向东在a、b、c、d、e五处的海拔依次为215米、327米、431米、346米、258米。相对于两翼,中部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A错误,B正确。地垒和地堑属于断层构造,而材料显示的是“某地褶皱构造状况”,C、D错误。
2.D a、b、c、d、e五处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上各相距500米的探测点。由表中的海拔可知,该地中部海拔高于两侧,为山地;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背斜构造,故该地为背斜成山。背斜成山是因地壳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向上拱起而成,D正确;A项是背斜成谷的原因;C项解释的是向斜成山的原因;冷凝形成的岩石应是岩浆岩,而研究褶皱对应的是沉积岩。
3.C 图中③处岩层断裂,易被侵蚀形成谷地;①处因岩层断裂下沉,形成谷地;④处是背斜顶部,因外力侵蚀形成谷地;⑤处因地壳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向斜构造,向斜槽部紧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4.A 图中④⑥两处是背斜,由地壳水平运动挤压形成。
5.B 根据图中甲、乙两陆地的位置可知,甲、乙分别位于阿拉伯半岛、北非,结合板块分布图可知,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故选B。
6.D M处位于红海附近,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N处位于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D。
7.B 依据图中等高线的特点可知,图中H处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且有一个弧形的扇缘,因此其地貌类型是冲积扇。
8.D 从X到Y为从河流上游到下游,X处侧蚀弱,坡度大,河道窄,下蚀强;Y处侧蚀强,坡度小,河道宽,下蚀弱,因此①②③④正确,选D。
9.A 由图可知,a为凹岸,b为凸岸,河流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河流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即表层水流由b岸流向a岸,底层水流由a岸流向b岸,形成弯道环流。故选项A符合题意。
10.D 黄土是风吹来的,形成时间越早,土层本应越厚,但同时黄土层还受外力侵蚀,所以不一定就形成时代越早,厚度越大;不同阶地上的黄土沉积物都是在阶地形成后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形成时代不一致;黄土层的底部应是河流阶地形成后首先沉积下来的,所以黄土层底部年代可以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
11.D 甲、乙之间,乙、丁之间,甲、丁之间都存在断层,阶地的高差可能受断层的影响;丙、丁之间没有断层,阶地高差仅是河流下切形成的,最可靠。
12.C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 学生在做题时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只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认为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而错选B。这就要求学生审题一定要认真,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
13.B 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B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不会影响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C、D项错误。
14.D 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进,故A、B、C项均错误,D项正确。
专题强化练五 内、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A 夷平面是在山地上升过程中形成的,Ⅰ夷平面形成之后,地壳抬升,在抬升的间歇期形成Ⅱ夷平面,依次类推,形成Ⅲ、Ⅳ两夷平面,所以Ⅰ夷平面是最古老的。
2.C 读图可知,该山脉四级夷平面高度不同,说明该山脉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3.D 图中甲处受内力作用发生断裂,并相对于两侧岩层下降形成地堑,之后流水挟带泥沙在甲处不断堆积形成平原;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乙处岩石并不一定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老岩层先沉积,新岩层后沉积,①—②—③岩层年代由新到老;图示区域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D。
解题方法 有明显断裂面、并且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之处为断层;岩层相对其两侧岩层上升的是地垒,岩层相对其两侧岩层下降的是地堑。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4.C 洪积、冲积扇多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丙处位于河流下游,不会形成洪积、冲积扇;丁处位于河流的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丙、丁之间的河道弯曲,水流较平稳;凌汛主要发生在有结冰期,且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图中不能体现这一信息。故选C。
5.C 此处蛇曲位于高山陡崖之间,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但由于有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故形成蛇曲,A错误、C正确;黄河中游水量并不丰沛,B错误;古河道的原始形态不是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D错误。
6.C 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的形成关键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故首先应有地壳运动,使岩层多处断裂,然后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使河道加宽,随后地壳运动抬升,水流速度加快,河水侵蚀下切,形成蛇曲群,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