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回答下题。
1.材料显示影响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3.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读某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4.引起图中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5.图示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D.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6.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7.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能力提升练
题组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下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缓 D.光照较强
2.高山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 )
①海拔高,气温低 ②多大风
③食草动物多 ④太阳辐射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倒淌河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青海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了约3米,但从2005年开始,受高原暖湿化气候加剧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上升,近14年间上升了2.37米。下图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
(1)分析青海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2)推测2005年后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
(3)分析青海湖面积扩大给当地带来的生态影响。
专题强化练十五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5分钟
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洞庭湖通江湖泊,是指洞庭盆地中由大堤围限的范围内直接连通外部江河、具有调蓄功能的湖区。下图示意清末以来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变化。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清末以来,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变化特征是( )
A.1896年至1949年,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
B.1949年至1958年,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
C.1958年至1978年,面积增加的幅度最小
D.1978年至2019年,面积减少的幅度最大
4.由此可以推断,1896年以来该地( )
A.构造运动增强,洞庭盆地面积变小
B.沿湖大堤加高,湖盆水旱灾害减少
C.连江通海受阻,湖区调蓄功能下降
D.围湖造田减少,通江湖泊面积减小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查干诺尔湖是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封闭型内流湖,由咸淡分明的东、西两湖组成。雨季时,其中一湖的湖水会越过两湖间的天然土坝流向另一湖。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利用东湖水,在土坝上修筑水闸,阻断了两湖间的水体交换。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西湖不断萎缩,至2002年几乎干涸,湖区盐碱尘暴多发,而东湖变化不大。2003年起,随着大面积推广碱蓬(植株高可达1米,能吸收土壤盐分)种植,西湖湖区生态得以改善。碱蓬是一年生藜科植物,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蔬菜和油料作物。
(1)指出东湖和西湖的咸淡性质,并说明理由。
(2)试分析该地出现的盐碱尘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由材料可知,植被的破坏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失调。
2.C 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B 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故甲是水位上升,A选项错误;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蒸发增加,湿度增大,故乙是改善气候,B选项正确;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故丙是减少,C选项错误;水库可以调节河流径流,减轻下游洪水灾害,故丁是减轻,D选项错误。
4.B 比较该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可知,该区域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地势,而引起地形地势变化的可能因素是地壳运动,所以引起图中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不会造成地形地势的巨大变化。
5.A 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6.A 由图中多冰川、多冻土,可以得知①为气温低,而地势高直接的影响是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导致太阳辐射强,A选项正确。
7.C 青藏高原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C不相符。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山流石滩位于高山雪线之下,天山北坡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纬度高,气温低,雪线低,因此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的原因是天山北坡气温较低。
2.A 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慢,因此植被稀疏;大风日数多,植株过高易折断,故植株矮小。综上所述,选A。
3.答案 (1)河流改道,流入青海湖,缺少外泄河道;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海拔高,光照强,蒸发量大。
(2)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多;高原暖湿化气候加剧,降水量增多。
(3)蒸发量增大,气候趋于湿润;植被覆盖率升高;减弱了荒漠化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 (1)根据材料“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倒淌河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可知,青海湖的外泄河道被阻断,形成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强,蒸发量大,湖水盐度逐渐升高。(2)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汇入湖泊的水量增多。受高原暖湿化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增多,青海湖面积扩大。(3)运用整体性理论,分析青海湖面积扩大对气候、植被、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专题强化练十五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D 水土流失会造成地表侵蚀和土壤退化,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使植被生长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2.B 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河流中下游泄洪能力减弱,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3.B 1949年至1958年,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缩减的速率最大,面积减少的幅度最大。1958年至1978年,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减少,而非增加。
4.C 从题中信息无法得知构造运动的状况;沿湖大堤加高,湖泊面积不会缩减;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不断减少,水道变浅,湖泊连江通海受阻,丰水期储水、枯水期放水的功能减弱,湖区的调蓄功能下降;1896年以来,洞庭湖面积缩小近一半,说明围湖造田增多。
5.答案 (1)东湖为淡水湖,西湖为咸水湖。理由:水闸修建后,西湖面积明显萎缩,而东湖变化不大,说明水闸修建前的雨季东湖水流向西湖;东湖有河流补给和水源流出,为淡水湖,而西湖只有东湖水补给,没有排盐通道,为咸水湖。
(2)盐碱尘暴加剧周边土壤盐碱化;使植物枯萎死亡,对农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盐碱尘暴会腐蚀电线等设施,造成大面积停电。
解析 (1)雨季,东湖水位上涨补给西湖,即东湖有河流补给和水源流出,为淡水湖;西湖只在雨季有东湖水补给,其他时间没有补给,加之蒸发量大,没有排盐通道,故盐度高。因此东湖为淡水湖,西湖为咸水湖。(2)该地盐碱尘暴多发会使盐碱地面积扩大,加剧周边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破坏原有生态平衡,使植物枯萎死亡,对农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盐碱尘暴会腐蚀电线等设施,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