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9 23:2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京津冀一体化是为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下图为京津冀一体化区位优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在京津冀一体化体系中,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要随着区域的协作和发展产生流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资金主要由河北区域流向京津两区域
B.资源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C.技术主要由河北区域流向京津两区域
D.资金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2.京津冀一体化是多赢的合作,对京津冀一体化合作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使三大区域人口集中度增加
B.使三大区域产业功能分工明确
C.减轻河北区域人口和交通压力
D.突出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职能
  耦合度用来分析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良好的协调关系是这些要素之间平稳可持续的基础。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很恰当、各自互为正向影响关系,为良性耦合。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集贫困和生态脆弱于一体。读2017年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不同地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3.影响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不同地区生态经济耦合度的决定性因素有 (  )
①水资源数量 ②矿产资源
③耕地质量 ④城镇化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有利于提高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经济耦合度的措施有 (  )
①扩大垦殖面积,发展粮食生产
②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发展教育
③扶持地方农产品,拓展市场
④控制经济增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湘江流域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湘江流域 (  )
A.为热带季风气候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水能、矿产资源丰富
D.人口稠密,科技发达
6.下列叙述不符合湘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
A.上游开垦梯田,发展水稻种植业
B.中游修建水库,用于防洪与灌溉
C.下游修建港口,发展内河航运
D.上游开发水能,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
  利根川是日本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河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读利根川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利根川流域河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洋流 D.植被
8.利根川流域开发利用方向最有可能是 (  )
A.利用煤炭资源发展电力工业
B.利用稳定的径流发展河运
C.利用丰富的水源发展灌溉农业
D.上游河段进行梯级开发
  白尼罗河流经上游盆地时形成的苏德沼泽面积季节变化巨大,最小时约3万平方千米,最大时可超过13万平方千米。沼泽航道较浅,水深变化大,水面布满漂浮植物,给航运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改善航运条件,20世纪80年代修建了琼莱运河。下图示意尼罗河流域部分区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苏德沼泽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降水量大,蒸发量小
B.支流多,汇水量大
C.地形平坦,下渗量小
D.河道弯曲,形成地上河
10.苏德沼泽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
A.2—4月
B.4—6月
C.7—10月
D.11月至次年1月
11.琼莱运河建成后 (  )
A.苏德沼泽地区可耕地减少
B.白尼罗河下游水资源增多
C.尼罗河输沙量减小
D.苏德沼泽水质改善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B)的研究团队称,印度经济于2016年喜迎开门红,跻身全球经济主引擎之列。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欧美、日本、中国等国家及地区的资本和企业的进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入,印度经济还将继续快速增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中国资本和企业进入印度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
①劳动力 ②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 ④技术水平
⑤能源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13.印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优势有 (  )
①濒临印度洋,对外交通便利
②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经济较为发达,国内资金充足
④人口众多,利于参与全球分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利用等边三角形构建增长与收缩的分析框架,以三角形的三条轴线分别表示经济、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根据不同维度之间的增长或收缩变化关系,可将城镇划分成以下四个类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目前以老龄化、低生育率引发显著收缩的城镇集中在 (  )
A.坦桑尼亚 B.日本
C.印度 D.巴西
15.劳动力投入程度减弱、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的城镇 (  )
A.经济规模减小,用地规模增加
B.经济规模增加,用地规模减小
C.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减小
D.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增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建设长江经济带让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达到全国的50%。2014年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产业结构历史性进入了“三二一”时代。下图为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群分布图。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类型及其社会经济优势。(6分)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概述成渝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5分)
(3)保证生态安全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首要问题。上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2020年6月29日,位于川滇交界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该电站的水坝坝高为270米,坝顶(甲处)海拔为988米,其弧长为326米。12台发电机组分别设置在水库的左右两岸,图中乙处和丙处为引水发电孔道,孔道连通山体内的电厂。该电站为我国第四大水电站。下图为乌东德水电站所在地区示意图(单位:米),由于保密的原因,水电站附近的等高线没有标出。
(1)绘制图中甲到丁的地形剖面图。(5分)
(2)分别说出在图中甲处建设大坝而在乙处和丙处建发电设施的主要原因。(4分)
(3)简述该电站的修建对乌东德库区干热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明确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目前已经开始行动,正在构建“一带一路”重要的互联互通枢纽。
  材料二 近些年来,继福建东部地区、台湾之间产业的“一次转移”之后,福建内部产业的“二次转移”势头良好,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福建中西部地区转移。
(1)说出福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条件。(5分)
(2)说出福建东部地区在两次产业转移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并分析其转变的原因。(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Ⅰ为坦桑尼亚略图。图Ⅱ为图Ⅰ中乙地降水量统计图。
图Ⅰ
图Ⅱ
  材料二 坦桑尼亚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东部沿海地区有狭窄平原。自然保护区众多,约占国土面积的1/3。该国经济欠发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坦桑尼亚实施经济改革,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1)甲地处于内流区,简述该内流区形成的自然条件。(3分) 
(2)该国东部地区河流不宜发展航运,说明其自然原因。(4分)
(3)与开发水电相比,有人认为该国更宜利用天然气发电,请说明理由。(4分)
(4)简述该国规划建设图中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4分)
答案与解析
1.D 在京津冀一体化体系中,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要随着区域的协作和发展产生流动。资金、技术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京津两区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不丰富,河北区域资源较京津两区域丰富,故资源不会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2.B 京津冀一体化是多赢的合作,京津冀一体化合作会使三大区域优势互补,区域差异缩小,人口集中度可能会降低;使三大区域产业功能分工明确;减轻京津两区域人口和交通压力;突出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信息中心的城市职能。
3.C 结合材料分析,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的绿洲和河流两岸的绿洲地区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地区,而这些地区水资源较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或河流水),土壤较肥沃,为发展绿洲灌溉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成为耦合度较高的区域。
4.D 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扩大垦殖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可能会加重荒漠化,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①错;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进而从事非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②对;扶持地方农产品,拓展市场,能够发挥地方的特色,促进区域的发展,③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正确,但不应该控制经济增长,④错。综上分析,选D。
5.C 结合图示可知,湘江流域主要位于我国湖南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A错误;湘江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下游以平原为主,B错误;湘江流域有水电站和各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C正确;湘江流域科技并不发达,D错误。故选C。
6.A 湘江上游地势较陡峻,开垦梯田会造成水土流失,A符合题意。湘江中游可以修建用于防洪与灌溉的水库;下游地势平缓,利于修建港口,发展内河航运;上游水能资源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发水能和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利根川流域位于日本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地处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集水面积广,形成了众多支流,因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气候为次要因素,A正确、B错误。洋流、植被对河流水系特征影响相对较小,C、D错误。
8.D 无信息表明该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且该区域发展电力宜用水力发电,A错误。该流域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发展航运的条件较差,B错误。该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不需要发展灌溉农业,灌溉农业一般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C错误。结合日本地形特征分析,该河上游河段落差较大,且位于季风气候区,水量丰富,可以进行梯级开发,D正确。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熟悉并掌握日本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经济特征。
9.B 根据纬度可知,苏德沼泽位于热带地区,蒸发旺盛,A错;该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支流众多,汇水量较大,积水形成沼泽,B对;地形平坦,下渗量大,C错;图文材料中没有信息显示该地形成了地上河,D错。故选B。
10.C 苏德沼泽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面积最小的时段是旱季,面积最大的时段是雨季。读图可知,苏德沼泽位于北半球,2—4月,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该地降水较少,苏德沼泽面积较小,A错。5—10月是该地雨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该地降水多,苏德沼泽面积大,B错、C对。11月至次年1月,太阳直射点距离南回归线近,该地为旱季,苏德沼泽面积最小,D错。故选C。
11.B 琼莱运河绕过了苏德沼泽,减少了水分的蒸发、下渗,有助于增大白尼罗河水量,可使白尼罗河下游水资源增多,B对。运河建成后,自沼泽流经的水量会减少,会致使沼泽水位下降,较浅区域的土地会裸露,苏德沼泽地区可耕地会增加,A错。不经过沼泽沉积,尼罗河输沙量可能增大,C错。苏德沼泽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差,D错。故选B。
12.A 印度人口超过十亿,劳动力丰富且市场需求量大,中国资本和企业进入印度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劳动力和市场,①③正确,选A。
13.D 印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优势有濒临印度洋,对外交通便利;国土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利于参与全球分工,故①②④正确。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并不发达,③错误。故选D。
14.B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老龄化、低生育率”。选项四个国家中,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B正确;坦桑尼亚、印度、巴西等国人口出生率较高,可排除。故选B。
15.D 劳动力投入程度减弱,但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应为转型增长类型的城镇。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其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均增加,故选D。
16.答案 (1)第三产业类型: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合理即可,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优势: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1分)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1分)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1分)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1分)
(2)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1分)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1分)土地面积大,价格低廉;(1分)市场广阔;(1分)有政策支持。(1分)
(3)保护天然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1分)防治水污染;(1分)保护生物多样性;(1分)保护、恢复湿地;(1分)等等。
解析 (1)根据长江三角洲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判断其应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
(2)从资源、劳动力、土地、市场等角度概述成渝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
(3)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的水源地、生态屏障,因此应在保护植被、湿地和防治水污染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7.答案 (1)甲处海拔为988米,再根据甲、丁连线找出和图示等高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海拔,然后连接即可。绘图如下:(5分)
(2)在甲处建设大坝,建坝工程量小,库容量较大,水位可比在乙处和丙处建大坝提高更多;(2分)乙、丙两处河岸较平缓,有供建设发电孔道和安置发电机组的空间,施工难度较小。(2分)
(3)有利影响:水库蓄水后,河谷水域面积增加,较高的河谷气温促使水库水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沿岸小环境的空气湿度,使得河谷温差减小,有利于河谷植被的自然恢复。(2分)
  不利影响:水库蓄水后,缓流和静水生活型鱼类成为优势种群,一些适应在急流中生活的鱼类失去了部分河段的急流环境,致使这些鱼类在库区中有日趋减少的可能,同时也阻碍了鱼类的洄游产卵,对库区鱼类的多样性方面有不利影响;(2分)水质可能下降。(2分)
解析 (1)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和文字信息,找出甲、丁连线之间所对应的海拔和水平距离,转换绘制在地形剖面图上即可。
(2)电站建坝选址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建造难度,减小工程量,保证电站正常运营,降低成本。
(3)该电站的建设,对乌东德库区干热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有利影响如水库蓄水后,可提高沿岸小区域的空气湿度,使得河谷温差减小,有利于河谷植被的自然恢复。不利影响如水库建坝蓄水后,阻碍了鱼类的洄游产卵,水体更新速度慢,水质可能下降。
18.答案 (1)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东南沿海中部,邻近两大工业基地),地理位置优越;(1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联系有历史基础;(1分)我国著名侨乡;(1分)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海港(海运便利);(1分)政策支持。(1分)
(2)所扮演角色的不同:“一次转移”时为转入地(承接地),(1分)“二次转移”时为转出地。(1分)
  转变原因:劳动力、土地价格上涨;(1分)环境压力增大;(1分)政府政策支持。(1分)
解析 (1)福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条件主要在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联系有历史基础、侨乡、多海港、政策支持等。
(2)福建在第一次产业转移中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转入地(承接地);第二次产业转移是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为转出地。一个区域内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堵、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便将资本、技术等向区域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即进行产业转移。
19.答案 (1)盆地地形;(1分)降水量较小;(1分)蒸发量大。(1分)
(2)降水季节变化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长度较短。(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天然气资源丰富;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小;接近电力消费市场;有利于保护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4)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带动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发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解析 (1)内流区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及环节角度分析。读图可知,甲地为盆地地形,向心型水系;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不参与海陆间循环,所以形成内流区。
(2)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主要从水量季节变化、流速等方面分析。图示东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长度较短,降水季节变化大,水位季节变化大,不适宜发展航运。
(3)与开发水电相比,该国更宜利用天然气发电的理由要从市场、资源及生态保护方面分析。
(4)该国规划建设图中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带动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发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