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9 23: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鲁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及其影响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为(  )
A.矿产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C.产业结构不合理
D.人口过多,增长过快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4.水土流失会对内河航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使 (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一幅框架图,解释某地形区的地貌形态。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该地形区是 (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6.框图中,各号码与其填入的内容,不合适的是 (  )
A.①全年降水均匀
B.②土质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
C.③过垦过牧
D.④地表沟壑纵横
题组二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7.“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8.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9.近年来,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引发图示地区的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①处修建水平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B.②处开垦草地发展种植业
C.③处开垦草地发展林果业
D.④处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下图为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关于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耕地面积增大
B.天然林地面积增大
C.人工草地面积减小
D.荒坡面积减小
11.燕沟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 (  )
A.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
B.将天然林地改造成果园
C.大力开发,改造荒坡
D.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M河流域(如图1)曾水土流失严重,后来当地居民在坡地上大量修筑鱼鳞坑(如图2),并在鱼鳞坑内栽种植被,大大减弱了地表径流对坡面的侵蚀作用,流域内水土流失明显减轻。鱼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成片的坑群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M河流域不同坡面和同一坡面不同坡位的鱼鳞坑规格标准不同。
(1)说明鱼鳞坑内利于植被生长的原因。
(2)阐释鱼鳞坑能使坡面侵蚀大为减弱的原因。
(3)M河流域不同坡面和同坡面不同坡位的鱼鳞坑规格标准不同,试推测其原因。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生态破坏的原因
  甲湖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图二和图三为甲湖泊近现代以来水位和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近现代以来该湖出现如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围湖造田,原有湖面缩小
B.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增多
C.引水灌溉,入湖河水减少
D.全球气候变化,总降水量锐减
2.该湖泊变化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
A.地下水位下降,河流补给困难
B.扩大可利用耕地的范围
C.空气中水汽增加,提高降水的频率
D.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更易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近几年来,我国赣南低山丘陵区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这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专家对水土流失进行调查首先要借助各种地图,其中必须具备的是 (  )
A.气温与土壤类型分布图
B.工业与交通分布图
C.地形和降水分布图
D.农作物和植被分布图
4.专家经过实地调查确定了水土流失的成因,其中最可能的是 (  )
A.大面积开挖地表,露天开采煤矿
B.为扩大耕地面积,在缓坡修筑梯田
C.森林面积增大,降水增加,且多暴雨
D.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
题组二 生态脆弱地区的综合治理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具有生物固氮作用的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孔隙度 (%) 含水量 (%) 有机质 含量(g/kg) 氮含量 (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5.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选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恢复土壤地力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树形优美,营造旅游景观
6.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7.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提高土壤紧实度
C.增强抗旱涝能力 D.减小地下径流量
8.(2020四川广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红色荒漠”。“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长汀县早在20世纪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其原因主要是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1912年,当地封建宗派山权纠纷,引起大规模相互伐木;1934年国民党进行第五次“围剿”时开公路、筑碉堡,大量砍伐林木作军资;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大量增长,人民生活贫穷,当地伐木烧薪现象极为严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科学有效的治理,该县水土流失率迅速降低,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优良,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图甲、图乙分别示意长汀县罗地草山1985年和2018年景象。
(1)分析长汀县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2)简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长汀县的危害。
(3)从生态、经济角度分析长汀县单位面积土地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的原因。
(4)针对长汀县严重的水土流失,简述可采取的治理措施。
专题强化练3 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治理
20分钟                
  (2020贵州思南中学期中)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现状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合理用水 ②全面造林
③禁止放牧 ④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江苏盐城期末)河南省西南部某山村因山韭菜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山上大肆开垦坡地种植山韭菜,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图为“该村山韭菜种植与生态问题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
A.开放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4.若不对此种活动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
A.河流结冰期延长
B.降水量明显增多
C.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D.地下水显著增多
  (2020安徽六安一中期末)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示意龙感湖地区位置与范围。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  )
A.蒸发旺盛 B.泥沙淤积
C.地壳抬升 D.围湖造田
6.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 (  )
A.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D.维持生物多样性
7.龙感湖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冬季温和多雨
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
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干旱内陆区,往往是“以水定地”,水资源的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直接决定了绿洲的规模。高昌区绿洲位于天山南麓的洪积扇平原上(见图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农业绿洲,生态环境脆弱。近30年来,高昌区绿洲降水趋势平稳,年平均气温变化不大。农业生产以河水、坎儿井、水渠以及机电井提取地下水等方式联合灌溉。1989年,高昌区农业绿洲的面积为400平方千米,而现在绿洲规模和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见图Ⅱ),绿洲东部为扩张区,以水渠、机电井提取地下水联合灌溉为主,大力发展种植业,积极推进绿洲城镇化、工业化;西部为缩减区,以坎儿井灌溉为主,多发展农牧经济,弃耕撂荒、牧场迁移现象时常发生。
图Ⅰ 高昌区绿洲分布示意图
图Ⅱ 高昌区绿洲面积增减变化图
(1)据图Ⅱ信息,补充完成高昌区绿洲面积变化折线图,并描述1989—2016年高昌区绿洲面积的变化趋势。
高昌区绿洲面积变化折线图
(2)分析甲地农业绿洲面积缩减的原因。
(3)有人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扩大本区绿洲面积。对此,你是否赞同 请说明理由。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为解决粮食问题,长期进行毁林开荒,使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2.D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多,增长过快。
3.D 水土流失会造成地表侵蚀和土壤退化,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会导致地表起伏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4.B 水土流失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5.C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同时其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符合图示要求。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气候类型不是温带季风气候,可排除;内蒙古高原整体气候较干旱,水土流失不严重,亦可排除。
6.A 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特点为降水集中、多暴雨,故①中填入的内容不合适,符合题目要求。B、C、D三个选项的序号中填入的内容均合适。
7.A 从等高线分布看,图中a、b、c、d四地都位于沟谷口处,但a地所在谷地最为狭长、内部面积最大,故a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8.A 治理水土流失,不能走扩大耕地面积之路,将已有基本农田保护好是前提,提高植被覆盖率是主要措施。
9.D 图中①处是河谷平地,不需修建水平梯田;②处在塬面上,可发展种植业,但不应开垦草地;③处为陡坡,不应开垦草地发展林果业;④处为缓坡,适合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10.D 结合图示可知,燕沟流域治理后,坡耕地面积减小,A错;天然林地面积基本不变,B错;人工草地面积增大,C错;荒坡面积减小,D对。
11.D 读图可知,燕沟流域坡耕地面积减小,人工乔灌木、人工草地、经济林等面积增大,故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D对;提高人工植被的经济效益,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A错;将天然林地改造成果园,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B错;为治理水土流失,应减少开发,改造荒坡,C错。
12.答案 (1)鱼鳞坑拦蓄雨水及地表径流,坑内土壤湿度大,保证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鱼鳞坑利于泥沙沉积,坑内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植被生长。
(2)鱼鳞坑分段拦截地表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度,减慢了地表径流的流速;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分散了地表径流;鱼鳞坑集聚水土,利于植被生长,增强了植被对坡面的保护。(任答出其中3点即可)
(3)不同坡面的坡度、降水、土壤等特征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修建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同一坡面不同坡位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流量有差异,需合理设置上坡、中坡、下坡鱼鳞坑的规格标准。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肥短缺,不利于植被生长。鱼鳞坑可以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对地表土壤的侵蚀,起到保水、保肥、保土的作用,从而利于植被生长。第(2)题,鱼鳞坑及坑内后来生长的林木,能拦截地表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随着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土壤所受侵蚀减弱,同时植被的恢复将增大地表的摩擦力,减轻流水对地表的侵蚀;由材料“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可知,鱼鳞坑可以有效分散地表径流,减弱流水对坡面的侵蚀。第(3)题,不同坡面的降水量、土层厚度有差异,同一坡面不同坡位坡度不同、土层厚度不同,从而导致水流流经之后产生的侵蚀强度有差异,因此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坡度、坡向、坡位修筑不同的鱼鳞坑。
能力提升练
1.C 由材料信息“甲湖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判断,该地区应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以咸水湖为主,湖泊主要受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由甲湖泊近现代以来水位变化图(图二)可知,湖泊水位整体呈下降的趋势。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湖泊以咸水湖为主,不适宜围湖造田,A错误。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B错误。人类大规模引河水灌溉,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该地湖泊水蒸发旺盛,导致湖泊水量减少,D错误。故选C。
2.D 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地河流补给以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少,A错误。由于水资源更加短缺,耕地面积变小,B错误。该地区湖泊面积减小,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的频率会降低,C错误。气候更加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退化,更易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D正确。故选D。
3.C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与当地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及植被稀少等因素有关。所以专家对水土流失进行调查首先要借助各种地图,其中必须具备的是地形和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对调查水土流失作用不大。故选C。
4.D 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煤炭资源贫乏,无大面积露天开采煤矿,A错误。梯田有治理水土流失的功能,因此在缓坡修筑梯田,不会加剧水土流失,B错误。森林面积增大,会减轻水土流失问题,C错误。最有可能的就是当地农业发展没有尊重自然规律,铲除原始植被,种植经济林,这会破坏当地的水土稳定性,降低植被对土壤的固定能力,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重,D正确。
方法技巧 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侵蚀强度或堆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并不需要把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5.B 退耕还林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如果树木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材料提示刺槐是具有生物固氮作用的落叶乔木,因此选种刺槐利于恢复土壤地力;再根据生态需要可推知,刺槐生长迅速。故选B。
6.A 读表可知,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还是土壤中的氮含量,封山育林种植方式下都是最高的,表明封山育林最有利于提高土壤疏松程度,最有利于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封山育林种植方式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氮含量较高,土壤肥力恢复较快,植物生长较快。因此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封山育林,故选A。
7.C 森林植被的增加,会导致下渗量增大,地下径流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D错;同时随着土壤孔隙度的增加,土壤紧实度会降低,土壤含水量会增大,B错;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土壤的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该流域增强抗旱涝能力,C对;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退耕还林对其影响甚微,A错。故选C。
8.答案 (1)①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山地丘陵地形,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冲刷、侵蚀;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2)①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植被生长恢复困难,植被稀少,气候变得干燥,生态环境恶化;③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河床、水库、湖泊,防洪难度增加。
(3)①与黄土高原相比,长汀县土层更薄,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②长汀县人均土地较少,单位面积土地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4)①陡坡封山育林,恢复植被;②缓坡可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③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燃料问题,如营造薪炭林、推广省柴灶、炉灶技术革新、推广使用沼气;④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析 (1)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加剧了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该地为山地丘陵地形,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冲刷、侵蚀;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植被的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
(2)由于水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植被生长恢复困难,植被稀少,气候变得干燥,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河床、水库、湖泊,防洪难度增加。
(3)从生态角度分析,与黄土高原相比,长汀县位于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土层更薄,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从经济角度分析,由于长汀县人口较多,人均土地较少,农户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单位面积土地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4)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结合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区域地理背景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陡坡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缓坡可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坡度较小的地方开辟梯田;营造薪炭林、推广省柴灶、炉灶技术革新、推广使用沼气等多方面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燃料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等等。
专题强化练3 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治理
1.B 自然环境因素是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导致的植被破坏,是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
2.D 草原地区打机井是草场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治理该地土地沙漠化,④正确。故选D。
3.C 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地理环境中一个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因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要素相互流动,A错误。地理环境没有区域性特征,B错误。差异性是指区域之间存在要素特征差异,D错误。故选C。
4.C 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若不对此种活动加以限制,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大,C正确。河流结冰期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和此种活动无关,A错误。降水量主要由气候决定,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且此种活动主要会导致降水减少,B错误。若不对此种活动加以限制,该地区会植被减少,下渗减少,地下水可能减少,D错误。故选C。
5.B 图示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长江挟带的泥沙进入湖区后,在湖水的顶托作用下,在河流入湖口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下堆积体持续堆积,直至露出水面,从而使龙感湖和鄱阳湖分离。
6.D 由材料“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
7.C 龙感湖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排除①;由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龙感湖区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环境好,②正确;食物来源充足也是龙感湖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的主要原因,③正确;该地区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排除④。故选C。
8.答案 (1)
  绿洲面积总体上呈扩张趋势,1989—1997年绿洲面积有所缩减,1997—2016年绿洲面积扩张,并且扩张速度较快。
(2)甲地以农牧经济为主,弃耕撂荒、牧场迁移导致绿洲面积缩减;甲地以坎儿井灌溉为主,过度提取地下水,减少了地下水对坎儿井的补给,坎儿井干涸,绿洲面积缩减。
(3)赞同。理由: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扩大绿洲面积,可以促进该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不赞同。理由:过度扩大绿洲规模,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的短缺,西部等地区绿洲的缩减,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地区经济、生态发展的不均衡。
解析 (1)由图可知,1989—1997年,绿洲面积扩张了65平方千米,缩减了100平方千米,实际面积由400平方千米变为365平方千米;1997—2002年,绿洲面积扩张了203平方千米,缩减了68平方千米,实际面积由365平方千米变为500平方千米;2002—2009年,绿洲面积扩张了243平方千米,缩减了70平方千米,实际面积由500平方千米变为673平方千米;2009—2016年,绿洲面积扩张了207平方千米,缩减了99平方千米,实际面积由673平方千米变为781平方千米。高昌区绿洲面积扩张与退缩情况并存,但总体来看,绿洲面积扩张显著。1989—1997年绿洲面积小规模缩减,从1997年开始绿洲面积出现大幅扩张,并且扩张速度较快。(2)读图Ⅰ可知,甲地位于高昌区绿洲西部,由材料可知,西部为缩减区,以坎儿井灌溉为主,多发展农牧经济,弃耕撂荒、牧场迁移现象时常发生。弃耕撂荒、牧场迁移会导致绿洲面积缩减;目前灌溉以水渠、机电井提取地下水联合灌溉为主,过度提取地下水,减少了地下水对坎儿井的补给,造成了坎儿井的干涸,导致绿洲面积缩减。(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