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A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B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1.文中划横线的A.B两句,体现了张飞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文章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却多次提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刻画出诸葛亮什么样的形象?
4.杜甫在《蜀相》中曾这样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歌颂的是。请写出有关此人的两个主要事迹: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 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1.依据课文内容,给下面的上联补写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2.此文中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大下大势的?
3.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班级举行了“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能再写出三个吗?
(2)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你知道有关他的那些故事?
(3)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______(战役),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和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A句:表现张飞豪爽、仗义、粗野的性格特点。B句:表现张飞鲁莽、暴躁、不计后果的特点。两句体现了张飞对刘备的一片赤诚与忠心。
2.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粗野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意,表现刘备的宽容、大度、求贤若渴与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这首诗刻画出诸葛亮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的形象。
4.诸葛亮 七擒孟获 草船借箭
(二)
1.下联:刘玄德三顾茅庐
2.(1)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2)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4)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3.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4.班级举行了“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等。(任选三个即可)
(2)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3)赤壁之战 曹操 周瑜。
1《三顾茅庐》练习题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填空
1.《三顾茅庐》选自《 》,作者 ,名 ,号 , (朝代)人,该小说以 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2.《三国演义》又名《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 到 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 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 ) 纶巾( ) 末胄( ) 愧赧( ) 倾颓( )
存恤( ) 殆尽( ) 疏懒( ) 鄙贱( ) 如雷贯耳( )
顿开茅塞( )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成语“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3.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计策?
参考答案
(一)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本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三国矛盾斗争
2.《三国志演义》 东汉末年 西晋 魏蜀吴
(二)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
(三)
1.顾:拜访;茅庐:草屋。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刘备三顾茅庐寻求诸葛亮的帮助,诸葛亮拟定三分天下之计,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3.(1)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的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
(2)文中的议论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4.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