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3年历史高考真题专题分类--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23年历史高考真题专题分类--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9 16: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23年历史高考真题专题分类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考点1 辛亥革命
                           
1.(2022山东,6,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
答案 A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和清政府“新政”振兴商务,其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求富强国,维护和挽救清朝统治,A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并未取消重农抑商政策,更谈不上以商立国,B排除;实业救国是晚清一些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理念,与洋务运动的目的不符,C排除;洋务运动和清政府“新政”意在强国,挽救封建统治,而不是为了富民,D排除。
2.选必1·晚清选官制度改革(2022广东,7,3分)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答案 C 首先,根据材料“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可知,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再根据材料“出洋学成……胥于是乎”可以看出,文章力劝学子们出国留学。据此联系所学可知,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考试,并采取了留学毕业生选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表达了一种力劝留学的态度,说明出洋留学并未成为广泛的社会认知,排除A项;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改变了”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仅仅表达了《游学译编》的态度,不能代表国人的态度,排除D项。
3.(2019课标Ⅰ,28,4分)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 B 材料表明,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参与了工商业活动,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人转投工商业的现象,传统的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取士的倾向,A项错误;部分士人投身实业并不能说明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念被抛弃,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当时的经济结构,D项错误。
4.(2022重庆,8,3分)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 D 材料体现了晚清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革新意识。从材料信息看,晚清时期,人们对西方的工业化、世界地理、人种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危机感,认识到“革新”“革命”的紧迫性,这从侧面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故选D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没有体现“新人格”“革命”等信息,排除A项;歌谣提出“革命”,但不意味着国人抛弃改良道路,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革命倾向,但立宪派主张改良,排除C项。
5.(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剧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 C 题干材料提及的《革命军》等作品,是清末宣传革命思想的书籍,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呼吁青年人投身戏剧,其实是在号召青年人投身革命,这反映出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传统戏剧演出逐渐衰落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戏剧的受众群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戏剧与革命宣传的关系,看不出书籍的作用弱化,排除D项。
6.(2023全国甲,29,4分)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根据材料可知,绅商是中国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一方面接触和使用资本主义的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带有近代趋向,另一方面又守旧、传统,说明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先进性和保守性,D项正确。近代社会转型是指中国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绅商在一定时期内是社会转型的推动者,而非主要阻力,排除A项;当时中国传统的贱商观念依然存在,“尊士贱商”的积习并未遭弃,排除B项;绅商仅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新兴阶层,它的出现并不能说明传统阶级结构已被颠覆,故排除C项。
7.(2021浙江1月选考,11,2分)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答案 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孙中山提出要担忧“自己之内讧”,如果“不相联络,各自号召”,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必亡无疑矣”,所以,为了防止各省分别起事以致列强趁机瓜分中国,必须联合革命力量,B正确。材料中未批判旧式农民起义和强调培养革命人才,所以A、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如何联合革命力量以反抗列强瓜分,故D错误。
8.(2021江苏单科,8,3分)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答案 C 根据题干可知,察哈尔虽物产丰富,但实业比较薄弱,故而该都统认为“应设法提倡”振兴实业,特派专员至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为利用本地物产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故A项错误;B项说法在材料中未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中“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的说法相悖,故错误。
9.(2022浙江6月选考,9,2分)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
结构状况表(部分)
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
创办 企业数 资本额 (万元) 创办 企业数 资本额 (万元) 创办 企业数 资本额 (万元)
轻工业 111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交通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 B 由表中可看出,轻工业的资本额在1895—1900年、1905—1911年都处于领先地位,创办的企业数也较多,1905—1911年与1901—1904年相比,轻工业创办企业数增幅很大,表明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故选B。交通业的资本额只在1901—1904年处于领先地位,重矿业的资本额及创办企业数在材料中反映的3个时段内都不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工业发展状况,没有涉及传统经济,排除C;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0.(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 D 1910年处于清末新政期间。新政设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省谘议局,代表地方民意,主要由士绅组成。士绅与谘议局议长联名致电总督,要求撤换失职的巡抚的行为是在履行谘议局的职责,这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传统,表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新政期间,士绅阶层积极地参政议政,以至于瑞澂认为地方士绅等干预了原本属于朝廷的官员任免权,故新政强化了清政府权威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地方谘议局确实在积极努力地参与地方政务,并且要求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但材料并没有信息体现架空了督抚权力,B项错误;当时地方势力确实在崛起,也确实在地方政务的处理中发挥一定作用,但“控制了官场”表述程度过深且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解题技巧 历史是一门在唯物史观指引下的,特别讲究“论从史出”,具有较强严密性的学科。在解题时,一定要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既不夸大其词也不无中生有,此题中B、C两个选项中“架空了督抚权力”和“控制了官场”都属于夸大其词的表述,无中生有的选项设计也是有很多例子的。此类选项设计在我们的真题和模拟题中出现较多,我们要根据表述用词的绝对程度进行辨析,这也是对学生思维缜密度的考查。
11.(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但出现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中国应该吸取此教训,通过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D正确。A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并不是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排除;材料主旨是避免贫富严重分化,与“均贫富”含义不符,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
12.(2020北京,7,3分)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答案 C ①,由图片可知,象征中国的老虎被代表西方国家的人物瓜分;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漫画作者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故①应为“将来之中国”。②,咸同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该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只能委曲求全,与列强妥协求和,图②中“老虎的手足被束缚与人物商谈”的描绘与“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相对应。③,康乾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仍维持着相当水平,在国际政治中被视为一个值得尊重的大国,并对外来侵略有一定威慑力,因此,图③中“老虎威吓人物”的描绘与“康乾时之中国”相对应。④,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图④中“人物通过绳子操纵老虎”的描绘与1911年时的中国相符,即“现在之中国”。故选C。
13.(2022江苏,7,3分)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答案 D 据材料“1911年刚过暑假”“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可以看出,在武昌起义前夕,许多学校教员通过剪辫子的行为,表达与清政府决裂,支持革命的态度,故选D项。从茅盾的叙述来看,许多教员是支持这件事的,“腐儒”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光头”与个性和时尚无关,排除B、C两项。
14.(2020课标Ⅲ,29,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 B 由材料信息“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分歧的实质是组建共和政府的主导权之争,故选B项。由材料“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可知,袁世凯此时赞同共和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是否进行社会革命的问题,故C项错误;当时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孙中山已同意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职位,故D项错误。
15.(2022湖北,7,3分)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答案 B 据材料中图片文字“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的国旗为五色旗,五色旗取代清政府的黄帜青龙旗,代表着国家政权的更替,本质上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作者对时势变迁的乐观与积极的态度,“失落”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旗,“民国元年元旦”即1912年1月1日,当时山西、山东、甘肃、直隶、河南这五个省依然效忠清政府,天津属于直隶,不可能悬挂五色旗,故该日记展现的并非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从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可看出作者的积极态度,看不出其投身革命的意愿,因此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
16.选必1·责任内阁制(2023浙江1月选考,7,2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由材料可知,宋教仁主张限制总统权力,①②与宋教仁的意图不符,故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可以弹劾临时大总统,故③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体现出国务员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④正确。故选择D项。
17.(2022天津,6,3分)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答案 B 依据材料“20世纪初”“各省革命团体”“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与辛亥革命密切相关,故B正确。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与“民族民主革命”“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民族民主革命”“武装斗争”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五四运动期间没有发生武装斗争,也没有新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
18.(2019天津文综,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 B 材料“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表明这场革命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由材料中“湖北革命军”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错误;材料只是《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对“这场革命”的报导,无法反映这场革命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反帝”与材料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的信息不符,D项错误。
19.(2021浙江6月选考,11,2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政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内涵,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A、C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D错误。
20.(2021福建,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皓东(1868—1895),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商人家庭。他明辨事理、刚强不屈,自幼与孙中山交好。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回国,两人交往更加密切,陆皓东接受了许多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890年,陆皓东自上海南下,往返于香港、广州,探求革命救国途径。1893年,他与孙中山等人在广州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决定以“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5年,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成立,开始策划武装起义,计划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陆皓东亲自绘制了起义所用的军旗,并在广州协助指挥调度。后起义计划泄密,陆皓东为销毁革命党人名册而未能及时撤离,在指挥机关被捕。面对清朝官吏的严刑审讯,他坚贞不屈,慷慨陈词:“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遂英勇就义。
——摘编自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皓东走上革命救国道路的推动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陆皓东在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功绩。(6分)
答案 (1)时局影响;个人品格与爱国心;孙中山的影响。
(2)推动创建早期革命组织,促进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积极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首次反清武装起义,以自我牺牲精神鼓舞了后来者的革命斗志。
解析 (1)据材料“探求革命救国途径”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走上了用革命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因此得出陆皓东走上革命救国道路受时局影响;据材料“明辨事理、刚强不屈……探求革命救国途径”得出,个人品格与爱国心;据材料“自幼与孙中山交好……交往更加密切……接受了许多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得出,孙中山的影响。
(2)据材料“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得出,推动创建早期革命组织,促进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据材料“策划武装起义……亲自绘制了起义所用的军旗,并在广州协助指挥调度”得出,积极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首次反清武装起义;据材料“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得出,以自我牺牲精神鼓舞了后来者的革命斗志。
考点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2021河北,8,3分)《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 D 设问中的“此”是指1912年到1913年的政局。当时,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破坏民主、专制独裁,这些都说明民主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艰巨,故选D项。材料中提到“废帝宣统”,说明清帝已经退位,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军阀统治基础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排除C项。
2.(2021河北,6,3分)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
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答案 C 材料主要叙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部分地区乡村手工业依据市场变化做出生产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A项偷换概念,排除;“成为共识”的表述绝对,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状况,不能得出这一时期“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的结论,故D项错误。
3.(2020课标Ⅱ,28,4分)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上图可知,当时(  )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答案 A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在华企业在运输业中的投资占比大幅增加;投资运输业便于列强在中国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A正确。柱状图数据仅能表现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不能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从逆差转向顺差,B错误;一战前,国际资本竞争激烈,并非趋于“和缓”,C错误;由柱状图数据不能得出中国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的结论,D错误。
4.(2020山东,8,3分)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答案 A 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其在华商号数量急剧增加,故①是日本,选A。英国对华资本输出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迅速崛起,加大了对华输出资本的力度,但随着一战的爆发与德国的战败,其资本输出步伐也逐渐放慢;俄国经济相对落后,其在华商号数量较少;故英、德、俄三国都不符合①的特点,排除B、C、D。
5.选必1·海关税收与国际局势(2021山东,7,3分)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答案 A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量都大幅减少,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关税征收额出现下降趋势;1918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海关税征收额大幅上升,故选A。
6.(2020课标Ⅰ,29,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 A 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混乱,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交易的成本。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性质 判断理由
A 正确项 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混乱,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复杂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 干扰项 军阀林立导致国内度量衡不统一,B项因果倒置
C 干扰项 当时中国度量衡的混乱状况,与国民经济结构无关
D 本身错误 的选项 “阻断了”表述太绝对
7.(2019课标Ⅲ,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表明陈独秀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是指中国传统道德压抑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综合起来可以看出陈独秀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当时赞成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表明陈独秀的认识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而非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8.(2021湖南,9,3分)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 B 据材料“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冲击了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知,B项正确。据“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这个“疑”字对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冲击,而非对五四运动的反思,A项错误;据“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可知,中西方思想都受到质疑,而非中西文化矛盾激化,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思想对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冲击,而非新式标点的使用,D项错误。
9.(2023山东,6,3分)下图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 (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 B 本题以《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为情境材料考查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根据题干时间“1919年12月”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此时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题干内容可知,少年社会的含义有二,一是建立进步的社会,即进行社会改造;二是培养协助的少年,即解放人尤其是少年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项;材料中提及社会的少年为协助的少年,但未涉及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故排除A项;材料指出了少年与社会的关系,但未涉及对社会主义的宣传,故排除C项;少年社会的含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性觉醒,但材料未体现教育革新方面的要求,故排除D项。
10.(2019课标Ⅰ,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 A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但随着一战的爆发,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反思;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革命”,符合中国人民“救亡”的要求。材料中“民主”出现频率迅速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由前期的民主科学转向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多种“主义”,资本主义的政体模式仍是胡适等人的选择,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并未改变,故D项错误。
11.(2021湖北,18,6分)(节选)【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6分)
答案 (1)背景:西学东渐;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民国建立;政府示范与推行。(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关键词错别字不给分,只答新政不给分,国民政府不给分)(全抄材料给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可得出西学东渐;据材料一“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可得出戊戌维新;据材料一“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末新政;据材料一“1912年民国肇建……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可得出民国建立;据材料一“清政府推行新政”“1912年民国肇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示范与推行。
12.(2022山东,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梧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
(《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
(《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
(《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答案 (一)社会关注的原因:
作答角度:(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能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
能结合陈独秀等人的社会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事件的推动角度作答;
能结合李超与家庭的矛盾,从李超之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说明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完整;
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严密。
(二)新生的出路:
层次1:能分别概括三人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三人的观点,从个人解放、社会改良、制度变革的关系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阐述;
层次3:在对三人观点的论述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
解析 第一小问,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既要找历史的原因,也要找现实的原因,还需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角度思考。第二小问,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根本出路和其他重要出路等角度进行阐述,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多个角度来分析。特别要注意:每一个角度的认识都要符合主流价值观。
13.(2020山东,17,14分)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人 物 简 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 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14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梁启超发出了时代呐喊——青少年要勇于担当,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梁启超的主张解放了国人思想,鼓舞了无数青少年投身强国御侮、实现民族复兴的洪流中。
  少年詹天佑怀揣强国之梦赴美留学,学成归国,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为国争光。青年邹容自费赴日留学,写成《革命军》,号召推翻腐朽专制的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振聋发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留学归国后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青少年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应当以梁启超的名言自勉,以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为楷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动力,努力学习,自强不息。
解析 本题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梁启超的认识进行论述。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从梁启超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的角度论述。
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结合詹天佑的主要成就,从推动近代科技进步、为国争光的角度论述;结合邹容的思想及其影响,从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度论述;结合周恩来的革命活动,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贡献的角度论述。
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注意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