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3年历史高考真题专题分类
第十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考点1 中古时期的欧洲
1.(2022海南,11,3分)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答案 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墙内的居民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人身自由,这部分居民后来发展成为市民,而市民的产生和壮大是城市自治产生的重要前提,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与居民的关系,而非封君封臣之间关系,故排除A;材料论及的是西欧城市,而非封建庄园,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墙内居民法律身份的变化,并未反映王权的加强,故排除C。
2.(2022山东,10,3分)下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 B 本题考查西欧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加强。由材料信息可知,12世纪前期,法兰西国王路易六世支持城市自治,吸收忠于国王的人加入御前会议,借联姻控制阿基坦的领土,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国王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权力,故B项正确。推动城市崛起、建立民族国家并非路易六世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故排除A、C两项;庄园经济是中古西欧封建主的经济基础,发展庄园经济会加强封建主的力量,不利于加强王权,明显与路易六世的意图相悖,故D项排除。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中古后期王权加强的内涵。材料中“支持城市公社”,有利于赢得市民阶层对国王的支持,扩大王权的统治基础;“改组御前会议”,有利于吸收忠于国王的不同社会阶层成员,有利于加强国王的行政决策权;与“公爵的女继承人”联姻,有助于扩充国王直接控制的领地范围。这些都是王权增强的具体途径。
3.(2023新课标,32,4分)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答案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拜占庭人被迫接受其皇帝已经不具备之前所宣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并且皇帝的许可与授权都已经失去了意义的事实,说明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已呈现衰颓之势,D项正确。材料中确实提到了此时拜占庭帝国皇权的颓废之势,但没有信息证明限制君权的思想广为传播,A项错误;16世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才形成,与材料所述的时间不吻合,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且地中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应该出现在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与材料所述时间、地点均不符,C项错误。
4.(2023北京,12,3分)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
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
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科隆享有城市自治权,故市政会议决定不需要领主批准,①正确;禁令的出现是行会保护丝织业从业者利益的结果,③正确;工人罢工与中世纪时代特征不符,且材料并无相关表述,②错误;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此时尚未出现,④错误。故选A。
5.(2023浙江1月选考,14,2分)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故A项正确。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开始于北宋毕昇,排除B项;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C项;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就已经建造了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排除D项。
6.选必2·城市建设(2022海南,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君士坦丁堡平面图(5—6世纪)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解析 (1)相同点:依据唐长安城和君士坦丁堡的平面图,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角度归纳。不同点:依据两城平面图,从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布局功能特征等角度归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与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2 中古时期的亚洲
选必2·古代商业贸易(2022天津,10,3分)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答案 C 根据图中沉船时间、沉船打捞地点、沉船中发现的货品等信息可知,10世纪中后期,在印度洋附近地区发现的沉船中货品多样,包括陶瓷、珍珠等,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中东、南亚、中亚、东南亚。据此联系所学可知,上述地区属于传统印度洋贸易的覆盖地区,可以印证当时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A、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海上丝绸之路在10世纪以前就已开辟,排除B项。
考点3 古代非洲与美洲
1.(2023浙江1月选考,11,2分)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建造了羽蛇神金字塔,属于印第安人独特的文化成就,故①②正确,选A。玛雅人知晓“零”的概念,但数字符号“0”由印度人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③错误。马拉战车最早出现在苏美尔地区,且为世界各文明广泛使用,并非印第安人独特的文化成就,排除④。
2.(2023海南,10,3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答案 A 谚语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当地谚语具有法律箴言的作用,这表明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立法,排除B项;谚语影响司法实践并不是程序公正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审判中遵循先例的内容,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