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3年历史高考真题专题分类
第十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1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2019课标Ⅰ,34,4分)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 A 瓦特曾修理过英国矿井里使用的蒸汽唧筒,继而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这一时期的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劳动实践,A正确。瓦特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万能蒸汽机”,并非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资金保障只是发明创造的条件之一,并非决定因素,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各阶层”,排除D。
2.(2021北京,12,3分)18世纪,英国地方科学社团大量出现,月光社是典型代表。该社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相互合作解决技术和商业问题。成员必须为商人或专业人士,如瓦特、“英国陶瓷之父”韦奇伍德。成员还创办工厂,参观者众多,连国王都慕名而来。当时英国地方科学社团的活动( )
①预示着电气时代的到来
②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③有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④有助于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材料显示,英国地方科学社团的典型代表——月光社,其成员“必须为商人或专业人士”,该社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影响力较大,由此可知,英国地方科学社团的活动有助于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重视科技的社会氛围,③④正确,故选B。18世纪,英国正迈向蒸汽时代,①错误;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就已兴起,②错误。
3.选必2·近代欧洲邮政业的发展(2022辽宁,14,3分)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答案 C 18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的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发展完善,邮政业服务范围扩大、工作效率提高等,便利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促进了贸易和市场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A项中“深入发展”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不能说明邮政业是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排除B项;邮政业传递信息,不能直接促进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排除D项。
4.(2022广东,13,3分)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 B 从材料时间和“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初期,新式的机器成本昂贵,迫使工厂主想方设法强化对工人工作的监管,其结果是工厂获得更快发展、工人受压迫的程度加深,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说明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分化,故选B。材料强调工人受监管程度在加深,并没有涉及英国的工业结构,故排除A;“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反映的是工人自由减少,而不是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且工厂工人和手工工人是有区别的,故排除C;“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并不等同于物价上涨,且材料也没有体现物价上涨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故排除D。
5.选必2·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2021浙江1月选考,18,2分)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答案 C 1769年,英国人韦奇伍德开办了制陶厂,实行流水线作业,分工合理,工序细密,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促使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故C选项正确。1798年,美国人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开展的政治前提,但不是韦奇伍德陶瓷厂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1852年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6.(2020课标Ⅰ,34,4分)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答案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但资产阶级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从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悲惨之城”的出现,B项正确。此时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包括教会势力,故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2022江苏,14,3分)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
A.推翻英国君主专制
B.争取合法政治权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答案 B 材料背景时间为工业革命期间的1792年,由材料可知,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组织发动群众、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其目的是在宪法范围内为工人阶级争取合法政治权利,故B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已经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材料中工人阶级的组织与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表明,工人阶级意在通过合法方式争取政治权利,而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此时,八小时工作制尚未提出,排除D。
8.(2023海南,12,3分)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答案 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提高,技术的进步及思想的改变使其形成了服饰简洁实用的潮流,而不同于17世纪华丽的衣着时尚。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影响了流行风尚,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科技进步、政治变革相关内容,故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未直接体现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排除C项。
9.(2021海南,16,2分)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1872年售酒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未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这反映了( )
A.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
D.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答案 A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经济迅速发展。材料中“1872年售酒法”以法律的形式对酒馆的经营进行严格限制,说明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运用法律手段限制酗酒之风,与阶级关系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售酒法的颁布限制了青少年喝酒、酗酒,并非限制青少年的其他行为,故C项错误;“1872年售酒法”对售酒行业进行规范管理,限制酗酒之风,并不会严重影响整个服务业的经济效益,故D项错误。
10.(2020江苏单科,18,3分)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答案 A 1873年,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环境问题,伦敦大雾就是环境污染的表现,故A正确。垄断资本主义和汽车尾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排除B、D;材料未涉及精神危机的相关表述,排除C。
11.选必2·现代化食物生产(2022北京,14,3分)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运输货物,②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③错误;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农业,④错误。故A项正确。
12.(2023海南,11,3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 C 材料描述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的传播及其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技术进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这些都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仅是近代物种得以交流的原因,并不是可可豆加工技术、食用方法不断改进并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这种变化与可可豆加工技术、食用方法不断改进并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仅为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提供了市场条件,并不是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13.选必2·农业机械化(2022全国甲,34,4分)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初,由于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欧美国家的雇佣大农场日趋衰落,家庭农场模式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使用促进了农业机器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失业人口的有关信息,排除B项;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完成,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雇佣大农场日趋衰落,说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非依赖于生产规模,排除D项。
解题技巧 读题时需要抓住核心时间。本题中出现了两个时间,第一个是蒸汽机发明后,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个是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材料叙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蒸汽机需多人协作,雇佣大农场盛行,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机器的变革,不再需要多人操作,家庭农场盛行,雇佣大农场衰落。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变革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有时题目的时间未明确给出,而是给出某一历史事件,做题时也要格外注意。
14.选必2·居住条件的改善(2018海南单科,19,2分)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 A 从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休闲生活日益丰富,这正是城市化取得显著进展的表现,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排除B;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C;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使得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排除D。
15.选必2·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2020浙江7月选考,21,2分)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①铁路成为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
②密切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③初步形成了遍布各洲的铁路网
④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由时间信息“1870—1900年”可知,表格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铁路的发展状况。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各大洲的铁路里程都快速增长,表明一个遍布各洲的铁路网初步形成,铁路事业的发展成果显著,这有利于密切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故②③④均正确。由表格信息无法看出铁路成为欧美国家准入市场的必备要件,故①错误。选择D项。
16.选必2·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2022全国乙,34,4分)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1870—1900年德国航运业迅速发展,航运实力可比肩英国,这有利于德国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故选B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德国未曾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故A项错误;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其海上实力飞跃更多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动,故C项错误;1871年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而非共和政体,故D项错误。
17.(2022重庆,14,3分)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德国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容克阶层陷入困境,旧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容克阶层在经济上的困境,不代表其失去了政治权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域间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改革,排除C、D两项。
18.(2021 江苏,15,3分)下图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 )
A.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C.垄断资本支配力量强大
D.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 C 根据材料“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美孚石油”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图名《下一个!》指美孚石油公司的进一步扩张,反映了当时垄断资本支配力量的强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美孚石油这种垄断组织的支配力量,未涉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孚石油这种垄断组织强大的控制力量,不能等同于美国的能源需求不断扩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美国政治领域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
19.(2021湖南,14,3分)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答案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来转化成技术,这种对科学的需求推动了科学期刊的迅速增加,D正确。
20.(2020北京,18,12分)“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4分)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8分)
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1)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与销售商品;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2)示例
时代推动了个人的成功。阿克莱特生活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开始后,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引起了棉纺织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阿克莱特在此时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他又引进了蒸汽机设备,成为英国“近代工厂之父”。正是阿克莱特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积极改进生产技术,才促成了他个人的成功。
个人的成功反作用于时代,推动时代的进步。阿克莱特建立了英国第一个水力纺纱厂,还创立了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他还能抓住机遇,及时采用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并将他的成功经验推广,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因此,阿克莱特的成功又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概括:
材料 答案要点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 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
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 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
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 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 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与销售商品
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 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2)根据材料所给时间信息及个人事迹,从工业革命角度进行切入,突出工业革命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同个人成功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到时代对个人成功的推动作用,又要考虑到个人的成功反作用于时代。注意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21.(2021广东,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
《英国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 (1)局限: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
看法: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
(2)历史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
解析 (1)“局限”,根据材料一中关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根据材料一中关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综合两个观点从工业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思考即可。(2)根据材料二“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2.(2023北京,18,12分)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2分)
参考答案 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王权不断强化,为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批判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些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的发展状态,是历史的巨大变迁,因此传统观点认为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
然而15—18世纪,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因素还在延续:封君封臣制和庄园制依然存在,教会对人的精神控制仍然强大,专制国王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因素在这一时期占据主流。到了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批判教会和专制王权,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工业革命爆发,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英、法等国纷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这使得西欧社会彻底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因而18世纪中后期西欧历史的分水岭才最终出现。
材料一的传统观点关注某一时刻的变化,有其合理性,但过分强调变迁,忽略了变迁之后旧历史因素的延续;材料二的新观点将旧事物的延续和新事物的出现相结合,强调变迁发生在延续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因此,我更赞同材料二的观点。
解析 本题要求对两个观点进行评析,缺一不可。需要关注材料中给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四个角度,从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两个观点形成的原因,及其合理性或缺陷。同时需要扣准“延续与变迁”这一主题,不能仅罗列史实。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2020浙江7月选考,18,2分)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种种弊端,圣西门主张一切人都要劳动,废除一切特权,实现人的完全平等;傅立叶抨击商业是资本主义罪恶和灾难的集中表现,主张妇女解放;欧文提出建立公社劳动联合体,消除城乡对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上述主张旨在( )
A.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
B.解释世界,科学指导工人运动
C.完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
D.宣扬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答案 A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主张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旨在革除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病,改造现实社会,A正确。
2.(2018课标Ⅰ,33,4分)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 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从材料信息看,共产主义者同盟强调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以实现财产公有和人类的解放为目标,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故选A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B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C项中“开始”表述有误,排除;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错误。
3.(2019江苏单科,18,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答案 C 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而不是“教条式地预料未来”,故C正确,B错误。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不是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或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A、D错误。
4.(2020江苏单科,16,3分)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
A.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
B.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答案 C 从材料可知,无产阶级获得“崭新的武器”即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实际是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必然性,C正确。
5.(2023山东,13,3分)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答案 D 《物种起源》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演化规律,与“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无关,A项错误。《资本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对科学革命的推动作用有限,B项错误;《物种起源》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但《资本论》与神学无关,C项错误;《物种起源》宣传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鼓励竞争,《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倡导阶级斗争,说明二者都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故D项正确。
6.(2021浙江6月选考,20,2分)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 )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答案 A 结合马克思学说可知,该学者表达的是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故A正确。空想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并不科学,进化史观是对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的规律的认识,阶级分析法运用阶级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排除B、C、D。
7.(2023浙江1月选考,15,2分)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 马克思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有( )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创建“新和谐公社”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改组“正义者同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建“新和谐公社”,②错误。1846—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了德意志流亡工人的组织“正义者同盟”,并帮助该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包含了揭示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等内容;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①③④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工人生计”的关注。故选C项。
8.(2021河北,14,3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英、法、美等欧美国家的一些理论报刊,刊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同时,还刊载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章,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
A.表明工人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
B.反映了第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C.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答案 A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的一些报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体现了当时工人阶级对斗争理论的需要,这表明当时工人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故A正确。1889年才成立的第二国际,在当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故B错误;材料仅涉及欧美国家,最多只能说明欧美国家的无产者联合,“全世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故D错误。
9.(2019海南单科,17,2分)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
A.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 B 材料中的决议指出,无产阶级应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22个国家的代表通过此决议,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故选B项。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其传播的自由民主思想与材料中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符,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已经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C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
10.(2020北京,12,3分)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723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 说明此时下院的权力已经超过上院
B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修改为“公民”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
C 1871年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体现了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障
D 186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按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 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答案 C 材料中对公职人员的薪金、工人工作时间的规定和“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体现了巴黎公社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障,C项正确。材料“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等信息只能体现当时英国上下议院的任职要求,不能体现上院与下院的权力大小,A项错误;把“臣民”修改为“公民”是自由平等思想的体现,但不能据此认为民众已经普遍接受这一思想,B项错误;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根据是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而不是《司法章程》,D项错误。
11.(2021全国甲,33,4分)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材料“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体现了巴黎公社的领导者主要是工人阶级,因此其具有工人政权的鲜明特征,C项正确。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A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期间已废除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晚于巴黎公社革命,D项错误。
12.(2023全国甲,34,4分)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答案 A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断裂”是指材料中“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即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同时,“断裂”还包含“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即建立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世界。据此分析,这里的“断裂”是指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故A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并非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排除C项;巴黎公社运动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与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无关,故排除D项。
13.(2021山东,12,3分)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国际威胁。于是,警察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这是因为( )
A.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D.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答案 C 正是由于巴黎公社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才引发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恐惧,于是各国政府采取联合行动来剥夺巴黎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故选C。各国政府害怕无产阶级革命的蔓延,而非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排除A;B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巴黎公社并未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排除D。
14.(2022河北,13,3分)第一国际时期,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有党员1万多名。第二国际建立时,世界上已有15个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参加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政党有30多个,党员356万余名,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上述变化表明( )
A.国际工人运动范围与规模扩大
B.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初步确立
C.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D.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答案 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国际工人运动。据材料可知,从第一国际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社会主义政党和党员人数不断增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这一变化表明国际工人运动范围与规模扩大,故A项正确。
选必补充1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选必1】
(2022辽宁,15,3分)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责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答案 A 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管理制度将品位分开,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会随着官员的权力、职责和任务变动而改变,因人定职,体现出英国贵族传统的延续,A项正确。官员地位的降低与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变矛盾,排除B项;英国政府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管理文官不能说明其党派干预的加强,排除C项;文官职位变动而官阶不变,不能说明英国政府职能有所扩大,排除D项。
选必补充2 近代图书馆与博物馆【选必3】
(2021天津,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10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
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
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化发展的历程。
解析 (1)提取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材料信息 答案要点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 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 文艺复兴
“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 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
(2)提取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作答即可:
材料信息 答案要点
“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 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
“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 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
归纳总结: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
“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 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
“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
归纳总结: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
“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化发展的历程
归纳总结: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