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素养达标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五四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该学者旨在( )
A.强调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B.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
C.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要求国家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
3.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就表。这说明( )
时间 名称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完成
B.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C.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4.如表所示为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几件大事。这些大事体现了( )
时间 事件
1982年12月4日 经过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12年12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要求
2014年11月 全国人大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B.全国人大在宪法实施监督中的主体地位
C.宪法在现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D.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 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的编纂( )
A.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意味着我国法律制度国际领先
6. 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藏“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7. 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订,分别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
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
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8.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
中国法制60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二、能力提升
10.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11. 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吸收和精炼而成文的。据此可知,《民法典》的出台( )
A.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
B.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旨在维护政府的权威性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12.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的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1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在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等。这说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
A.注重覆盖面和广泛性
B.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C.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
D.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14.民法典正式施行是中国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第三单元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素养达标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C )
A.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五四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可知,“八二宪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C项正确;“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排除A项;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与材料所述时间“八二宪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八二宪法”的作用,并非其与五四宪法的相同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该学者旨在( A )
A.强调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B.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
C.表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要求国家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
解析: 依据材料“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可以看出,该学者主张重视和加强对人们的法治精神的培育,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民主法制建设速度的加快,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人民法治精神的培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重视法制人才的培养,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就表。这说明( B )
时间 名称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完成
B.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C.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解析: 材料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就,逐渐形成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体现出依法治国理念付诸实践,B项正确;中国仍处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完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法治建设的内容,且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立法,不能说明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立法的情况,不能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4.如表所示为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几件大事。这些大事体现了( C )
时间 事件
1982年12月4日 经过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12年12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要求
2014年11月 全国人大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B.全国人大在宪法实施监督中的主体地位
C.宪法在现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D.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82年以来“现行宪法”从制定到实施,并且设立国家宪法日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说明宪法在现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C项正确;九届全国人大提出在任期内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排除A项;表格中不仅体现了全国人大在宪法实施监督中的主体地位,还体现了全国人大和党在宪法制定、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排除B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出发,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5.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 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的编纂( C )
A.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意味着我国法律制度国际领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民法典中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内容,这些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物品所有权等息息相关,因此民法典的编纂是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民法典的编纂不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A项;“最终形成”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我国法律制度国际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
6. 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藏“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B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20年8月,国家表彰为抗疫斗争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等人,宣传了正能量,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奖励对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不能丰富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排除A项;国家奖励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不是快速战胜所有重大疾病的重要条件,排除C项;国家奖励抗疫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与“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订,分别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C )
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
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
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1988年和1993年两次修宪,分别将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即“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补充进宪法,反映出当时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C项正确;“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与新时期法制建设与时俱进,即根据现实需要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订不符,A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宪法的两次修订不能说明我国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D项错误。故选C项。
8.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人民群众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面对新冠疫情,人民同舟共济,与“艰苦奋斗”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共抗疫情,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关,排除D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
中国法制60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答案:(1)共同原因:政治运动干扰;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
(2)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
认识: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
(3)特点: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解析:(1)共同原因:依据材料一“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这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是:政治运动干扰和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
(2)阶段特征: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认识:可从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等角度分析总结。
(3)特点:依据材料三“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等总结回答。
二、能力提升
10.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D )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经济领域的法律“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健全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成为了时代的要求,而材料中我国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法治建设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科学立法水平的情况,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吸收和精炼而成文的。据此可知,《民法典》的出台( A )
A.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
B.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旨在维护政府的权威性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在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确立的框架下,对原有法律条文进行吸收和精炼而成文的。”可知,材料反映了《民法典》的出台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旨在维护政府的权威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2.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 )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的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的做法,从制定1954年宪法时开始出现,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其常态化,再到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定参与主体的广泛性,A项正确;人大制度的作用不是“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B项错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以广泛征求意见”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D项错误。故选A项。
1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在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等。这说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B )
A.注重覆盖面和广泛性
B.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C.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
D.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解析: 材料中提到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中职学校教育中,并在普通高校中也进行这方面的内容教学,可见国家重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层面的广泛性,排除A项;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材料没有涉及这一角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14.民法典正式施行是中国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民事法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保障公民民事权利、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法典的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正式诞生。
结论: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
其他参考论题: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民法典建设。我国民法典建设呈现阶段性特征。现代中国民事法律建设日益完善。
解析:论题: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1世纪”等信息可拟论题为: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论述:根据材料“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根据材料“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民事法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根据材料“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并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保障公民民事权利、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法典的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正式诞生。结论:综上所述可知,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