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随堂练习(解析版)第4单元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随堂练习(解析版)第4单元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0 13:0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素养达标
1.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实行“一国两制”,设置“属邦”。汉称“属国”,其级别相当于郡,各有属国都尉。汉武帝时因大批匈奴部众来归,就在西北诸郡设置了五属国。相应的中央管理官职是( )
A.西域都护      B.典属国
C.鸿胪寺 D.宣政院
2.敦煌悬泉置汉简记载:“校尉丞义,使送大月氏诸国客。从者一人,凡二人,人一食,食三升。”“建平五年十一月庚申,遣卒史赵平,送自来大宛使者侯陵奉献。”这可用来佐证当时( )
A.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
B.汉朝边疆形势稳定和谐
C.政府对西域实行直接管理
D.国家积极推动对外交往
3.《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4.据《唐六典》记载,唐朝的鸿胪寺具有“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的职能。这表明唐朝鸿胪寺( )
A.专职负责国内民族事务
B.负责开拓海外商业贸易
C.侧重管理全国范围宗教
D.掌管安排外来宾客事宜
5.某史料记载:“宋真宗上仙(崩),(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因谓宰臣曰:‘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约兄弟二十余年,兄皇升退,况与吾同月生,年大两岁。吾又得几多时也。’又谓后曰:‘汝可先贻书与南朝太后,备述妯娌之好。’人使往来,名传南朝。又诏于燕京悯忠寺,置真宗灵,御建道场百里。”下列关于该史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圣宗所属民族应是契丹族
B.体现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商贸往来
C.圣宗指的可能是金朝君主
D.反映了宋朝对唐朝羁縻政策的延续
6.宋廷对境内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采取羁縻州制度实施统治,羁縻州建立之初,官职均由原有土酋充任,各族土酋被拉入宋政权之中。此举( )
A.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限制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阻碍了中原农耕文明扩展
7.隆庆五年俺答汗封贡后,明政府先后在大同、宣府等地开设11处马市,四年间蒙古就通过大同、宣府、山西三镇向明政府出售马匹61 348匹。明政府还在开原、抚顺等地开设马市与女真贸易。这些举措( )
A.由宣政院官员负责具体执行
B.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C.推动了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
D.加强了对蒙古的直接控制
8.先秦时期,“关外”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外地区;西汉到东汉的前期,指的是玉门关的外面;明清时期,又变成了山海关往东和嘉峪关往西的地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关外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B.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不断扩大
C.古代中国政治重心不断向东迁移
D.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
9.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提升
10.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1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当时,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波斯湾。这说明当时( )
A.唐朝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B.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
C.中原与各民族间的经济往来密切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极为深远
12.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粳糯、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骆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
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13.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
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
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第四单元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素养达标
1.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实行“一国两制”,设置“属邦”。汉称“属国”,其级别相当于郡,各有属国都尉。汉武帝时因大批匈奴部众来归,就在西北诸郡设置了五属国。相应的中央管理官职是( B )
A.西域都护      B.典属国
C.鸿胪寺 D.宣政院
解析: 据材料“汉武帝时因大批匈奴部众来归,就在西北诸郡设置了五属国”可知,管理西北诸郡的中央官职为典属国,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不属于属国,排除A项;鸿胪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排除C项;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2.敦煌悬泉置汉简记载:“校尉丞义,使送大月氏诸国客。从者一人,凡二人,人一食,食三升。”“建平五年十一月庚申,遣卒史赵平,送自来大宛使者侯陵奉献。”这可用来佐证当时( D )
A.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
B.汉朝边疆形势稳定和谐
C.政府对西域实行直接管理
D.国家积极推动对外交往
解析: 材料“使送大月氏诸国客”“送自来大宛使者侯陵奉献”体现的是西域诸国与汉朝的频繁来往,国家呈现支持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化交融,排除A项;汉朝的边疆并不稳定,如匈奴经常侵扰内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
3.《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B )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解析: 根据材料“《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可知,绘画体现了辽宋民族交融的特点,即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B项正确;此画以杨贵妃为绘画对象,而非市井民众,所以不是风俗画,排除A项;辽宋关系是在11世纪澶渊之盟后逐步缓和的,而材料中是10世纪,排除C项;西域指今天西北新疆一带,而辽的疆域在东北和北方,D项空间信息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项。
4.据《唐六典》记载,唐朝的鸿胪寺具有“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的职能。这表明唐朝鸿胪寺( D )
A.专职负责国内民族事务
B.负责开拓海外商业贸易
C.侧重管理全国范围宗教
D.掌管安排外来宾客事宜
解析: 据材料“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可知,唐朝的鸿胪寺是负责接待四方夷狄的机构,掌管安排外来宾客事宜,故D项正确;材料“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可知,唐朝的鸿胪寺是负责接待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而不是国内民族事务,排除A项;材料强调其只是负责接待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未涉及开拓海外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5.某史料记载:“宋真宗上仙(崩),(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因谓宰臣曰:‘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约兄弟二十余年,兄皇升退,况与吾同月生,年大两岁。吾又得几多时也。’又谓后曰:‘汝可先贻书与南朝太后,备述妯娌之好。’人使往来,名传南朝。又诏于燕京悯忠寺,置真宗灵,御建道场百里。”下列关于该史料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圣宗所属民族应是契丹族
B.体现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商贸往来
C.圣宗指的可能是金朝君主
D.反映了宋朝对唐朝羁縻政策的延续
解析: 根据材料“宋真宗上仙(崩),(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约兄弟二十余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澶渊之战后,双方缔结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辽进入相对和平安定时期,因此材料中的人物为辽圣宗,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方交往,并未反映“商贸往来”,排除B项;宋真宗时与宋对峙的北方政权是辽国,排除C项;唐朝羁縻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盛,武力征服北方少数民族的基础上,而宋朝始终敌不过少数民族政权,多次被迫屈辱议和,排除D项。故选A项。
6.宋廷对境内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采取羁縻州制度实施统治,羁縻州建立之初,官职均由原有土酋充任,各族土酋被拉入宋政权之中。此举( A )
A.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基础
B.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限制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阻碍了中原农耕文明扩展
解析: 根据材料“对境内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采取羁縻州制度实施统治”“官职均由原有土酋充任,各族土酋被拉入宋政权之中”可见,羁縻州制度拉拢了少数民族,稳定了宋朝的统治秩序,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基础,A项正确;材料中“羁縻州建立之初,官职均由原有土酋充任,各族土酋被拉入宋政权之中。”说明中央没有直接控制地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往问题,排除C项;羁縻州制度有利于促进中原农耕文明扩展,排除D项。故选A。
7.隆庆五年俺答汗封贡后,明政府先后在大同、宣府等地开设11处马市,四年间蒙古就通过大同、宣府、山西三镇向明政府出售马匹61 348匹。明政府还在开原、抚顺等地开设马市与女真贸易。这些举措( B )
A.由宣政院官员负责具体执行
B.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C.推动了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
D.加强了对蒙古的直接控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与蒙古、女真进行互市,促进了华夏民族与蒙古族、女真族之间的经济交流,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负责民族和宗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大同、宣府、山西三镇在华北地区北部,开原、抚顺在东北地区,材料中的举措与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蒙古地区不在明朝的疆域之内,明政府无法实现对蒙古地区的直接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8.先秦时期,“关外”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外地区;西汉到东汉的前期,指的是玉门关的外面;明清时期,又变成了山海关往东和嘉峪关往西的地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B )
A.关外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B.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不断扩大
C.古代中国政治重心不断向东迁移
D.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外”即中央政权控制以外的范围,从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以外,到两汉时期的玉门关外,再到明清时期山海关以东、嘉峪关以西,反映出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的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关外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关外”概念和范围的变化体现的并非古代中国政治重心即首都的东移,排除C项;“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答案:(1)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2)方式: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爵位,促进友谊。
(3)积极意义: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可得出,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根据材料一“……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可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根据材料一“……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得出,扶植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2)方式:根据材料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和亲、会盟;根据材料二“……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册封爵位,促进友谊;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还有:设置机构加强管理等。
(3)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可得出,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一“……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可得出,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还有: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等。
二、能力提升
10.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B )
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封建统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前后两次通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
1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当时,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波斯湾。这说明当时( A )
A.唐朝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B.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
C.中原与各民族间的经济往来密切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极为深远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有陆路,有海路,说明唐朝时期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A项正确;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收来源之一,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主要说明对外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是双向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粳糯、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骆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A )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
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解析: 从材料中双方交易的主要商品来看,宋方输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和文化典籍,辽方输出的则以物质原料产品为主,这是双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贸易中的反映。可见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较游牧文明更具优势,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对榷场的管理,排除B项;交易物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较多,无法得出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C项;榷场是双方政府按照盟约设立的交易场所,非民间走私贸易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13.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D )
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
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 依据材料“改土归流……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可以看出,清朝通过改土归流,促使落后的西南边疆地区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由原来的落后制度演进到先进的制度,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促进封建化进程,未涉及改变民族结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少数民族态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角度而言,是从整体出发,而非单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乐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