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随堂练习(解析版)第4单元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随堂练习(解析版)第4单元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0 13: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素养达标
1.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它一面表示“撤销了对逃到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一面又表示“驻台湾淡水领事将与台湾地方当局保持事实上的联系”。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果断决定延迟与英国建交。新中国的这一外交活动( )
A.以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为根本
B.进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揭露了帝国主义遏制中国的阴谋
2.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
A.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C.开启了新中国全方位外交新局面
D.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3.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的活动余地。”毛泽东所描述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不结盟
4.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使冷战紧张气氛得到缓和
D.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5.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外交(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4年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印、缅三国发表联合声明,正式接受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彼此关系的准则
1956年 中、尼两国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该文件重申双方达成的“五项原则”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72年 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双方愿意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
A.呈现出务实自信特点
B.推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消除了意识形态差异
D.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
6. 1949年,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新中国建立后,与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则比较冷淡。1972年10月,中国与联邦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 )
A.使中国摆脱了外交孤立局面
B.推动了国际冷战局势的缓和
C.标志着“一边倒”政策的废止
D.受到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7. 1990—2002年,我国积极参与创建并大力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东亚首脑会议、中国与东盟“10+1”和中日韩与东盟“10+3”定期会晤机制、亚欧首脑会议、中欧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亚非首脑会议、中非首脑定期会晤机制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
A.侧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努力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确立了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
8.冷战时期,中国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了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习近平为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些说明中国外交( )
A.致力于加强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
B.促使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得以建立
C.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
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外交“变”与“不变”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的重大历史贡献。
二、能力提升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
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11.下表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相关报道的文章数量统计情况(单位:篇)。表中数据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
A.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支配
B.主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C.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务实性
D.不受任何国际形势的干扰
12.在200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60届会议上,中国第11次挫败西方一些国家的反华议案,在支持中国的28票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26票,其中亚洲10国,非洲15国,拉美1国,其他两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B.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
C.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
D.被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可
13. 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中国外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例如构建“中国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这些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区域合作方向,有利于共同发展。这主要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时代特征是( )
A.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B.坚持和平、反对战争
C.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D.注重发展、和平共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 6月,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开始全力扶持蒋介石,禁止美国人同中国大陆发生任何直接接触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
1969年 “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978年 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美中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
1983年 美对华政策委员会出台“美中关系未来十年报告”,建议指出“美国既不应当把中国视为盟国,也不应当将其视为潜在的敌手。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1989年 6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
1999年 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
——摘编自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
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和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第四单元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素养达标
1.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它一面表示“撤销了对逃到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一面又表示“驻台湾淡水领事将与台湾地方当局保持事实上的联系”。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果断决定延迟与英国建交。新中国的这一外交活动( A )
A.以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为根本
B.进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揭露了帝国主义遏制中国的阴谋
解析: 依据材料“它一面表示‘撤销了对逃到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一面又表示‘驻台湾淡水领事将与台湾地方当局保持事实上的联系’。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果断决定延迟与英国建交”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这一行为旨在制造两个中国,分裂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因此中央政府的这一决策旨在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A项正确;材料中中央的决策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不是为了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表面,不是主要意图,排除。故选A项。
2.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D )
A.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C.开启了新中国全方位外交新局面
D.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解析: 根据材料“应邀访问……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可知,这一系列外交活动有利于中国发展与非洲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关系,D项正确;“求同存异”思想形成与1955年万隆会议有关,排除A项;周恩来访问的十国大部分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且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逐步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新局面形成于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故选D项。
3.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的活动余地。”毛泽东所描述的外交方针是( C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不结盟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的活动余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所描述的外交方针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C项正确;“一边倒”指的是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无关,排除A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无关,排除B项;不结盟外交的核心本质是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 )
A.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使冷战紧张气氛得到缓和
D.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一边倒”只倒向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同一切平等友好对待中国的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试图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孤立,争取更大的外交空间,所以这一变化意在减弱外交意识形态因素,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没有改变美国对华敌视态度,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没有使冷战紧张气氛得到缓和,排除C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外交( A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4年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印、缅三国发表联合声明,正式接受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彼此关系的准则
1956年 中、尼两国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该文件重申双方达成的“五项原则”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72年 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双方愿意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
A.呈现出务实自信特点
B.推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消除了意识形态差异
D.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与尼、印、缅、美均有外交成就,展现中国的务实自信,A项正确;材料的外交成果与新型区域合作无关,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冷战时期,尚未消除意识形态差异,排除C项;材料与美苏冷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49年,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新中国建立后,与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则比较冷淡。1972年10月,中国与联邦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 D )
A.使中国摆脱了外交孤立局面
B.推动了国际冷战局势的缓和
C.标志着“一边倒”政策的废止
D.受到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后,与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则比较冷淡。1972年10月,中国与联邦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可知,二战后,德国分裂,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与联邦德国的关系比较冷淡,而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不断改善,中国与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D项正确;使中国摆脱了外交孤立局面,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推动了国际冷战局势的缓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90—2002年,我国积极参与创建并大力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东亚首脑会议、中国与东盟“10+1”和中日韩与东盟“10+3”定期会晤机制、亚欧首脑会议、中欧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亚非首脑会议、中非首脑定期会晤机制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C )
A.侧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努力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确立了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
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参加的相关国际会议可得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开展全方位的多边外交,C项正确;材料中的国家有一些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A项;材料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无关,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8.冷战时期,中国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了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习近平为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些说明中国外交( C )
A.致力于加强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
B.促使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得以建立
C.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改革开放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新安全观的提出,推进了世界和平与合作,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要方案等,反映了中国在外交实践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排除A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至今仍是世界人民的目标,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
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外交“变”与“不变”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的重大历史贡献。
答案:(1)变:外交思维的变化(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到引领式外交);对时代主题的研判;改造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不变: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交往等。
(2)贡献:革命式外交:巩固新政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在两极格局下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式外交: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引领式外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全球治理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智慧。
解析:(1)变:根据材料“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可归纳为,外交思维的变化(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到引领式外交);对时代主题的研判;根据材料“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可归纳为,改造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不变:根据材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可归纳为,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可归纳为,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交往等。
(2)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不同时期我国的外交方式也是不同的,不同时期我国取得了相应的外交成就。革命式外交:巩固新政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在两极格局下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式外交: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引领式外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全球治理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智慧。
二、能力提升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D )
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原料,橡胶树是对自然条件要求苛刻的热带雨林植物,对于苏联要中国为其建立橡胶种植园的要求,新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给予有条件地回复,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D项正确;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与中苏就建立橡胶种植园事宜进行的交涉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错误。故选D项。
11.下表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相关报道的文章数量统计情况(单位:篇)。表中数据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C )
A.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支配
B.主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C.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务实性
D.不受任何国际形势的干扰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看出,1985年第一季度关于美国的中性报道明显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因此关于美国的消极报道数量较多;1979年中美建交,推动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这些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务实性,C项正确;A、D两项表述太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排除B项。故选C项。
12.在200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60届会议上,中国第11次挫败西方一些国家的反华议案,在支持中国的28票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26票,其中亚洲10国,非洲15国,拉美1国,其他两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B )
A.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B.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
C.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
D.被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可
解析: 依据材料“在支持中国的28票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26票”可知,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关系密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排除C项;“被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 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中国外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例如构建“中国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这些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区域合作方向,有利于共同发展。这主要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时代特征是( A )
A.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B.坚持和平、反对战争
C.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D.注重发展、和平共处
解析: 材料“例如构建‘中国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体现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互联互通,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 6月,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开始全力扶持蒋介石,禁止美国人同中国大陆发生任何直接接触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
1969年 “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978年 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美中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
1983年 美对华政策委员会出台“美中关系未来十年报告”,建议指出“美国既不应当把中国视为盟国,也不应当将其视为潜在的敌手。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1989年 6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
1999年 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
——摘编自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
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和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阶段特征及紧张、对抗阶段(1949—1969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两大阵营对峙,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遏制、孤立新中国,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打击美国霸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进行抗美援朝,沉重打击美国霸权主义。
缓和、正常化阶段(1969—1989年)。越南战争、经济危机和美苏争霸损耗了美国国力,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在1970年代调整对华关系;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际地位提高,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中国调整对美关系,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关系改善。
错综复杂、曲折中发展阶段(1989—1999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在人权等问题上实行高压政策,制裁中国,制造台海危机和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影响了中美关系,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在政治关系冷淡、紧张的同时,中美在经贸领域合作、竞争增多,关系趋于成熟。
解析:依据: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表格,梳理、分析材料信息,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然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依次说明各阶段特征和划分依据。如根据“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1969年‘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等信息,可将1949—1969年归为中美关系紧张对抗阶段,然后用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冷战及对华政策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等史实加以说明;根据“1978年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美中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1983年……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等信息,将1969—1989年划入中美关系缓和与正常化阶段,并结合越南战争、经济危机和美苏争霸等说明美国调整对华外交,分析中国国家安全、发展和统一等与调整对美政策的关系,阐释中美关系的改善;最后根据“1989年6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等信息,指出1989—1999年为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曲折中发展阶段,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将其独立分期的依据;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