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过关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过关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8 21:07:34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过关卷
历史考试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在一次虚拟的世界文化之旅中,下列文明古国境内,一座外形像“金”字且作为国王的陵墓与权力的象征的建筑,引起同学们的广泛讨论。它位于(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希腊
2.(2023九上·孝昌开学考)古埃及在法老之下设宰相,辅佐法老统摄财政、司法、军事、祭祀等中央部门。宰相通常由太子或皇亲贵戚充任。由此可见,古埃及(  )
A.法老家族垄断官职 B.实行专制统治
C.王权受到严峻挑战 D.社会等级森严
3.(2023九上·岳池期末)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暑期研学旅行,撰写了一些旅行广告词,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参观罗马石拱门,了解种姓制度的内容
B.在两河流域驻足,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C.在恒河南岸观光,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D.沿尼罗河而行,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4.(2022九上·榆树期末)如图的石瓶是古埃及阿蒙荷特普三世王后提伊的物品,用于盛化妆品或油膏,瓶身上有王后和国王的名字,写在椭圆形的圈框里。石瓶上的文字应该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字母文字
5.(2022九上·松原期末)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是(  )
A.象形文字金字塔 B.种姓制度佛教
C.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D.公元纪年基督教
6.(2022九上·平桂期末)胡夫金字塔使用了230万块石灰石,每块平均重2300公斤。据估计,大约84000劳力每年工作80天,耗时20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  )
A.环境的优越 B.城市的兴盛 C.王权的强大 D.战争的频繁
7.(2022九上·湘阴期末)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文明属于(  )
A.海洋文明 B.大河文明 C.商业文明 D.封建文明
8.1903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这一重要遗产属于(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中国
9.《汉谟拉比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主可对其打骂、贩卖,甚至杀死奴隶不承担赔偿责任,不构成犯罪行为,奴隶如果妄图否认他的主人,会被割耳朵。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  )
A.严格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系统 D.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10.(2023九上·孝昌开学考)在两河流域,河水带来大量的沉淀泥土。苏美尔人用随手可得的泥土制成“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等做“笔”,然后直接压刻,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材料中与楔形文字诞生有关的因素是(  )
A.拥有丰富的纸草 B.国家统一文字
C.丰富的龟甲兽骨 D.自然地理环境
11.(2022九上·拱墅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 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主人得割其耳 。”这表明这部法典(  )
A.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B.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C.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D.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法典
12.(2022九上·镇江期末)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下图亚非文明发源地中,制定出《汉漠拉比法典》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2九上·胶州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有关巴比伦的事情。这说明该法典(  )
A.各项规定非常地完善完美
B.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
C.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D.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4.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有关的史前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古代中国文明: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
15.某古代国家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如图所示),该古代国家是(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16.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大千世界”等词语,这些词语源于(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7.“印度古典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结构,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都非常明确。”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拥有无限权力 B.佛教宣扬“忍耐顺从”
C.种姓制度等级森严 D.立法遏制贵族权力
18.(2023九上·孝昌开学考)下表内容表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  )
文明 中华文明 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成果 甲骨文、青铜器 象形文字、太阳历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佛教
A.延续性 B.关联性 C.多元性 D.统一性
19.(2022九上·紫金期末)下图是亚非两大文明古国,在其古文明发展史上有诸多相似点。关于它们相似点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发源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 B.产生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
C.公元前36世纪时出现了国家 D.打败了外族入侵延续了文明
20.(2022九上·阜阳期末)下列关于四大文明古国早期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两类文明产生的基础不同,前者为大河文明,后者为海洋文明
②两类文明的实质相似,都是奴隶制文明
③两类文明都先后出现了中断
④两类文明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序言: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正文:第15至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第 203条、第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人,割去耳朵。第247条:如果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就与弄瞎牛的眼睛同罪。
结束:(如果后人篡改法律)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改,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
材料三: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1)材料一的建筑是什么?它代表的是哪一流域的哪个文明古国的文明象征?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国家的哪一部法典?该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地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由高到低排列出上述制度的四个阶层。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22.(2022九上·海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了,此时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的国教。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国教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外形像‘金’字且作为国王的陵墓与权力的象征的建筑”指的是古埃及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古埃及文明代表--金字塔.
2.【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埃及在法老之下设宰相,辅佐法老统摄财政、司法、军事、祭祀等中央部门,这一职位常由太子或皇亲贵戚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老下设宰相,辅佐法老统摄中央部门,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专制统治正确,故B符合题意;
材料中只涉及宰相一职,不能说明法老家族垄断官职,排除A;
材料中体现不出王权受到严峻挑战和社会等级森严,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3.【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沿尼罗河而行,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这个广告词符合历史事实。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大约,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D符合题意;
种姓制度属于印度文化,排除A;
古代印度在恒河、印度和流域,排除B;
古巴比伦文明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及相关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给出一个古埃及阿蒙荷特普三世王后提伊的物品石瓶,并说明瓶身上有王后和国王的名字,设问考查是什么文字。古代埃及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用图形表示事务,所以叫象形文字,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能力,需要熟记古埃及文明成果——象形文字。
5.【答案】A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源于尼罗河的是古埃及,文明代表有象形文字、金字塔,A符合题意;
B项是古印度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是古巴比伦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
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6.【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金字塔是法老死后的陵墓,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体现了法老生前和死后的荣耀,也象征着法老的权威,C符合题意;
从材料“胡夫金字塔使用了230万块石灰石,每块平均重2300公斤。据估计,大约84000劳力每年工作80天,耗时20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可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A;
金字塔主要是法老死后的陵墓,城市无关,排除B;
材料中并未体现法老修建陵墓和战争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埃及金字塔。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金字塔是王权的象征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亚非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B项符合题意。
古代欧洲文明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孕育了海洋文明,主要包括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A项不符合题意。
商业文明发迹于世界近代,与古埃及文明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封建文明产生与发展晚于古埃及文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大河文明的识记和理解。难度较低,要求学生正确区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点及其包含的古代世界文明古国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1903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这一重要遗产属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后来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亚非和欧洲文明成就。
9.【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汉谟拉比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主可对其打骂、贩卖,甚至杀死奴隶不承担赔偿责任,不构成犯罪行为,奴隶如果妄图否认他的主人,会被割耳朵。 ”结合所学可知,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不属于人的范畴,不是权利主体。这说明该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A项符合题意;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题干内容未涉及,排除B;
题干未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系统,排除C;
注重调解民事纠纷,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工具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两河流域,河水带来大量的沉淀泥土。苏美尔人用随手可得的泥土制成软的泥板,以它为‘纸’”可知,楔形文字之所以诞生是由于两河流域带来的沉淀泥土制成软的“纸”,方便书写造成的,故D符合题意;
AC与材料中“纸”不符,排除AC;
国家统一文字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楔形文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发明的,因为文字的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被西亚各族人民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1.【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 据材料“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主人得割其耳。”可知,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题干图中所示②处为古巴比伦王国所在两河流域地区,B项符合题意。
图中①所示为古埃及文明地区,其文明象征是金字塔,A项不符合题意。
图中③所示为古代印度文明地区,种姓制度、佛教等是其文明成就的代表,C项不符合题意。
图中④所示为古代中国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文明成就的识记。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具备识图能力,在此基础上准确识记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区及其重要的文明成就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由材料“《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有关巴比伦的事情”可知,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
A项各项规定非常地完善完美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B项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符合题意;
C项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14.【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金字塔和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分别对应着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中国文明。而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等级制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发展中,古代印度人还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即阿拉伯数字。《天方夜谭》只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生动描述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因此D项内容说法不正确,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5.【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据题干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可知,这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C项正确;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希腊均与种姓制度无关,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大千世界”等词语来源于佛教,A符合题意;
基督教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伊斯兰教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道教是产生于我国的本土宗教,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土考查佛教的创立。难度适中,掌握“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大千世界”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C符合题意;
君主拥有无限权力,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
佛教宣扬“忍耐顺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题干未涉及立法遏制贵族权力的相关知识,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种姓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古代早期文明,说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故C符合题意;
题干未体现古代早期文明的延续性、关联性、统一性,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早期文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
19.【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 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中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第二幅图片中的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两者都发源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 ,A符合题意;
只有古印度产生了世界性宗教,B不符合题意;
只有古埃及在公元前36世纪出现了国家,C不符合题意;
两者文明都因外族入侵中断了文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古埃及文明与古印度文明的相似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亚非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
20.【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亚非四大文明古国早期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比较,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前者为大河文明,后者为海洋文明,①正确;
两类文明都属于奴隶制文明,②正确;
两类文明都曾经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正确;
两类文明并不是都出现了中断,如古代中国文明就并没有中断,而是持续数千年之久,③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1.【答案】(1)金字塔。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
(2)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大河流域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1)图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成果,它发祥于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
(2)材料二描述的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成果;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材料三反映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印度的种姓制度阻碍了社会不同等级间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
(4)图一、三、四反映的是三个不同文明古国的文明代表,这三个文明古国的共同的文明特征是都属于大河流域文明。都属于奴隶制中央集权制度。
故答案为:(1)金字塔;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
(2)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大河流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及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22.【答案】(1)根据职业、所居住地区、所居聚落不同划分。
(2)表现: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不得通婚。
(3)背景: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4)原因: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服从”,一方面让生活在底层的广大民众精神得到慰藉;另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借此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因此,佛教得到广泛传播。
【知识点】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种姓制度。根据材料一“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可得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根据材料一“各种姓依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可得出主要依据:所居地区;根据材料一“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可得出依据:所居聚落等。
(2)本题考查种姓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3)本题考查佛教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可得出佛教创立的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根据材料二二“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可得出背景: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本题考查佛教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所以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国教。
故答案为:(1)根据职业、所居住地区、所居聚落不同划分。
(2)表现: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不得通婚。
(3)背景: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4)原因: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服从”,一方面让生活在底层的广大民众精神得到慰藉;另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借此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因此,佛教得到广泛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种姓制度、佛教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过关卷
历史考试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在一次虚拟的世界文化之旅中,下列文明古国境内,一座外形像“金”字且作为国王的陵墓与权力的象征的建筑,引起同学们的广泛讨论。它位于(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希腊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外形像‘金’字且作为国王的陵墓与权力的象征的建筑”指的是古埃及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古埃及文明代表--金字塔.
2.(2023九上·孝昌开学考)古埃及在法老之下设宰相,辅佐法老统摄财政、司法、军事、祭祀等中央部门。宰相通常由太子或皇亲贵戚充任。由此可见,古埃及(  )
A.法老家族垄断官职 B.实行专制统治
C.王权受到严峻挑战 D.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埃及在法老之下设宰相,辅佐法老统摄财政、司法、军事、祭祀等中央部门,这一职位常由太子或皇亲贵戚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老下设宰相,辅佐法老统摄中央部门,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专制统治正确,故B符合题意;
材料中只涉及宰相一职,不能说明法老家族垄断官职,排除A;
材料中体现不出王权受到严峻挑战和社会等级森严,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3.(2023九上·岳池期末)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暑期研学旅行,撰写了一些旅行广告词,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参观罗马石拱门,了解种姓制度的内容
B.在两河流域驻足,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C.在恒河南岸观光,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D.沿尼罗河而行,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沿尼罗河而行,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这个广告词符合历史事实。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大约,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D符合题意;
种姓制度属于印度文化,排除A;
古代印度在恒河、印度和流域,排除B;
古巴比伦文明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及相关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2022九上·榆树期末)如图的石瓶是古埃及阿蒙荷特普三世王后提伊的物品,用于盛化妆品或油膏,瓶身上有王后和国王的名字,写在椭圆形的圈框里。石瓶上的文字应该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字母文字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给出一个古埃及阿蒙荷特普三世王后提伊的物品石瓶,并说明瓶身上有王后和国王的名字,设问考查是什么文字。古代埃及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用图形表示事务,所以叫象形文字,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能力,需要熟记古埃及文明成果——象形文字。
5.(2022九上·松原期末)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是(  )
A.象形文字金字塔 B.种姓制度佛教
C.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D.公元纪年基督教
【答案】A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源于尼罗河的是古埃及,文明代表有象形文字、金字塔,A符合题意;
B项是古印度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是古巴比伦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
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6.(2022九上·平桂期末)胡夫金字塔使用了230万块石灰石,每块平均重2300公斤。据估计,大约84000劳力每年工作80天,耗时20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  )
A.环境的优越 B.城市的兴盛 C.王权的强大 D.战争的频繁
【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金字塔是法老死后的陵墓,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体现了法老生前和死后的荣耀,也象征着法老的权威,C符合题意;
从材料“胡夫金字塔使用了230万块石灰石,每块平均重2300公斤。据估计,大约84000劳力每年工作80天,耗时20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可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A;
金字塔主要是法老死后的陵墓,城市无关,排除B;
材料中并未体现法老修建陵墓和战争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埃及金字塔。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金字塔是王权的象征即可作答。
7.(2022九上·湘阴期末)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文明属于(  )
A.海洋文明 B.大河文明 C.商业文明 D.封建文明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亚非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B项符合题意。
古代欧洲文明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孕育了海洋文明,主要包括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A项不符合题意。
商业文明发迹于世界近代,与古埃及文明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封建文明产生与发展晚于古埃及文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大河文明的识记和理解。难度较低,要求学生正确区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点及其包含的古代世界文明古国即可作答。
8.1903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这一重要遗产属于(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中国
【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1903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这一重要遗产属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后来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亚非和欧洲文明成就。
9.《汉谟拉比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主可对其打骂、贩卖,甚至杀死奴隶不承担赔偿责任,不构成犯罪行为,奴隶如果妄图否认他的主人,会被割耳朵。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  )
A.严格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系统 D.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汉谟拉比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主可对其打骂、贩卖,甚至杀死奴隶不承担赔偿责任,不构成犯罪行为,奴隶如果妄图否认他的主人,会被割耳朵。 ”结合所学可知,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不属于人的范畴,不是权利主体。这说明该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A项符合题意;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题干内容未涉及,排除B;
题干未进行比较,无法说明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系统,排除C;
注重调解民事纠纷,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工具即可作答。
10.(2023九上·孝昌开学考)在两河流域,河水带来大量的沉淀泥土。苏美尔人用随手可得的泥土制成“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等做“笔”,然后直接压刻,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材料中与楔形文字诞生有关的因素是(  )
A.拥有丰富的纸草 B.国家统一文字
C.丰富的龟甲兽骨 D.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两河流域,河水带来大量的沉淀泥土。苏美尔人用随手可得的泥土制成软的泥板,以它为‘纸’”可知,楔形文字之所以诞生是由于两河流域带来的沉淀泥土制成软的“纸”,方便书写造成的,故D符合题意;
AC与材料中“纸”不符,排除AC;
国家统一文字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楔形文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发明的,因为文字的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被西亚各族人民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1.(2022九上·拱墅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 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主人得割其耳 。”这表明这部法典(  )
A.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B.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C.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D.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法典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 据材料“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主人得割其耳。”可知,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2022九上·镇江期末)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下图亚非文明发源地中,制定出《汉漠拉比法典》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题干图中所示②处为古巴比伦王国所在两河流域地区,B项符合题意。
图中①所示为古埃及文明地区,其文明象征是金字塔,A项不符合题意。
图中③所示为古代印度文明地区,种姓制度、佛教等是其文明成就的代表,C项不符合题意。
图中④所示为古代中国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文明成就的识记。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具备识图能力,在此基础上准确识记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区及其重要的文明成就即可作答。
13.(2022九上·胶州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有关巴比伦的事情。这说明该法典(  )
A.各项规定非常地完善完美
B.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
C.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D.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由材料“《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有关巴比伦的事情”可知,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
A项各项规定非常地完善完美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B项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史料,符合题意;
C项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14.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有关的史前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古代中国文明: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金字塔和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分别对应着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中国文明。而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等级制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发展中,古代印度人还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即阿拉伯数字。《天方夜谭》只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生动描述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因此D项内容说法不正确,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5.某古代国家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如图所示),该古代国家是(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据题干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可知,这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C项正确;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希腊均与种姓制度无关,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16.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大千世界”等词语,这些词语源于(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大千世界”等词语来源于佛教,A符合题意;
基督教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伊斯兰教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道教是产生于我国的本土宗教,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土考查佛教的创立。难度适中,掌握“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大千世界”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即可作答。
17.“印度古典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结构,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都非常明确。”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拥有无限权力 B.佛教宣扬“忍耐顺从”
C.种姓制度等级森严 D.立法遏制贵族权力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C符合题意;
君主拥有无限权力,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
佛教宣扬“忍耐顺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题干未涉及立法遏制贵族权力的相关知识,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种姓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023九上·孝昌开学考)下表内容表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  )
文明 中华文明 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成果 甲骨文、青铜器 象形文字、太阳历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佛教
A.延续性 B.关联性 C.多元性 D.统一性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古代早期文明,说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故C符合题意;
题干未体现古代早期文明的延续性、关联性、统一性,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早期文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
19.(2022九上·紫金期末)下图是亚非两大文明古国,在其古文明发展史上有诸多相似点。关于它们相似点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发源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 B.产生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
C.公元前36世纪时出现了国家 D.打败了外族入侵延续了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 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中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第二幅图片中的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两者都发源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 ,A符合题意;
只有古印度产生了世界性宗教,B不符合题意;
只有古埃及在公元前36世纪出现了国家,C不符合题意;
两者文明都因外族入侵中断了文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古埃及文明与古印度文明的相似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亚非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
20.(2022九上·阜阳期末)下列关于四大文明古国早期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两类文明产生的基础不同,前者为大河文明,后者为海洋文明
②两类文明的实质相似,都是奴隶制文明
③两类文明都先后出现了中断
④两类文明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亚非四大文明古国早期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比较,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前者为大河文明,后者为海洋文明,①正确;
两类文明都属于奴隶制文明,②正确;
两类文明都曾经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正确;
两类文明并不是都出现了中断,如古代中国文明就并没有中断,而是持续数千年之久,③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序言: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正文:第15至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第 203条、第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人,割去耳朵。第247条:如果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就与弄瞎牛的眼睛同罪。
结束:(如果后人篡改法律)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改,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
材料三: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1)材料一的建筑是什么?它代表的是哪一流域的哪个文明古国的文明象征?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国家的哪一部法典?该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地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由高到低排列出上述制度的四个阶层。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答案】(1)金字塔。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
(2)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大河流域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1)图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成果,它发祥于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
(2)材料二描述的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成果;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材料三反映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印度的种姓制度阻碍了社会不同等级间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
(4)图一、三、四反映的是三个不同文明古国的文明代表,这三个文明古国的共同的文明特征是都属于大河流域文明。都属于奴隶制中央集权制度。
故答案为:(1)金字塔;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
(2)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大河流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及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22.(2022九上·海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了,此时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的国教。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国教的原因。
【答案】(1)根据职业、所居住地区、所居聚落不同划分。
(2)表现: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不得通婚。
(3)背景: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4)原因: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服从”,一方面让生活在底层的广大民众精神得到慰藉;另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借此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因此,佛教得到广泛传播。
【知识点】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种姓制度。根据材料一“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可得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根据材料一“各种姓依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可得出主要依据:所居地区;根据材料一“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可得出依据:所居聚落等。
(2)本题考查种姓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3)本题考查佛教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可得出佛教创立的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根据材料二二“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可得出背景: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本题考查佛教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所以佛教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印度国教。
故答案为:(1)根据职业、所居住地区、所居聚落不同划分。
(2)表现: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不得通婚。
(3)背景: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4)原因: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服从”,一方面让生活在底层的广大民众精神得到慰藉;另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借此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因此,佛教得到广泛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种姓制度、佛教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