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搭石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5.搭石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17: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搭石》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标 分析 课标 摘录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默读有一定速度;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课标 分解 学什么: 1.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学到什么程度: 1.“独立识字”是指自己通过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笔画顺序等方式识记生字; 2.“默读”是指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睛阅读文章,并且保持较快地阅读速度; 3.“了解”是指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简单描述”是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或写出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怎么学: 1.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笔画顺序、利用对比、形声字规律或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方式识记字词; 2.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睛看文章,并且保持较快地阅读速度; 3.通过找关键语句、认真朗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等方式概括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情感。 4.阅读时,快速阅读,不停顿,不回读。
教材 分析 地位: 《搭石》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以“速度”为主题,本单元主题要素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所选课文通过不同的事例,表现了人物的不同特点,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教学本单元主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学会结合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内容: 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 重点: 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并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学情 分析 已知: 1.识字:三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阅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并且在四年级时已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基础; 困难和障碍: 1.识字:五年级大部分同学在独立识字上仅掌握了利用字典来识记字词,对利用插图、形声字规律等方式掌握的不熟练; 2.阅读:学生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仅仅处于“了解”的浅层状态,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通过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一步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仍然有较大的难度;另外孩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关注到了一面,不能多角度品味。 措施: 1.独立识字:除查字典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形近字、利用形声规律、观看插画等方式进行独立识字; 2.阅读:可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通过读课文、找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式分别深入阅读课文内容,然后再进行推想。
教学 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查工具书的方法正确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通过勾画文中有关人物,环境等描写的句子,进行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作好批注,说出你的感受与人物的特点以及本篇课文表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预习、自读课文,自主识字;正确读写难读、易错的字词,填写学习单。(目标一) 2.默读课文,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试着说出什么是“搭石”,能说出课文讲了什么事。(目标二) 3.同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找出文中描写搭石过程的语句,简单批注,班内交流补充自己读后的感受,填写学习单上搭石脉络图。(目标三)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能将自己勾画出的语句作好批注,并在小组里谈自己的感受以及人物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出本篇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
第 一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查工具书的方法正确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的方法。
重难点 1.通过预习、自读课文,自主识字;正确读写难读、易错的字词。填写学习单。(目标一) 2.默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搭石”,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目标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能够正确完成字词认读任务,并正确破题。
环 节 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回读,遇到不懂的字不回读,,解决生字词: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等字的写法。 能够跟同学交流快速阅读的经验与体会,并总结快速默读、阅读的方法,知道快速阅读是“集中注意力,不回读,遇到不懂的字不回读”。
环 节 三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4.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搭石”,简要说出围绕“搭石”,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作业 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 2.摘录生词积累到读书笔记本上
板书 设计 话搭石——搭石是什么?
教学 反思
第 二 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通过勾画文中有关人物,环境等描写的句子,进行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作好批注,说出你的感受与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 1.画一画课文中描写搭石过程的语句,简单批注,小组交流补充,填写学习单上的课文脉络。(目标三) 2.小组合作讨论,能将自己勾画出的语句作好批注,并在小组和班里谈谈你的感受以及人物的特点,总结出本篇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什么是“搭石”。
环 节 二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回读,遇到不懂的字不回读,读完后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如果有感受完整读完后及时写下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 B.舒缓柔美 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 )白雪( )明月( )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能够边读边画有关搭石风景的句子,并在班里用相关语句谈谈体会到任务哪些特点。(民风淳朴、互帮互助等)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的风土人情的美。 小组合作交流,简要说出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情感”?尝试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这种情感。
环 节 三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同桌互相交流,品味作者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作业 设计 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
板书 设计 搭石 话搭石——溪里有间隔的一排石头 摆搭石——早早摆好,及时调整——点面结合 心想他人 走搭石——紧走协调有序,互相背负老人——由表及里 赞搭石——任人走,联结小路与情感——借物喻人 无私奉献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