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6.将相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标 分析 课标 摘录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默读有一定速度;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课标 分解 学什么: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学到什么程度: 1.“独立识字”是指自己通过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笔画顺序等方式识记生字; 2.“默读”是指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睛阅读文章,并且保持较快地阅读速度; 3.“了解”是指能够用自己的话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简单说出故事内容; “简单描述”是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或写出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怎么学: 1.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笔画顺序、利用对比、形声字规律或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方式识记字词; 2.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睛看文章,并且保持较快地阅读速度; 3.通过找关键语句、分角色朗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等方式概括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材 分析 地位: 《将相和》选自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本课主要学习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 内容: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小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联系紧密。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将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课文借助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重点: 本课主要学习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学习提示点明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尽量连词成句的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本课的另一项教学任务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学情 分析 已知: 1.识字:三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阅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并且在四年级时已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基础;第5课中学习了“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的默读方法。 困难和障碍: 1.识字:五年级大部分同学在独立识字上仅掌握了利用字典来识记字词,对利用插图、形声字规律等方式掌握的不熟练; 2.阅读:学生默读有指读和一字一字默读的现象。另外孩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关注到了一面,不能多角度品味。 措施: 1.独立识字:除查字典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形近字、利用形声规律、观看插画等方式进行独立识字; 2.阅读:(1)指导“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通过闪现词语,让学生题到“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2)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3)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通过读课文、找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分别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再进行串联。
教学 目标 通过读课文、查工具书、写字软件等方式,能正确认读“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正确读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能尽量连词成句地默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通过找关键语句的方式,理清每个故事里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重难点 1.快速默读课文,记录阅读时间和问题,通过检测题检测阅读效果。(对应目标二) 2.正确认读“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正确读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对应目标一) 3.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应目标三) 4.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回答:蔺相如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矛盾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解决办法?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应目标四) 5.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回答: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应目标四) 6.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晏子使楚》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应目标一)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读课文、查工具书、写字软件等方式,能正确认读“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正确读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默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通过找关键语句的方式,理清每个故事里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重难点 1.快速默读课文,记录阅读时间和问题,通过检测题检测阅读效果。 2.正确认读“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正确读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3.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导入,初识“连词成句”的方法 1.“一秒闪记”的游戏:多媒体闪现词语和句子,从易到难地呈现。体验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刚才“连词成句”的方法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环 节 二 二、初读,实践“连词成句”的方法 1.提示学生:记录的时间,是指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 2.出示计时阅读要求,借助多媒体计时器,读完后及时记下阅读时间。 阅读要求: ①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②尽量连词成句地读; ③缩短眼停时间,减少注视点; ④了解了哪些内容。 3.学生完成阅读后,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做题要求: 盖上课本,不能再回读课文,完成以下检测题 ①《将相和》的故事中“将”指的是( ) A廉颇B蔺相如C赵王 ②《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 A春秋B战国C秦朝 ③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 A击缶 B鼓瑟 C唱歌 ④“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手下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4.汇报,教师分别找不同阅读速度的学生交流分享所用方法。 交流“连词成句”的感受及方法 ①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如:不明白“渑池、缶、瑟”等词语的具体意思,但是能够猜出它们表示的是地名、乐器的名字,不影响课文内容理解,就不用管它们,继续读下去,这样就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 ②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如,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一句时,能一眼看到一整句话就比看到“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要快得多。 ③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如,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一句时,就知道蔺相如已经作好了应付秦王的两手准备。 5.扫除字词障碍 ①出示词语:学生试读,教师正音。 召集、大臣、议论、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侮辱、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②多音字:强、划、削 ③指导写字:臣、典、拒、罪 评价任务一:快速默读课文,记录阅读时间和问题,通过检测题检测阅读效果。 评价要点: ①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②尽量连词成句地读; ③缩短眼停时间,减少注视点; ④问题回答正确。 评价任务二:正确认读“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正确读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评价要点: 1.读音正确。 2.书写正确、结构美观。
环 节 三 三、再读课文,熟用策略,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1.“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的意思是什么?文章围绕“和”,讲了哪些小故事?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3.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教师小结:课文的三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讲故事时不能颠倒顺序。 5.看这三个小故事,你想提些问题? 完璧归赵:为什么归赵?谁?如何归赵?结果? 渑池之会:谁与谁?为什么会?做了什么?结果? 负荆请罪:谁请罪?什么罪?如何请罪?结果? 6.选择第一个故事,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内容。 7.试着小结概括故事大意的方法:抓关键词。梳理:每个故事中都有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抓住“谁干了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就能快速便捷地概括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时,不需要说人物的对话,形容词,修辞手法等。 老师相机板书:谁,起因,经过,结果。 8.用相同的方法对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进行概括。(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学生每人自选一个小故事,一边读,一边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9.学生将三个小故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组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 四、谈收获,引出下节课教学内容。 1.这节课在读书方法及策略方面,你有什么收获? 2.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 评价任务三: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故事主要内容。 评价要点: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完璧归赵”故事内容师生评。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故事内容小组评,师生评。
作业 设计 课后词语认真书写。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练习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批注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板书 设计 6.将 相 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谁 起因 经过 结果
教学 反思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2.学会用连词成句地方法默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重难点 1.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回答:蔺相如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矛盾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解决办法?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回答: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晏子使楚》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是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环 节 二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1.师: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分别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冲突?你是怎么看待这些矛盾的? 表面上看,三个故事写的是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个人矛盾,实际上写的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2.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师:蔺相如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矛盾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解决办法?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组织小组交流。 要求: ①快速默读课文,继续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迅速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②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说。 ③可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了解人物的性格。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①“完璧归赵”故事中:临行前与赵王交流时,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说明他行事谨慎,可见其沉着、冷静;面对秦王的贪婪,他先是不动声色。捧璧在手,之后“怒发冲冠”, 不惜以头撞柱,最后送璧回国后,他“大大方方”地应对秦王,可见其机智勇敢、足智多谋。 ②“渑池会面”故事中:看到秦王侮辱赵王,蔺相如生气极了,可见他是一个有血性、重义气的忠臣;欲与秦王“同归于尽”的行为,可见其勇敢、无畏。 ③“负荆请罪”故事中:为避免与廉颇发生直接冲突,他“请病假不上朝”, “把车往回赶”, 还与手下人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可见其有顾全大局的开阔胸襟。 全班交流对蔺相如的印象。 学生说完感受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相关段落,体会蔺相如的精神气概。 在反映对敌斗争的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或是不畏强暴、拼死斗争,或是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可见这是一位有勇有谋、替死保卫自己国家利益的勇士。而面对老将军廉颇,蔺相如却退避三舍,不与廉颇直接对抗,这一切,都源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3.学生说说对廉颇的印象。 预设1: 廉颇的语言与蔺相如的相比,体现的是一员武将的骄做和直率:“我廉颇……他蔺相如……” 预设2: 当听说蔺相如避而不见的理由时,他果断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知错就改的胸襟。 预设3: “渑池会面”时,在写蔺相如的同时,还写了廉颇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也是秦王不敢太放肆的原因吧。 4教师小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 评价任务四: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回答:蔺相如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矛盾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解决办法?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评价要点: 1.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 2.人物对话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能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足智多谋、顾全大局。 评价任务五: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借助朗读、表演等形式,回答: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评价要点: 1.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 2.人物对话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能体会廉颇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环 节 三 三、学法迁移,阅读《晏子使楚》。 1.读学习单中的《晏子使楚》,写下起因、经过、结果。记下所用时间。 2.划出晏子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晏子内心的想法,想想晏子是个怎么样的人。记下所用时间。 3.根据所填学习单进行汇报交流。 四、总结归纳,形成方法。 学习故事性的文章,要品味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在读的时候,连词成句地读,不要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如果不影响文章的理解就继续往下读。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 评价任务六: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一边读一边圈画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晏子使楚》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评价要点: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故事的主要内容。小组评,师生评。
作业 设计 同步练习册。 2.约上你的小伙伴,用课上所学方法默读《史记 管晏列传》中的《管鲍之交》,记录下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完后可以口头考考对方。
板书 设计 6.将 相 和 廉颇 蔺相如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发展 结果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