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5课 风的作用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5课 风的作用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25 09:18: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风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可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能推测解释风蚀拱门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2.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态度责任: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及阅读分析图文资料,探究“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
难点:运用探究结果推测并解释“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评价等级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模拟风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合理猜测风对岩石的影响,能科学条理的做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3星 能够猜测风对岩石的影响,能做模拟实验,2星 3.能做模拟实验,1星 ( )★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情景导入 播放台风来时和沙尘暴来时的场景视频。 师:观看了刚才的视频,同学们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风的力量很强大。 师:没错,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震和火山的威力很强大,可以瞬间让地球表面的形态发生变化,那么风是不是也是瞬间影响着地球表面呢。 生:有的是,比如台风。有的不是,比如微风。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也就是说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地球表面的改变也发挥着作用,小华这个暑假就经历了河北的洪水,听说是受台风影响造成的,到底风对地球表面发生着哪些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风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风的作用的探知欲望。 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风力改变地形地貌的猜想 课件出示魔鬼城地貌和美国风蚀拱门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思考风是如何缓慢地改变地球表面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观点。 教师记录学生观点,并询问依据,对合理的观点记录到班级记录表(P32页)上。 岩石所处的环境非常干燥,会有很多沙子,风可以吹起沙子,岩石上的层状结构,可能是沙子不断磨蚀岩石时留下的痕迹.....。 拱门的形成可能是风卷起沙子不断吹在岩石上进行打磨形成的。 活动二:风蚀岩石模拟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砂纸、岩石、放大镜 师:岩石那么硬,风力是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会改变岩石的样子呢?我们一起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①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前的岩石;②用砂纸打磨岩石;③再次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后的岩石。 注意事项: 岩石代表真实的岩石;砂纸代表被风卷起来的沙子;打磨的方向应该是水平方向的,模拟空气流动的方向;打磨的过程代表风卷起沙子不断磨蚀岩石的过程。 学生分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解释现象的形成原因。 投影展示小组记录单(P32页),小组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打磨前和打磨后岩石的细微变化,能够深刻体会到风力的缓慢作用,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活动三: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关于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的资料、图片的搜集。所以先让学生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思考风力是如何作用在这些地方,从而形成这些地貌的。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精讲风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四:绘制本课风对地球表面影响的思维导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将图在大屏幕上展示,并进行组间互评,取长补短,补充自己的思维导图。 活动一:学生能够对风力作用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并能做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对更多的地形地貌进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二: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活动三: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加深对风蚀作用的了解,丰富对分力作用的认识。 活动四: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活动一: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完成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 活动二: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思考活动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评价。 活动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引导并给予鼓励。 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完成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
(三)研讨 1.鼓励学生推测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自由回答后师生小结。 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植被稀少,以荒漠戈壁为主,有少量绿洲、自然资源矿产和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等作用的结果。 2.学生小组谈论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风力作用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起的变化的异同点。 小组汇报,并进行师生小结。 除了风力作用,还有植物、动物、流水等作用,地震和火山的影响是剧烈的,但其他作用是缓慢的。 3.讨论如何避免风力对地球地貌的影响程度。 让学生意识到要保护环境,多植树造林,防风固林等。 通过研讨敦煌地貌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研讨其他因素,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铺垫。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对于潜望镜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给予及时反馈。
(四)生活应用 1.播放台风对地貌的影响的视频,学习台风的形成,以及台风的预防等知识。 2.课件出示风除了改变地形地貌,风的作用在生活中也会被利用的例子。 风力发电,娱乐:放风筝。 将知识内化,让学生开拓知识面。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参与本环节,并鼓励参与学生。
(五)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成果集成
能够通过了解风的作用,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
1.风蚀拱门主要是由于 的作用而形成的。
2.与地震、火山喷发相比,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是 (填“迅速”或“缓慢”)的。二、判断题
1.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不大。( )
2.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
3.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
三、选择题
1.生活中,我们不能观察到的是( )。
A.风吹起沙子 B.风使岩层断裂 C.风把树连根拔起
2.下图( )不是主要由于风的作用而形成的。
3.风的作用不包括( )。
A.变质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及堆积作用
【综合实践类作业】
举例说一下生活中利用风的发明。
答案:
一、填空题
1.风 2.缓慢
二、判断题
1.× 2.√ 3.√
三、选择题
1.B 2.C 3.A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授课思路是:1.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学习、交流、研讨;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典型地貌特点,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提供的文字资料,作出学生自己的推理解释。3.补充一定的资料,作相应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风对地表作用的认知。4.做好回顾反思(与第一课的猜测进行比较)。本课分为四个探索活动1.讨论并记录我们的看法。2.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3.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4.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主题 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地壳主要由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千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学业要求: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 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教科书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假设、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本单元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起始课假设地形成因,后续课程中进行实践活动,逐步修正认知,最后通过回顾和反思,建构对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四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但对于地形变化的具体原因可能还不清楚。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推理。他们对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表地形地貌不断变化,有缓慢过程中的自然作用,如风、水等,也有突发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球上的水循环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间断进行。 地球表面有多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会产生影响,抗震防灾有方法可循。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变化,归纳和分类出地球的不同地表变化类型。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探究地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最终总结和归纳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3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会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 会进行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模拟实验。 能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运用科学思维,根据搜集到的证据进行科学解释和论证,形成科学结论。 会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身的进步与成长。 会使用科学记录单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和形成科学解释的依据。 4.态度责任: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关注学生小组模拟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起始课 研 讨 课地球的表面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整体认知,并猜测形成原因学生能够对地球上的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作出猜测。1过渡课 实践课地球的结构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内部结构及状态有初步认知,为学习铺垫会制作地球模型,并能利用模型解释地壳运动。1回应课 实验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1回应课 实验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风的作用能根据己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风对于地球表面的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水的作用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掌握降雨和河流对地表样貌的影响。1总结课 实验课总结我们的认识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单元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 学生能够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