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2 18:54:36

文档简介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老子》《论语》等春秋时期的文献蕴含着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时期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则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了(  )
A.诸子百家相互吸收融合 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
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 D.追求统一的时代需求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材料的变化是关于社会文化心理,未涉及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相互吸收融合,A错误;
此时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 B错误;
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变化,C 错误。
从雍容、华贵、高雅、宁静到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凸显了社会心理的变化,由春秋时期的弘扬传统和自然到战国时期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战国时期社会实际,追求统一的时代潮流,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春秋战国孕育统一的历史潮流,力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深刻剖析历史现象本质,注意历史表面现象说法的排除,区分出现象和本质。
2.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上计制度涉及的基本都和农业相关,这说明其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的特点,A项正确;
“杜绝了”的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结合上计制度的职能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3·蒙城三模)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年 2400000 16160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东汉至魏晋时期官府控制的户口数量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东汉以后,社会动荡,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受到冲击,C正确;
A错误,社会秩序变动是其中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
B错误,材料不涉及户籍制度的调整;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控制的人口减少,不涉及人口流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4.(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643年,唐太宗下诏:“汉、魏以来,或赐牛酒,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其男子年七十以上,量给酒米面。”714年,唐玄宗下诏:“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不得官当,荫赎。公私贱隶犯者,先决杖六十,然后科罪。”这些做法(  )
A.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均田制瓦解 D.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魏以来,或赐牛酒,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其男子年七十以上,量给酒米面。”、“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不得官当,荫赎。公私贱隶犯者,先决杖六十,然后科罪。”等信息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反对杀牛并严厉惩治杀牛者,这种保护耕牛的做法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B正确;
材料未提及抑商,A错误;
加速了均田制瓦解的是土地兼并,与牛耕无关,C错误;
牛耕扩大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数据影响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唐朝农业的发展和政策,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分析出保护耕牛的影响,同时排除与材料未涉及的和推理不合理的结论。
5.(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  )
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街新值无体者尊极,一日万机, 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可知,材料叙述唐代翰林学士的设置及其职权地位。“供奉敕旨”、“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等信息反映的是翰林学士替皇帝草拟各种敕令,使得原属于中书省的职权遭到大为削弱,A 正确;
翰林学士的史实不能说明整个文官地位日益提高,B错误;
陆贽被称为内相,带有内朝官性质,并非真正的宰相,C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三省制度的信息,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趋势,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翰林学士 职权变化的有效信息,分析出中书省的职权遭到大为削弱,也可以使用概念法解题,区分翰林学士、丞相、三省制度等历史概念。
6.(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宋代文人笔记中大量记载了当时“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表明宋代(  )
A.贫富差距缩小 B.崇富观念盛行
C.世俗文学兴起 D.社会流动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内容,而且宋朝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贫富差距扩大,A错误;
材料未体现宋代崇富观念盛行,B错误;
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学兴起的内容,C 错误;
根据材料中“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使得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社会流动增强,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宋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影响,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影响类题型的逻辑推理要合理,符合史实。
7.(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南宋时,鄂州曾是防守的重要地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建筑;后来陆游却记载道∶"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根据材料可知,鄂州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关系缓和 B.经济重心南移
C.科技水平提高 D.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而且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A错误;
材料没有南北不同地点的信息,无法反映经济重心南移,B错误;
材料中鄂州城发展不是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其主要原因不是科技发展水平,C错误。
从材料中"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可得出,当时 鄂州城商品经济繁荣,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原因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南宋的商品经济繁荣,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古代经济方面的材料选择题,学生应区别古代经济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部门分类。
8.(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如图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举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建立都司、卫、所 B.②地:设盟、旗两级单位
C.③地:封僧俗领袖为“王” D.④地:开始实行土司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结合地图所学可知,①地位置是外蒙古,都司、卫、所是是明代主要在内地设置的地方军事机构,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A错误;
②地位置是内蒙古,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的统治,设盟、旗两级单位,B正确;
③地位置是西藏,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时间不符,C错误;
④地位置是贵州,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在西南实行的地方治理模式,但元代就已经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地图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清朝疆域版图的奠定和地方管理制度,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素养;对于地图类材料的分析的关键是明确地图地点位置,然后依据史实正确判断和说明。
9.(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各项中哪些功能(  )。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围场是康熙帝北巡时,在 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设置,根据材料中“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信息可知, 围场纬度偏北,气候凉爽,可以避暑;根据材料“肄武”与“定边”的信息可知,围场具备练兵的功能;根据材料中“ 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 ”的信息可知,围场具备围猎的功能;根据材料中“ 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 ”可知,围场位于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的地区,可以处理民族事务;A、B、C均不全面,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目的类选择题,考查了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力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答题的关键是充分占据材料的信息,结合所学判断出康熙帝设置围场的目的。
10.(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革命军》是近代邹容撰政书,一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上海大同书局刊行,“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定名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所有宣战、议和、订盟、通商,及独立国一切应为之事,俱有十分权利与各大国平等”。该书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它(  )
①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主旋律
②以资产阶级进化论为主要武器
③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④旗帜鲜明地鼓动资产阶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中“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定名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所有宣战、议和、订盟、通商,及独立国一切应为之事,俱有十分权利与各大国平等”等信息和所学可知,邹容的《革命军》以资产阶级进化论论为主要武器,旗帜鲜明地鼓动资产阶级革命 ,宣传革命反清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05年才提出, ③ 说法时间不符,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考查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重点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从材料中提取准确有效的时空、人物、历史背景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探究。
11.(2020·新高考I)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图中所示即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高涨,B项正确;
辛亥革命并没有得到各地农民运动的广泛响应,A项错误;
大革命失败后,农民革命根据地主要建立在湘赣等省的省际交界地区,与图中所示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形势不符,C项错误;
1947年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时,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并没有如图所示得到迅猛发展,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国民大革命推动了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高涨,与材料中的区位相符合。
12.(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6年,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基本方针的863计划出台。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缓和 B.科教兴国的要求
C.市场经济的发展 D.国家战略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 国际形势的缓和不是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因,A错误;
科教兴国的提出是在1995年,B错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C错误;
从材料中“ 重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 ”到“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变化可知,国家战略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原因类选择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知识点,力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有正确的时空观念,注意分析出转变的主要原因的题意要求。
13.(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在中世纪城市史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从十二世纪起出现的“异端邪说”,无一不是在城市中有人皈依;也有学者说:城市人口集中,汇集了各种革命性的思想,经演说家一煽动,人们的革命欲望之火就很容易被点燃。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产生 B.宗教神学受到挑战
C.城市发展推动新思想的萌芽 D.自治城市大量兴起
【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 材料无法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产生 ,而且也未提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A错误;
宗教神学受到挑战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了“异端邪说”和各种革命性的思想的产生,B错误;
材料中“ 城市人口集中,汇集了各种革命性的思想 ”可知,城市发展推动了新思想的萌芽,C正确;
材料未提及自治城市的大量兴起,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考查了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自治的知识点;学生要理解材料的主旨,注意未涉及项的排除。
14.(2023·山东)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答案】A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欧洲逐渐完善国际关系体系,确立国际法原则,这有利于欧洲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与合理,A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而且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推动国际法的建立,B项错误;
“完成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C项错误;
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是20世纪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特征,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内容和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这些风暴”(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C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世界殖民体系解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A错误;
在20世纪初这些亚洲的风暴指的是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是资产阶级领导的,B错误;
亚洲觉醒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正确;
亚洲觉醒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影响类选择题。考查了亚洲民族民族运动的新高涨,力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判断“这些风暴”是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中华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交融互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要求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元在西北边疆管理上的制度性举措,用一句话概括元朝在边疆管理上呈现出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
【答案】(1)变化:由冲突到逐渐融合。影响:戎狄蛮夷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化,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为汉民族形成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制度性举措:汉:设立都护府 唐:羁縻府州制度 元:行省制 特点:边疆管理逐渐与内地管理趋同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第一问结合材料一“ 有冲突 ”、“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 ”等信息得出,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 由冲突到逐渐融合。 影响从对戎狄蛮夷和对汉族两个方面来分析,由“ 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 ”、“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 戎狄蛮夷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化,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为汉民族形成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唐、元。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问,结合材料“唐之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得出, 边疆管理逐渐与内地管理趋同 。
(3)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得出准确时空是十八大以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团结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几个角度来概括。从材料三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 解决民族问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点评】本题是中国古今历史综合类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民族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
17.(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茅。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饮茶在国内日益发展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越出国界,17世纪中国茶叶被引进英国。随着时间推移,英国人开始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蔗糖,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在剑桥大学,饮用下午茶已然成为学校的重要传统,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英式饮茶需要大量添加蔗糖,带动了蔗糖消费的增长,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其他作物抑或植物被砍伐或者抛弃。为了不依赖中国,英国开始努力探索茶树种植,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
——摘编自刘童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茶文化在唐朝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1)原因:茶的食用历史悠久;唐朝时饮茶逐渐大众化;唐朝时茶叶产业发展,茶叶贸易扩大;唐朝知识分子推动茶文化形成;继承发展了前代的茶文化成就。
(2)特点:茶中添加辅助食品;饮茶时间相对固定;饮茶氛围比较自由。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影响了世界物种和人口的分布(或对世界生态环境和贸易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可知,茶的食用历史悠久;根据“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可知,唐朝时饮茶逐渐大众化;根据“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可知,唐朝时茶叶产业发展,茶叶贸易扩大;根据“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等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知识分子推动茶文化形成,继承发展了前代的茶文化成就。
(2)根据材料二中“英国人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蔗糖”可知,茶中添加辅助食品;根据“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可知,饮茶时间相对固定;根据“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可知,饮茶氛围比较自由。根据材料二中“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可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根据“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英国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影响了世界物种和人口的分布(或对世界生态环境和贸易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的茶文化、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着力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第一问,根据材料提取出不同角度的信息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茶配方、饮茶时间、饮茶氛围等角度去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18.(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城市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当今中国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
观察上图中的城市,选取一组城市(至少包括三个城市),自拟论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某一时期国家政策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城市:深圳、珠海、厦门
主题:改革开放促进沿海城市发展。
说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决定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0年,国家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了福州、温州、上海、连云港、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来逐渐发展到内地。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带动了相关城市和地区的发展。
结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确的决策会大力助推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选取一组(至少包括三个城市)城市,结合新中国某一时期国家政策予以阐释。可选取“ 深圳、珠海、厦门 ”,以“ 改革开放促进沿海城市发展 ”为主题加以论述。注意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予以多层次的说明。具体论证如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决定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0年,国家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了福州、温州、上海、连云港、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来逐渐发展到内地。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带动了相关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选取其他城市和主题,言之有理也可。
【点评】本题为论述题,要求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综合考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1 / 1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老子》《论语》等春秋时期的文献蕴含着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时期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则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了(  )
A.诸子百家相互吸收融合 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
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 D.追求统一的时代需求
2.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3.(2023·蒙城三模)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年 2400000 16160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4.(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643年,唐太宗下诏:“汉、魏以来,或赐牛酒,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其男子年七十以上,量给酒米面。”714年,唐玄宗下诏:“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不得官当,荫赎。公私贱隶犯者,先决杖六十,然后科罪。”这些做法(  )
A.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均田制瓦解 D.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  )
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6.(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宋代文人笔记中大量记载了当时“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表明宋代(  )
A.贫富差距缩小 B.崇富观念盛行
C.世俗文学兴起 D.社会流动加强
7.(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南宋时,鄂州曾是防守的重要地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建筑;后来陆游却记载道∶"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根据材料可知,鄂州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关系缓和 B.经济重心南移
C.科技水平提高 D.商品经济发展
8.(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如图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举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建立都司、卫、所 B.②地:设盟、旗两级单位
C.③地:封僧俗领袖为“王” D.④地:开始实行土司制度
9.(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各项中哪些功能(  )。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革命军》是近代邹容撰政书,一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上海大同书局刊行,“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定名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所有宣战、议和、订盟、通商,及独立国一切应为之事,俱有十分权利与各大国平等”。该书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它(  )
①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主旋律
②以资产阶级进化论为主要武器
③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④旗帜鲜明地鼓动资产阶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0·新高考I)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12.(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6年,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基本方针的863计划出台。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缓和 B.科教兴国的要求
C.市场经济的发展 D.国家战略的变化
13.(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在中世纪城市史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从十二世纪起出现的“异端邪说”,无一不是在城市中有人皈依;也有学者说:城市人口集中,汇集了各种革命性的思想,经演说家一煽动,人们的革命欲望之火就很容易被点燃。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产生 B.宗教神学受到挑战
C.城市发展推动新思想的萌芽 D.自治城市大量兴起
14.(2023·山东)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15.(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这些风暴”(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中华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交融互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要求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元在西北边疆管理上的制度性举措,用一句话概括元朝在边疆管理上呈现出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
17.(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茅。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饮茶在国内日益发展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越出国界,17世纪中国茶叶被引进英国。随着时间推移,英国人开始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蔗糖,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在剑桥大学,饮用下午茶已然成为学校的重要传统,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英式饮茶需要大量添加蔗糖,带动了蔗糖消费的增长,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其他作物抑或植物被砍伐或者抛弃。为了不依赖中国,英国开始努力探索茶树种植,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
——摘编自刘童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茶文化在唐朝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18.(2024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城市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当今中国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
观察上图中的城市,选取一组城市(至少包括三个城市),自拟论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某一时期国家政策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材料的变化是关于社会文化心理,未涉及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相互吸收融合,A错误;
此时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 B错误;
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变化,C 错误。
从雍容、华贵、高雅、宁静到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凸显了社会心理的变化,由春秋时期的弘扬传统和自然到战国时期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战国时期社会实际,追求统一的时代潮流,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春秋战国孕育统一的历史潮流,力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深刻剖析历史现象本质,注意历史表面现象说法的排除,区分出现象和本质。
2.【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上计制度涉及的基本都和农业相关,这说明其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的特点,A项正确;
“杜绝了”的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结合上计制度的职能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东汉至魏晋时期官府控制的户口数量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东汉以后,社会动荡,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受到冲击,C正确;
A错误,社会秩序变动是其中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
B错误,材料不涉及户籍制度的调整;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控制的人口减少,不涉及人口流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4.【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魏以来,或赐牛酒,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其男子年七十以上,量给酒米面。”、“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不得官当,荫赎。公私贱隶犯者,先决杖六十,然后科罪。”等信息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反对杀牛并严厉惩治杀牛者,这种保护耕牛的做法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B正确;
材料未提及抑商,A错误;
加速了均田制瓦解的是土地兼并,与牛耕无关,C错误;
牛耕扩大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数据影响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唐朝农业的发展和政策,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分析出保护耕牛的影响,同时排除与材料未涉及的和推理不合理的结论。
5.【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街新值无体者尊极,一日万机, 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可知,材料叙述唐代翰林学士的设置及其职权地位。“供奉敕旨”、“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等信息反映的是翰林学士替皇帝草拟各种敕令,使得原属于中书省的职权遭到大为削弱,A 正确;
翰林学士的史实不能说明整个文官地位日益提高,B错误;
陆贽被称为内相,带有内朝官性质,并非真正的宰相,C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三省制度的信息,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趋势,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翰林学士 职权变化的有效信息,分析出中书省的职权遭到大为削弱,也可以使用概念法解题,区分翰林学士、丞相、三省制度等历史概念。
6.【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内容,而且宋朝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贫富差距扩大,A错误;
材料未体现宋代崇富观念盛行,B错误;
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学兴起的内容,C 错误;
根据材料中“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使得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社会流动增强,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宋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影响,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影响类题型的逻辑推理要合理,符合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而且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A错误;
材料没有南北不同地点的信息,无法反映经济重心南移,B错误;
材料中鄂州城发展不是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其主要原因不是科技发展水平,C错误。
从材料中"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可得出,当时 鄂州城商品经济繁荣,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原因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南宋的商品经济繁荣,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古代经济方面的材料选择题,学生应区别古代经济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部门分类。
8.【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结合地图所学可知,①地位置是外蒙古,都司、卫、所是是明代主要在内地设置的地方军事机构,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A错误;
②地位置是内蒙古,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的统治,设盟、旗两级单位,B正确;
③地位置是西藏,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时间不符,C错误;
④地位置是贵州,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在西南实行的地方治理模式,但元代就已经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地图类材料选择题,考查了清朝疆域版图的奠定和地方管理制度,要求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素养;对于地图类材料的分析的关键是明确地图地点位置,然后依据史实正确判断和说明。
9.【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围场是康熙帝北巡时,在 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设置,根据材料中“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信息可知, 围场纬度偏北,气候凉爽,可以避暑;根据材料“肄武”与“定边”的信息可知,围场具备练兵的功能;根据材料中“ 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 ”的信息可知,围场具备围猎的功能;根据材料中“ 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 ”可知,围场位于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的地区,可以处理民族事务;A、B、C均不全面,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目的类选择题,考查了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力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答题的关键是充分占据材料的信息,结合所学判断出康熙帝设置围场的目的。
10.【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中“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定名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所有宣战、议和、订盟、通商,及独立国一切应为之事,俱有十分权利与各大国平等”等信息和所学可知,邹容的《革命军》以资产阶级进化论论为主要武器,旗帜鲜明地鼓动资产阶级革命 ,宣传革命反清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05年才提出, ③ 说法时间不符,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考查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重点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从材料中提取准确有效的时空、人物、历史背景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探究。
11.【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图中所示即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高涨,B项正确;
辛亥革命并没有得到各地农民运动的广泛响应,A项错误;
大革命失败后,农民革命根据地主要建立在湘赣等省的省际交界地区,与图中所示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形势不符,C项错误;
1947年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时,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并没有如图所示得到迅猛发展,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国民大革命推动了两湖地区农民运动的高涨,与材料中的区位相符合。
12.【答案】D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 国际形势的缓和不是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因,A错误;
科教兴国的提出是在1995年,B错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C错误;
从材料中“ 重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 ”到“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变化可知,国家战略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原因类选择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知识点,力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有正确的时空观念,注意分析出转变的主要原因的题意要求。
13.【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 材料无法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产生 ,而且也未提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A错误;
宗教神学受到挑战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了“异端邪说”和各种革命性的思想的产生,B错误;
材料中“ 城市人口集中,汇集了各种革命性的思想 ”可知,城市发展推动了新思想的萌芽,C正确;
材料未提及自治城市的大量兴起,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本质类选择题,考查了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自治的知识点;学生要理解材料的主旨,注意未涉及项的排除。
14.【答案】A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欧洲逐渐完善国际关系体系,确立国际法原则,这有利于欧洲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与合理,A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而且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推动国际法的建立,B项错误;
“完成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C项错误;
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是20世纪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特征,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内容和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世界殖民体系解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A错误;
在20世纪初这些亚洲的风暴指的是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是资产阶级领导的,B错误;
亚洲觉醒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正确;
亚洲觉醒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影响类选择题。考查了亚洲民族民族运动的新高涨,力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判断“这些风暴”是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
16.【答案】(1)变化:由冲突到逐渐融合。影响:戎狄蛮夷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化,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为汉民族形成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制度性举措:汉:设立都护府 唐:羁縻府州制度 元:行省制 特点:边疆管理逐渐与内地管理趋同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第一问结合材料一“ 有冲突 ”、“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 ”等信息得出,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 由冲突到逐渐融合。 影响从对戎狄蛮夷和对汉族两个方面来分析,由“ 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 ”、“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 戎狄蛮夷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化,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为汉民族形成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唐、元。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问,结合材料“唐之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得出, 边疆管理逐渐与内地管理趋同 。
(3)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得出准确时空是十八大以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团结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几个角度来概括。从材料三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 解决民族问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点评】本题是中国古今历史综合类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元朝的民族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
17.【答案】(1)原因:茶的食用历史悠久;唐朝时饮茶逐渐大众化;唐朝时茶叶产业发展,茶叶贸易扩大;唐朝知识分子推动茶文化形成;继承发展了前代的茶文化成就。
(2)特点:茶中添加辅助食品;饮茶时间相对固定;饮茶氛围比较自由。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影响了世界物种和人口的分布(或对世界生态环境和贸易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可知,茶的食用历史悠久;根据“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可知,唐朝时饮茶逐渐大众化;根据“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可知,唐朝时茶叶产业发展,茶叶贸易扩大;根据“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等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知识分子推动茶文化形成,继承发展了前代的茶文化成就。
(2)根据材料二中“英国人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蔗糖”可知,茶中添加辅助食品;根据“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可知,饮茶时间相对固定;根据“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可知,饮茶氛围比较自由。根据材料二中“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可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根据“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英国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影响了世界物种和人口的分布(或对世界生态环境和贸易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的茶文化、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着力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第一问,根据材料提取出不同角度的信息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茶配方、饮茶时间、饮茶氛围等角度去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18.【答案】示例:城市:深圳、珠海、厦门
主题:改革开放促进沿海城市发展。
说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决定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0年,国家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了福州、温州、上海、连云港、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来逐渐发展到内地。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带动了相关城市和地区的发展。
结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确的决策会大力助推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选取一组(至少包括三个城市)城市,结合新中国某一时期国家政策予以阐释。可选取“ 深圳、珠海、厦门 ”,以“ 改革开放促进沿海城市发展 ”为主题加以论述。注意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予以多层次的说明。具体论证如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决定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0年,国家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了福州、温州、上海、连云港、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后来逐渐发展到内地。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带动了相关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选取其他城市和主题,言之有理也可。
【点评】本题为论述题,要求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综合考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