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和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本节内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难点之一,高考必考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伞,对地球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有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几方面的知识,学习完成后要求对大气圈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区域认知: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特征,认识不同区域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综合思维: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过程的分析,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受力情况。
地理实践力: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尝试设计小实验验证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人地协调观:联系大气的组成及热力环流、风等不同层次的大气运动,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通过温室效应、城市热岛等地理现象认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 大气圈各组成部分及其地理意义;
2.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及每一层的特点;
3.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及其应用;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内容,熟悉课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
一、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二、自主学习·问题释疑
三、情境创设·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大气圈的组成
材料一 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大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已建成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兴隆、云南呈贡等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材料二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8年12月6日消息,最新研究显示,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冰川正在以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在过去的150年里,海平面的上升速度翻了一倍。全球气候变暖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地沙化现象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危机。
1.在国际体育赛事中,非洲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异。你能据材料推测运动员成绩优异的原因吗?
答案:按照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含氧量较少,运动员在高原上训练可增加血液携氧能力,因此适当的缺氧环境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潜力。
2.大气中的成分是一成不变的吗?受人类活动影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不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的成分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增多,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破坏臭氧层,使得臭氧含量减少等。
合作探究2:大气圈的分层
材料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过音速的人。他配置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
1.“坠落人”从大气的哪一层坠下?他配置特制宇航服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请画出大气圈气温变化曲线图,并标注大气层名称和臭氧层的位置。
答案:存在同一时代的地层,比如化石2和化石3所在的地层就是统一时代的地层。
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的可能原因:
①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
②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蚀掉。
合作探究3:大气的受热过程
材料一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其计划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样返回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材料二 玻璃温室的效果与大气保温效果相似。寒冬季节的晴天,当你走进门窗关闭的封闭阳台时,会感到异常温暖。
材料三 在我国北方冬季外界气温较低的地区,采用温室大棚的种植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月球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玻璃温室和温室大棚的大气保温原理。列举生产生活中人们应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实例。
答案:
1.三叶月球表面近乎真空,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使温度高;夜间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面降温快,温度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2.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过进入温室,但能阻止地面长波辐射的散失,因而起到保温效果。
温室大棚一方面能够“通短波、阻长波”,另一方面夜间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增强大气的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实例:晚秋农民在田间燃烧秸秆防霜冻;
冬季傍晚在温室大棚内洒水保温等。
四、学习成果·当堂检测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据此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
A.对流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
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1.A 2.B
【解析】1.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由此判断龙卷风多发生在对流运动旺盛的对流层,飞机与龙卷风相逢,说明相逢于对流层,故答案选A。
2.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应该逐渐上升,B正确。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我国发射的“神舟”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20℃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
【答案】3.B 4.C
【解析】3.①曲线所示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最低温过低,排除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②曲线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4.“神舟”号飞船的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其底部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最低处约-80℃,之后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故 C 项正确。
六、总结归纳·课堂小结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七、提升训练·课后作业
“阳伞效应”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据此回答1-2题。
1.“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的散射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吸收作用增强
2.“阳伞效应”可能会( )。
①减少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②降低地面温度 ③降低夜间气温 ④减小昼夜温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C 2.D
【解析】 1.根据“阳伞效应”的概念可知,受大气中大量烟尘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这主要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有关。
2.“阳伞效应”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太阳紫外线的伤害,降低地面温度,①②正确;空气中存在大量灰尘,会加强大气逆辐射,从而提高夜间气温,③错误;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从而减小昼夜温差,④正确。
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费迪逊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读《飞屋环游记》剧照,回答3-4题。
3.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的变化趋势为( )。
A.越来越冷 B.越来越热 C.先热后冷 D.先冷后热
4.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则二人在途中的感受是( )。
A.一直平稳 B.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 D.一直颠簸
【答案】 B D
【解析】
3.由材料可知,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越云层,说明二人从对流层进入了平流层。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冷后热。
4.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厚度在不同纬度有所差异,高纬度对流层厚度为8~9 km,低纬度为17~18 km。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会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二人在途中的感受是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下图表示某个地理实验,两个容器装的都是干沙,将两根温度计插入沙子中,插入深度相同,且不宜过深,使两根温度计竖直固定而不碰到容器边缘即可,再将右边的温度计用玻璃杯罩住。读图,回答5-6题。
5.该实验模拟的现象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6.该实验在晴天产生的效果比雨天要好,其根本原因是( )。
A.晴天有利于观察 B.雨天沙子温度低 C.晴天太阳辐射强 D.雨天玻璃导热快
【答案】B C
【解析】 5.玻璃杯的存在能够使太阳短波辐射进入,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出来,从而使得玻璃杯内温度较高,体现的现象是温室效应。
6.晴天时,太阳辐射强,能够更好地反映大气的温室效应。
家住上海的小明同学寒假期间去北京旅游,出发前查看了北京地区一周的气温状况,并将其绘制成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15~21日中,白天气温最高的一天是( )。
A.15日 B.17日 C.19日 D.21日
8.根据图中信息推测最有可能为阴天的是( )。
A.16日 B.17日 C.18日 D.20日
【答案】 C A
【解析】7.由于白天有太阳辐射,因此最高气温出现在白天。读图可知,15~21日中,15日的最高气温最高,因此白天气温最高的是15日。
8.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因此昼夜温差小,15~21日中,18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最小,即昼夜温差最小,因此最有可能为阴天的是18日。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和大气运动
第3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本节内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难点之一,高考必考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伞,对地球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有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几方面的知识,学习完成后要求对大气圈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区域认知: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特征,认识不同区域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综合思维: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过程的分析,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受力情况。
地理实践力: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尝试设计小实验验证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人地协调观:联系大气的组成及热力环流、风等不同层次的大气运动,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通过温室效应、城市热岛等地理现象认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 风形成的原因分析
2. 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比较
3.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内容,熟悉课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
一、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二、自主学习·问题释疑
三、情境创设·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材料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的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
1、 风的形成受哪些力的影响
答案 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
2、 “过江千尺浪”说明风力较大,影响风力大小因素有哪些?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答案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狭管效应、地势;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就越小。
3、 为什么海洋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答案 摩擦力小。
合作探究2:影响风的作用力
材料
下面为某地近地面大气的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无④,则与等压线平行的是箭头________(填序号)。
(2)近地面的大气中,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半球。
(3)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② (2) 斜交 北 (3)N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合作探究3:风向的判断
材料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请在图中画出乙、丙、丁三地的风向,并总结在等压线图中判断方向的方法。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1.画图略;
判断方法:第一步:确定需要风向绘制的点,找到离该点最近的等压线,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
第二步:过该点所在切线做其垂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
第三步:依据半球方向确定风向偏转方向(南左北右)并画出风向。(风向的判读一定要依据大地图表明方向来确定)
向。如图所示: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四、学习成果·当堂检测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水平气压梯度力 B.F2——摩擦力
C.F3——风向 D.F4——地转偏向力
2.图中( )
A.风向受四个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B.F2只能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
C.F3与F4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F4为南半球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各地,水平气压梯度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图中②处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1.A 2.B 3.B 4.D
【解析】1.读图,结合所学可知,F1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正确。根据材料“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可知,图为近地面风,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F4为风向,D错误。F2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B错误。F3与风向的方向相反,为摩擦力,C错误。故选A。
2.结合上题分析,读图可知,风向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F2为地转偏向力,只能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B正确。读图可知,F3为摩擦力,与F4风向大小不等,方向相反,C错误。F4为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相较于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为北半球风向,D错误。故选B。
3.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的气压差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在等压线分布图中,单位距离气压差(气压梯度)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处等压线最密,则水平气压梯度最大,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读图可知,②处等压线大致呈南北走向,气压值西边高、东边低,因此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方向大致为由西指向东,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当地风向向右偏转一个锐角,形成西北风,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六、总结归纳·课堂小结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
1、风的相关概念:风、风向、风力
2、影响风的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砖偏向力
3、风力大小与方向的判断
4、高空风与近地面风
七、提升训练·课后作业
读图示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南风 D.西南风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北半球,再结合甲地的气压分布状况可知,甲地的风向为西北风。
2.若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乙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速最大。
等压线(单位:hPa)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读图,回答3-4题。
3.①②③④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①②两图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要比③④两图小,因此风力较小;③④两图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一样,但图③P点所在位置比图④等压线更密集,故风力最大。
4..图②(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A
解析 由P点作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垂线,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图②中P地的风向为东北风。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
1、风的相关概念:风、风向、风力
2、影响风的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砖偏向力
3、风力大小的判断
4、风向的判断
教材分析
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和大气运动
第2课时 热力环流
(
教材分析
)
(
核心素养
)本节内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难点之一,高考必考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伞,对地球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有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几方面的知识,学习完成后要求对大气圈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区域认知: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特征,认识不同区域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综合思维: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过程的分析,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受力情况。
地理实践力: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尝试设计小实验验证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人地协调观:联系大气的组成及热力环流、风等不同层次的大气运动,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通过温室效应、城市热岛等地理现象认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
重点难点
)
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2. 热力环流图中等压面的判读;
(
教学方法
)3.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季风的形成原因分析;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内容,熟悉课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
(
教学过程
)
一、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二、自主学习·问题释疑
三、情境创设·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热力环流——城市风
材料 城市地区由于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量大,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热传导率很高的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2 ℃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1、 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答案:特点:市中心温度最高;居民区温度比周围高。
原因:市中心及居民区路面硬化面积大,比热容较小升温快;排放的废热较多,因而温度高。
2、请总结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案:市区与郊区的地表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市区反射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好相反;市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市区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大气逆辐射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温作用。
3、请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的方向,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答案:绘图略(左部逆时针,右部顺时针)。
形成过程:市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高空形成高压中心,郊区情况则相反;近地面水平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水平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
合作探究2:热力环流——山谷风
材料一 下图为两老翁的居住地示意图,有一天卖臭豆腐的老汉到县衙控告烧炭老翁烧炭的烟气熏得他晚上睡不着觉;烧炭老翁到县衙后同样控告老汉臭豆腐的气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饭。县太爷不思其解感到很茫然……
材料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阅读材料一,分别画出白天和夜间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热力环流,并对文中说法给出合理解释。
答案:如图所示:
白天 晚上
白天,山坡升温快,谷地气流沿山坡上升,带去了臭豆腐的味道;夜晚,山坡降温快,使得空气沿山坡向下流,烧炭的烟气随之到了谷地。
2、结合材料二,思考巴蜀地区为何多夜雨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山谷内能否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
答案:
夜雨:巴蜀地区多山地,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地面温暖空气被迫抬升,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
不可以。夜间谷地空气上部温暖,下部冷,形成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
合作探究3:热力环流——海陆风
材料 海陆风是一种出现在海岸附近的中尺度局地环流。这一现象从赤道到极地都存在,往往出现于背景风较弱的晴天。受海陆风影响的海岸线地带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区域。模拟研究的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出现期间,沿岸近地面常会出现大气污染物浓度高值区。辽东湾西海岸是海陆风的频发区。下图为葫芦岛站位置示意图。
1.在图中用“→”画出葫芦岛站的海风风向。
2.分析海陆风出现期间,葫芦岛站海岸地带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原因。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海陆风出现时,背景风较弱,大气污染物扩散慢;海陆风影响范围较小;风向的变化使大气污染物反复堆积,增大了大气污染物浓度。
四、学习成果·当堂检测
2017年9月8日,在俄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如下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如下右图)。据此完成1-2题。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
A.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B.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C.便于采光 D.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2.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 ( )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中央为上升气流
C.从水池流向四周 D.四周为上升气流
【答案】1.A 2.C
【解析】1.该建筑塔下中央有一水池,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塔下水池温度较周边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外部空气从顶部风塔进入辐合下沉到水池,“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便于室外空气流入然后下沉到水池。故选A。
2.由上题分析可知,外部空气从顶部风塔进入辐合下沉到水池,经水池降温后向四周飘散到各个房间,故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是从水池流向四周,故选C。
孔明灯俗称许愿灯。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孔明灯的叙述,不正确是( )。
A.最好在晴朗的夜晚放飞
B.靠风飞上天空
C.最好在空旷开阔的地方放飞
D.在古代多用于军事方面
4.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为了( )。
①集聚热气利于上升 ②防止大风吹灭烛火 ③集聚氧气帮助燃烧 ④上大下小形态可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孔明灯最好在晴朗的夜晚放飞,观赏效果好;孔明灯靠热力环流飞上天空,而不是风;在空旷开阔的地方放飞更加安全;孔明灯在古代多用于军事方面。第4题,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为了集聚热气使其上升,①正确;灯口小有利于防止大风吹灭烛火,②正确;空气进出都在底部灯口,不能集聚氧气,③错误;上大下小形态可爱不是主要原因,④错误。
六、总结归纳·课堂小结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七、提升训练·课后作业
“阳伞效应”指下图为某地一鱼塘,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该鱼塘边仍然清风阵阵。读图,回答 1~2题。
1.晴天的中午有徐徐东风吹来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时,①处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下列四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 1.C 2. B
解析 1.由于湖泊陆地热力性质差异,中午时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在③处为东风,①处为西风,②处为南风,④处为北风。
2.中午时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在陆地处等压线向低处凸起,在湖泊处等压线向高处凸起。由此可判断B图符合题意。
区域小气候的形成与下垫面状况密切相关,下图为某一山区河谷某一时段等压面分布示意图,甲处夏季多夜雨。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反映出( )。
①时间是夜晚 ②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甲地附近夜雨较多,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比白天的气温高,气流呈快速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白天的气温低,近地面水汽快速冷凝
C.夜晚的气温比周边山地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边山地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
答案 3.D 4.C
解析 3.根据等压面形态可知,山谷气压比两侧山坡气压高,应是山坡地面受热升温快,气温高,气流沿山坡上升。时间是白天,②正确;此时吹谷风,④正确。
4.甲地附近夜雨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夜晚的气温比周边山地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雨;夜晚的气温比白天的气温低,降水是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形成的,不是近地面水汽快速凝结形成的。
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6.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5.B 6.B
解析 5.根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当时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升温慢,近海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
板书设计
)6.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春、秋季节时海陆气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