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过关卷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3九上·从江月考)“它以中国唐朝为师,将本国改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材料描述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封建庄园建立 D.法兰克土地改革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推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
伯里克利的改革使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排除A项;
封建庄园建立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
法兰克土地改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
2.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玫章,史称“大化改新”。这场改革的意义在于( )
A.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担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D.民主政治制度达到高峰
【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通过政变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
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担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民主政治制度达到高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
3.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法令,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加强中日交往 B.减轻农民负担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宗教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官治理,C项正确;
加强中日交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减轻农民负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促进宗教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4.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照搬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C.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D.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题干材料中的“模仿盛唐制度”“抄袭我国典章”表明日本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不取道教”“不用宦官”表明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所取舍,A符合题意;
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与题干“不取道教”不符,排除B;
幕府统治在大化改新后逐渐形成,排除C;
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明显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化改新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5.孝德太子的改革,随着他的逝世而销声匿迹,它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依然日渐激化。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贵族们“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材料论述了( )
A.大化改新的影响 B.明治维新的局限
C.幕府统治的背景 D.日本社会的性质
【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孝德太子的改革,随着他的逝世而销声匿迹,它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依然日渐激化”“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幕府统治的背景,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大化改新的影响,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明治维新,排除B;
日本社会的性质在材料中没有强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的幕府统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幕府统治时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22九上·平桂期末)“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有所有……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提高。”这说明( )
A.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农民是这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C.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D.这次改革限制了天皇的权力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叙述的是大化改新的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日本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这说明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C符合题意;
料中未涉及大化革新过程艰难,排除A;
农民是这次改革最大受益者,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
这次改革限制了天皇的权力,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影响即可作答。
7.(2022九上·铁西期末)大化改新对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标志着日本社会( )
A.内部斗争越来越激烈 B.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C.武士阶层形成 D.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废除了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B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国家趋于稳定,而不是内部斗争愈演愈烈,A不符合题意;
日本武士阶层形成于10世纪中叶以后,而不是形成于大化改新时期,C不符合题意;
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化改新,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8.(2022九上·淮北月考)8世纪中后期开始,日本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为了改变土地私有的现象,日本开始把土地收归国有
B.日本出现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C.中央仍然拥有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D.出现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骑士”
【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故日本古代大庄园的特权是不输不入,B符合题意;
日本开始把土地收归国有与事实不符,A不符合题意;
中央仍然拥有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与日本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描述不符,C不符合题意;
出现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日本庄园,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9.(2022九上·镇江期末)王毅在《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中说:“为数不多的铁制农具仅仅被当时的氏姓贵族所垄断。他们凭借这一优越的生产条件,大肆开垦、兼并土地,大大加速了自身的成长……并且很快在政治上崛起,造成了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材料主要论述大化改新的( )
A.历史背景 B.改革措施 C.成败得失 D.历史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铁制农具被氏姓贵族所垄断”,“大肆开垦、兼并土地”,“在政治上崛起,造成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结合所学知识,铁制农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贵族开垦土地、兼并土地盛行,部民制走向衰落,导致日本争战不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乱,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可见,材料所述为大化改新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的措施主要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仿照唐朝制度进行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并未提及大化改新的成与败,C项不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材料并未提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日本大化改新背景的了解。难度适中,解题关键在于学生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如时间示意词:七世纪等,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大化改新的知识点即可作答。
10.(2022九上·青岛期末)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新”主要体现在( )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幕府开始长期统治日本
C.提高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新”主要体现在加速日本封建化进程。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会改新。政治上经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D项正确;
大化改新加强了天皇的权力,排除A项;
幕府开始长期统治日本是在大化改新以后,12世纪后期,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
提高了世袭贵族的地位不属于大化改新中“新”的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1.(2023九上·从江月考)“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阿拉伯 D.古代罗马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某种数字冠上它的大名”可知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C项正确;
古代埃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古代巴比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古代罗马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
12.被称为阿拉伯文学的瑰宝的是( )
A.《医学集成》 B.《法理概要》
C.《医典》 D.《天方夜谭》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故事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被称为阿拉伯文学的瑰宝的是《天方夜谭》,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文化成就。
13.以下文化成就,不属于阿拉伯人独创的是( )
A.阿拉伯数字 B.完整的代数学
C.《医学集成》 D.《一千零一夜》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因此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不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A项正确;
完整的代数学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医学集成》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一千零一夜》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人取得的文化成就。
14.某历史小论文提到了“释迦牟尼”、“救世主”、“安拉”等关键信息,据此判断,改历史小论文重点研究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C.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D.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崇拜救世主耶稣”,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公元前6世纪,印度人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遵循其善意行事的人能升入天堂,反之坠入地狱”,A项正确;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对应错误,排除B项;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对应错误,排除C项;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对应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教义、经典的知识。
15.“它的繁荣可同已经有着近千年封建文明史并已出现过秦、汉帝国的中国的唐帝国的繁荣相媲美,更堪与此时西方的繁荣相媲美,并由于它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繁荣。”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为鼓励吸收东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帝国的繁荣可同已经有着近千年封建文明史并已出现过秦、汉帝国的中国的唐帝国的繁荣相媲美,更堪与此时西方的繁荣相媲美,并由于它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繁荣,C符合题意;
亚历山大帝国在我国秦汉之前,排除A;
罗马帝国在395年分裂,在唐朝之前,排除B;
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形成与唐朝之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基本史实要有所掌握。
16.小历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智慧宫、改造古印度人计数法、《天方夜谭》。他研究的文化成就属于( )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古代日本 D.阿拉伯帝国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改造古印度人计数法”“《天方夜谭》”,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化成就属于阿拉伯帝国,D正确;
罗马共和国的成就之一是颁布《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成帝国的“内湖”,古代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均与题意不符,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的文化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时掌握阿拉伯的文化成就,在作答时注意提取关键即可。
17.“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贡献独特
B.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C.阿拉伯文化特色鲜明
D.阿拉伯医学著作长期被欧洲奉为经典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阿拉伯文化兼容东西,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C正确;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贡献巨大,但材料未提及该内容,A错误;
阿拉伯人的确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B错误;
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奉为经典,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内容,抓住“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一关键句,运用排除法作答。本题的易错选项为B项,对比题干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在说阿拉伯文化兼容东西,C项明显比B项更合适。
18.他作为精神领袖,创立了世界性宗教;作为政治领袖,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他”是( )
A.凯撒 B.耶稣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答案】C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推动阿拉伯地区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C正确;
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独裁官,与阿拉伯地区地点不符,A错误;
耶稣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基督教,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了佛教,与阿拉伯地区地点不符,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考查学生对题干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推动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贡献即可。
19.(2022九上·抚远期末)沙特阿拉伯空袭也门、伊核危机、叙利亚内战,ISIS为代表的恐怖力兴起等让人们对分崩离析的阿拉伯世界感到担忧,而伊斯兰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也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在伊斯兰教产生后发挥的作用是( )
A.使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相互仇杀
B.使东西方商路畅通无阻
C.使麦加贵族得以在麦地那从事商业活动
D.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答案】D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决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D选项正确;
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相互仇杀,A选项错误;
“使东西方商路畅通无阻”这一表述与材料无关,B选项错误;
“使麦加贵族得以在麦地那从事商业活动”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伊斯兰教创立的影响。
20.(2022九上·丰台期末)以下是世界古代史中三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相关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国家 相关史实
公元前27-395年 罗马帝国 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
395-1453年 拜占庭帝国 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后传入意大利;将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到欧洲
632-1258年 阿拉伯帝国 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和印度的食糖等传入欧洲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大动脉 ②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出现
③三大帝国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交流 ④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最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将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到欧洲“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和印度的食糖等传入欧洲”",结合所学可知,三大帝国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大动脉,①③正确,B符合题意;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排除②,排除AC;
拜占庭帝国在三个帝国中存在的时间最长,排除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古代史中三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化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646年(大化二年)元旦,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材料二: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而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材料三: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来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出现统治危机后进行了哪一改革?这次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对待其他先进文明各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谈谈,阿拉伯人为何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日本、阿拉伯与拜占庭帝国的对比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日本积极学习,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成为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3)阿拉伯人重视知识,阿拉伯人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4)开放包容带来文明繁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大化改新;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根据材料一可知,日本统治出现危机后进行了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本题考查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对待其它文明的态度。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日本积极学习,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成为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3)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根据材料三可知,阿拉伯文化光辉灿烂的原因是阿拉伯人重视知识,阿拉伯人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4)本题考查日本、阿拉伯与拜占庭帝国对比的启示。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包容带来文明繁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
故答案为:
(1)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日本积极学习,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成为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3)阿拉伯人重视知识,阿拉伯人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4)开放包容带来文明繁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对待其它文明的态度,阿拉伯文化,日本、阿拉伯与拜占庭帝国对比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2九上·溆浦期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事关兴衰之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公元646年(大化二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材料二: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仍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而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材料三:阿拉伯人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同时,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分别是如何应对各自统治危机的?日本和拜占庭帝国面对危机对其他先进文明所持的不同态度分别给两国带来什么样的不同结果?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人在文化上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并用史实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
(3)通过对上述各国兴衰的探究,淡淡你的认识。
【答案】(1)日本:向中国学习,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大化改新);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拜占庭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2)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开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等。卓越贡献:改进并传播阿拉伯数字(其他史实符合题意也可)
(3)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6世纪下半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知,面对危机,日本向中国学习,进行了大化改新,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材料二中的“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可知,面对统治危机,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结果使得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2)根据材料三中的“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加以创新和发展”可知,阿拉伯人之所以能在文化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借助地处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是因为阿拉伯人开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了阿拉伯数字,这是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之一。
(3)从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从材料二可知,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故答案为:(1)日本:向中国学习,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大化改新);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拜占庭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2)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开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等。卓越贡献:改进并传播阿拉伯数字(其他史实符合题意也可)
(3)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日本大化改新、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历史,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时掌握大化改新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和阿拉伯的贡献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过关卷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3九上·从江月考)“它以中国唐朝为师,将本国改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材料描述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封建庄园建立 D.法兰克土地改革
2.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玫章,史称“大化改新”。这场改革的意义在于( )
A.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担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D.民主政治制度达到高峰
3.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法令,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加强中日交往 B.减轻农民负担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宗教传播
4.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照搬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C.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D.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5.孝德太子的改革,随着他的逝世而销声匿迹,它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依然日渐激化。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贵族们“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材料论述了( )
A.大化改新的影响 B.明治维新的局限
C.幕府统治的背景 D.日本社会的性质
6.(2022九上·平桂期末)“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有所有……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提高。”这说明( )
A.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农民是这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C.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D.这次改革限制了天皇的权力
7.(2022九上·铁西期末)大化改新对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标志着日本社会( )
A.内部斗争越来越激烈 B.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C.武士阶层形成 D.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
8.(2022九上·淮北月考)8世纪中后期开始,日本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为了改变土地私有的现象,日本开始把土地收归国有
B.日本出现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C.中央仍然拥有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D.出现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骑士”
9.(2022九上·镇江期末)王毅在《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中说:“为数不多的铁制农具仅仅被当时的氏姓贵族所垄断。他们凭借这一优越的生产条件,大肆开垦、兼并土地,大大加速了自身的成长……并且很快在政治上崛起,造成了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材料主要论述大化改新的( )
A.历史背景 B.改革措施 C.成败得失 D.历史影响
10.(2022九上·青岛期末)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新”主要体现在( )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幕府开始长期统治日本
C.提高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11.(2023九上·从江月考)“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阿拉伯 D.古代罗马
12.被称为阿拉伯文学的瑰宝的是( )
A.《医学集成》 B.《法理概要》
C.《医典》 D.《天方夜谭》
13.以下文化成就,不属于阿拉伯人独创的是( )
A.阿拉伯数字 B.完整的代数学
C.《医学集成》 D.《一千零一夜》
14.某历史小论文提到了“释迦牟尼”、“救世主”、“安拉”等关键信息,据此判断,改历史小论文重点研究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C.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D.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15.“它的繁荣可同已经有着近千年封建文明史并已出现过秦、汉帝国的中国的唐帝国的繁荣相媲美,更堪与此时西方的繁荣相媲美,并由于它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繁荣。”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6.小历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智慧宫、改造古印度人计数法、《天方夜谭》。他研究的文化成就属于( )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古代日本 D.阿拉伯帝国
17.“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贡献独特
B.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C.阿拉伯文化特色鲜明
D.阿拉伯医学著作长期被欧洲奉为经典
18.他作为精神领袖,创立了世界性宗教;作为政治领袖,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他”是( )
A.凯撒 B.耶稣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19.(2022九上·抚远期末)沙特阿拉伯空袭也门、伊核危机、叙利亚内战,ISIS为代表的恐怖力兴起等让人们对分崩离析的阿拉伯世界感到担忧,而伊斯兰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也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在伊斯兰教产生后发挥的作用是( )
A.使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相互仇杀
B.使东西方商路畅通无阻
C.使麦加贵族得以在麦地那从事商业活动
D.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20.(2022九上·丰台期末)以下是世界古代史中三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相关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国家 相关史实
公元前27-395年 罗马帝国 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
395-1453年 拜占庭帝国 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后传入意大利;将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到欧洲
632-1258年 阿拉伯帝国 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和印度的食糖等传入欧洲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大动脉 ②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出现
③三大帝国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交流 ④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最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化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646年(大化二年)元旦,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材料二: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而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材料三: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来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出现统治危机后进行了哪一改革?这次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对待其他先进文明各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谈谈,阿拉伯人为何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日本、阿拉伯与拜占庭帝国的对比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2.(2022九上·溆浦期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事关兴衰之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公元646年(大化二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材料二: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仍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而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材料三:阿拉伯人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同时,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分别是如何应对各自统治危机的?日本和拜占庭帝国面对危机对其他先进文明所持的不同态度分别给两国带来什么样的不同结果?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人在文化上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并用史实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
(3)通过对上述各国兴衰的探究,淡淡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推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
伯里克利的改革使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排除A项;
封建庄园建立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
法兰克土地改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
2.【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通过政变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
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担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民主政治制度达到高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大化改新的有关内容。
3.【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官治理,C项正确;
加强中日交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减轻农民负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促进宗教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题干材料中的“模仿盛唐制度”“抄袭我国典章”表明日本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不取道教”“不用宦官”表明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所取舍,A符合题意;
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与题干“不取道教”不符,排除B;
幕府统治在大化改新后逐渐形成,排除C;
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明显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化改新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孝德太子的改革,随着他的逝世而销声匿迹,它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依然日渐激化”“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幕府统治的背景,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大化改新的影响,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明治维新,排除B;
日本社会的性质在材料中没有强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的幕府统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幕府统治时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C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叙述的是大化改新的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日本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这说明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C符合题意;
料中未涉及大化革新过程艰难,排除A;
农民是这次改革最大受益者,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
这次改革限制了天皇的权力,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影响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废除了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B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国家趋于稳定,而不是内部斗争愈演愈烈,A不符合题意;
日本武士阶层形成于10世纪中叶以后,而不是形成于大化改新时期,C不符合题意;
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化改新,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8.【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故日本古代大庄园的特权是不输不入,B符合题意;
日本开始把土地收归国有与事实不符,A不符合题意;
中央仍然拥有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与日本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描述不符,C不符合题意;
出现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日本庄园,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9.【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铁制农具被氏姓贵族所垄断”,“大肆开垦、兼并土地”,“在政治上崛起,造成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结合所学知识,铁制农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贵族开垦土地、兼并土地盛行,部民制走向衰落,导致日本争战不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乱,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可见,材料所述为大化改新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的措施主要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仿照唐朝制度进行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并未提及大化改新的成与败,C项不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材料并未提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日本大化改新背景的了解。难度适中,解题关键在于学生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如时间示意词:七世纪等,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大化改新的知识点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新”主要体现在加速日本封建化进程。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会改新。政治上经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D项正确;
大化改新加强了天皇的权力,排除A项;
幕府开始长期统治日本是在大化改新以后,12世纪后期,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
提高了世袭贵族的地位不属于大化改新中“新”的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某种数字冠上它的大名”可知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C项正确;
古代埃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古代巴比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古代罗马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故事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被称为阿拉伯文学的瑰宝的是《天方夜谭》,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古代文化成就。
13.【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因此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不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A项正确;
完整的代数学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医学集成》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一千零一夜》属于阿拉伯人创造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人取得的文化成就。
14.【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崇拜救世主耶稣”,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公元前6世纪,印度人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遵循其善意行事的人能升入天堂,反之坠入地狱”,A项正确;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对应错误,排除B项;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对应错误,排除C项;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对应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教义、经典的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为鼓励吸收东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帝国的繁荣可同已经有着近千年封建文明史并已出现过秦、汉帝国的中国的唐帝国的繁荣相媲美,更堪与此时西方的繁荣相媲美,并由于它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繁荣,C符合题意;
亚历山大帝国在我国秦汉之前,排除A;
罗马帝国在395年分裂,在唐朝之前,排除B;
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形成与唐朝之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基本史实要有所掌握。
16.【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改造古印度人计数法”“《天方夜谭》”,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化成就属于阿拉伯帝国,D正确;
罗马共和国的成就之一是颁布《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成帝国的“内湖”,古代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均与题意不符,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的文化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时掌握阿拉伯的文化成就,在作答时注意提取关键即可。
17.【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阿拉伯文化兼容东西,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C正确;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贡献巨大,但材料未提及该内容,A错误;
阿拉伯人的确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B错误;
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奉为经典,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内容,抓住“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一关键句,运用排除法作答。本题的易错选项为B项,对比题干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在说阿拉伯文化兼容东西,C项明显比B项更合适。
18.【答案】C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推动阿拉伯地区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C正确;
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独裁官,与阿拉伯地区地点不符,A错误;
耶稣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基督教,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了佛教,与阿拉伯地区地点不符,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考查学生对题干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推动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贡献即可。
19.【答案】D
【知识点】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决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D选项正确;
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相互仇杀,A选项错误;
“使东西方商路畅通无阻”这一表述与材料无关,B选项错误;
“使麦加贵族得以在麦地那从事商业活动”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伊斯兰教创立的影响。
20.【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将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到欧洲“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和印度的食糖等传入欧洲”",结合所学可知,三大帝国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大动脉,①③正确,B符合题意;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排除②,排除AC;
拜占庭帝国在三个帝国中存在的时间最长,排除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古代史中三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1)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日本积极学习,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成为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3)阿拉伯人重视知识,阿拉伯人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4)开放包容带来文明繁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大化改新;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根据材料一可知,日本统治出现危机后进行了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本题考查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对待其它文明的态度。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日本积极学习,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成为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3)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根据材料三可知,阿拉伯文化光辉灿烂的原因是阿拉伯人重视知识,阿拉伯人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4)本题考查日本、阿拉伯与拜占庭帝国对比的启示。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包容带来文明繁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
故答案为:
(1)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日本积极学习,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成为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3)阿拉伯人重视知识,阿拉伯人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4)开放包容带来文明繁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对待其它文明的态度,阿拉伯文化,日本、阿拉伯与拜占庭帝国对比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日本:向中国学习,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大化改新);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拜占庭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2)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开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等。卓越贡献:改进并传播阿拉伯数字(其他史实符合题意也可)
(3)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6世纪下半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知,面对危机,日本向中国学习,进行了大化改新,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材料二中的“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可知,面对统治危机,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结果使得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2)根据材料三中的“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加以创新和发展”可知,阿拉伯人之所以能在文化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借助地处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是因为阿拉伯人开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了阿拉伯数字,这是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之一。
(3)从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从材料二可知,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故答案为:(1)日本:向中国学习,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大化改新);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拜占庭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2)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开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等。卓越贡献:改进并传播阿拉伯数字(其他史实符合题意也可)
(3)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日本大化改新、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历史,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时掌握大化改新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和阿拉伯的贡献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