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官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有改动)
1. 下列关于中国建筑“词汇”和“文法”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从世代中国人民的长期生活实践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长久考验而被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宝贵产物。
C.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经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并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建筑中的规则和惯例。
D.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整合、归纳、提炼出来的被普遍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之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仍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并将其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B.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用自己的规则和惯例来处理各自的建筑,而他们这样做可以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 中国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虽然中外一直有接触与交流,但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却从未受到过其他国家建筑的任何影响,除了细节略有变迁。
D.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这与某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没必然联系。
B.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先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 中国石匠用石之法大多凿石为卯榫,这说明中国石匠有很深的“构合如木”的建筑思维。
D. 古代中国与古代埃及的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构材不同,但两者深层的建筑观念是一致的。
4. 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祝福》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婶先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为一般句,第二次“你放着罢,祥林嫂!”为倒装句,命令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B.文章最后一段写“我”“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这个“疑虑”是指文章开头的“我”的“不祥预感”、“负疚”和“责任”。
C.选文中最后一段描写与开头的环境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也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
D.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指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6.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C.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小说中“我”的冷漠、“凶人愚妄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D.小说借“祝福”活动为背景,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揭示了农村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和人物之间的阶级属性。
7.请从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6分)
(1)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8.文中说“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这一回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 40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节选)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足之所履 履:踩
B. 善刀而藏之 善:爱惜
C. 怒而飞 怒:奋起的样子
D. 腹犹果然 果然:吃饱的样子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乃中《经首》之会 而后乃今培风
B. 臣之所好者道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C. 视为止,行为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提刀而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也叫《道德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的乐曲名。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无为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经历了多年实践过程的。
B. 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极力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
C. 无论是《庖丁解牛》还是《逍遥游》,庄子均运用寓言以明理,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语言上极尽渲染,使读者明知玄虚,仍陶醉其中。
D. 与《逍遥游》的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所不同的是,《庖丁解牛》以寻常的解牛来表达养生处世之道,看似寻常最奇崛,其难能可贵自不待言。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北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开篇,立足点高,视野开阔;随后寥寥数语,交代了“登临”的地点、时令与天气,点出金秋肃爽之象。
B. 由“千里澄江似练”至“星河鹭起”,词人巧妙化用前人诗句,运用远近交错、动静相生的手法,勾勒出水、陆、空的壮丽图景
C. 下阕以“念往昔”一语,将全词由登临所见转入登临所思,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徒然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耀与耻辱。
D. 全词上阕雄健,下阕冷峭,整体上境界阔大,寓意深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践行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词学主张。
16. 本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试作赏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后花园百花盛开之景,由此引起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语言文字运用(17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3分)
18. 下列各句中字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屠呦呦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suì),成功发现并提取出青篙素。
B. 谁会愿意忍受这人世间的鞭跳和讥嘲、压迫者的凌(lín)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C. 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挥了屋顶的装饰性作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huī)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D. 美国独立新闻调查网站“灰色地带”专门刊文,揭露保守派记者如何与美国政府唱“双璜”,并详细披露炮(pào)制和传播阴谋论的全过程。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者:小剧场戏曲有什么特点?
导演:小剧场戏曲利用特有的空间规模和舞台技术,拉近甚至 了“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距离,把灯光、音响、舞台装置、演员和观众共同纳入到“戏剧空间”之中有选择地排列组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剧场效果。
记者:① 小剧场戏曲对从业人员有哪些要求?
导演:小剧场戏曲的观演模式,要求我们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自我改良”。演员需要根据空间规模调整表演幅度和表现分寸,并做好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的心理准备和应对预案;导演和其他舞台调度人员呢,则要 ,既要充分开发小剧场的空间能量,又要尊重戏曲舞台艺术的传播规律,不滥用技术,不炫耀技巧,探索符合小剧场戏曲风格的舞台呈现方式。
记者:②小剧场戏曲的发展面临什么问题?
导演:小剧场戏曲近几年的发展生态持续向好,但优秀作品的数量并没有随之 很多剧目只在展演时 ,之后便雁过无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小剧场戏曲观众的吸引力造成的。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取缔 因地制宜 遍地开花 煊赫一时
B. 取消 因地制宜 水涨船高 昙花一现
C. 取缔 就地取材 水涨船高 煊赫一时
D. 取消 就地取材 遍地开花 昙花一现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小剧场戏曲观众的吸引力。
B.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剧场戏曲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观众的吸引力造成的。
C.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小剧场戏曲的吸引力。
D.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剧场戏曲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观众的吸引力。
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21. 下列各句中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D.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2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五、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条广为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少于700字的论述类文章。
海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官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有改动)
1. 下列关于中国建筑“词汇”和“文法”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从世代中国人民的长期生活实践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长久考验而被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宝贵产物。
C.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经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并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建筑中的规则和惯例。
D.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整合、归纳、提炼出来的被普遍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之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仍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并将其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B.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用自己的规则和惯例来处理各自的建筑,而他们这样做可以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 中国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虽然中外一直有接触与交流,但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却从未受到过其他国家建筑的任何影响,除了细节略有变迁。
D.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这与某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没必然联系。
B.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先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 中国石匠用石之法大多凿石为卯榫,这说明中国石匠有很深的“构合如木”的建筑思维。
D. 古代中国与古代埃及的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构材不同,但两者深层的建筑观念是一致的。
4. 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6分)
【答案】1. D 2. C 3. D
4. ①依据史实和实物,准确梳理分析,如对中国造桥技术的介绍。
②客观评价,明确优劣,如对中国石匠技术不足的分析。
③立足民族思想文化特征,分析因果,如对中国和古埃及民族心理的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错。原文在材料一“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可见“实践活动”应为“建筑实践”;
B.仅仅是比喻性的描写,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
C.原文说“由这‘词汇’和‘文法’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木材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可见其范围是木结构和砖石的所有建筑,选项缩小了概念的范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虽然中外一直有接触与交流,但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却从未受到过其他国家建筑的任何影响”错误。原文中“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缺少限制语“直至最近半世纪”,原文“未受影响”和选项“从未受到过任何影响”表述上也有区别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但两者深层的建筑观念是一致的”错,两者不一致,中国不注重“原物长存”,埃及注重“原物长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可见,作者依据史实和实物,准确梳理分析中国建筑技术的特点。
“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则可见,客观评价,明确优劣,分析中国石匠技术不足。
“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可见,立足民族思想文化特征,分析心理特征与建筑文化的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祝福》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婶先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为一般句,第二次“你放着罢,祥林嫂!”为倒装句,命令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B.文章最后一段写“我”“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这个“疑虑”是指文章开头的“我”的“不祥预感”、“负疚”和“责任”。
C.选文中最后一段描写与开头的环境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也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
D.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指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6.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C.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小说中“我”的冷漠、“凶人愚妄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D.小说借“祝福”活动为背景,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揭示了农村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和人物之间的阶级属性。
7.请从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6分)
(1)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8.文中说“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这一回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5.A 6.C 7.(1)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
(2)拟人、反语。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8.这一变化既是指祥林嫂身体大不如以前,更是指她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趋于崩溃;
变化的原因:柳妈愚昧无知的“误导”和四婶严厉的“断喝”,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的摧残。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错,第一次是表现了四婶对祥林嫂还有那么一点的同情。第二次说明四婶非常紧张,生怕祥林嫂碰到神皿,碰到了就是对神的不敬。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第一方面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方面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C.“小说中‘我’的冷漠”错,小说中的“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句“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是比喻手法,把祥林嫂在四叔家比作“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形象地写出她在发现自己捐了门槛,在主人严重却依然无法洗去“罪孽”后,遭受巨大打击,又再无解决办法后,内心的惶恐不安,胆小畏惧之情。
(2)句“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是拟人和反语,实际上“天地圣众”根本不存在,只是封建迷信幻想出来欺骗人们的东西,作者把这种幻想拟人化,说起“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其实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这是作者的反语手法,充满讽刺意味;“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更是反语,它们并没有给鲁镇的人们无限的幸福,祥林嫂就在这天凄惨的死去,可见并不存在这样的神灵,封建迷信是骗人,还会害死像祥林嫂这样悲惨的穷人。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回归原文,找到问题所在段落,“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的下文具体描写她的肖像、神态、精神的变化,“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可以概括得出:既是指祥林嫂身体大不如以前,更是指她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趋于崩溃。
第二问变化的原因,综合选文内容,表面上看,是出于柳妈误导她去土地庙捐门槛作替身为自己赎罪,她满怀着希望攒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命运,可以在祭祀时做一切事情,结果却被四婶一声断喝断送了她的所有希望;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们受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面对她的被卖改嫁、丈夫儿子相继去世,人们不但不同情,反而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她,嘲笑她,这种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重重压迫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善良、无辜的妇女,这也是导致她崩溃的原因。
二、古诗文阅读( 40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节选)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足之所履 履:踩
B. 善刀而藏之 善:爱惜
C. 怒而飞 怒:奋起的样子
D. 腹犹果然 果然:吃饱的样子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乃中《经首》之会 而后乃今培风
B. 臣之所好者道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C. 视为止,行为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提刀而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也叫《道德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的乐曲名。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无为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经历了多年实践过程的。
B. 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极力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
C. 无论是《庖丁解牛》还是《逍遥游》,庄子均运用寓言以明理,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语言上极尽渲染,使读者明知玄虚,仍陶醉其中。
D. 与《逍遥游》的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所不同的是,《庖丁解牛》以寻常的解牛来表达养生处世之道,看似寻常最奇崛,其难能可贵自不待言。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答案】9. B 10. D 11. B 12.A 13. C
14. (1)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
(2)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就停止),常常飞不上去,落在地上罢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善”,揩拭,擦拭。句意: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又。句意: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副词,才。句意:这时候才凭借着风力。
B.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
助词,的。句意: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C.介词,因为。句意: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为这而缓慢下来。
句末语气词,呢。句意:为什么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D.均表修饰。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
“不厚”作“积”的补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
“胶”是“置杯焉”的结果,“水浅而舟大也”是“置杯焉则胶”的原因,故应在“胶”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庄子》也叫《道德经》”错误,《庄子》也叫《南华经》。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错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应为“超现实的创作手法”。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岁”,每年;“更”,更换;“族”,一般的;“折”用刀砍断骨头。
(2)“決”,疾速的样子;“抢”,触,碰;“控”,落下。
参考译文:
庖丁解牛(节选)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逍遥游(节选)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提前三个月来准备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北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开篇,立足点高,视野开阔;随后寥寥数语,交代了“登临”的地点、时令与天气,点出金秋肃爽之象。
B. 由“千里澄江似练”至“星河鹭起”,词人巧妙化用前人诗句,运用远近交错、动静相生的手法,勾勒出水、陆、空的壮丽图景
C. 下阕以“念往昔”一语,将全词由登临所见转入登临所思,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徒然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耀与耻辱。
D. 全词上阕雄健,下阕冷峭,整体上境界阔大,寓意深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践行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词学主张。
16. 本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试作赏析。(6分)
【答案】15. C 16. ①借六朝“繁华竞逐”而致“悲恨相续”,警示当朝统治者当心因奢靡荒淫而误国。
②借千古以来文人骚客“谩嗟荣辱”,暗示时人应跳出荣辱小圈,致力于分析、记取覆亡教训。
③借商女“犹唱后庭遗曲”,警告当朝统治者若一味沉溺酒色,不励精图治,必将重蹈六朝覆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徒然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耀与耻辱”错误,词人对前人“谩嗟荣辱”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空叹兴亡荣辱没有意义,奋起变革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的意思是: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词人借六朝“繁华竞逐”而致“悲恨相续”,警示当朝统治者当心因奢靡荒淫而误国。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词人借千古以来文人骚客“谩嗟荣辱”,暗示时人应跳出荣辱小圈,致力于分析、记取覆亡教训。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隋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词人借商女“犹唱后庭遗曲”,警告当朝统治者若一味沉溺酒色,不励精图治,必将重蹈六朝覆辙。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后花园百花盛开之景,由此引起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⑤. 扣舷独啸 ⑥. 不知今夕何夕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语言文字运用(17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3分)
18. 下列各句中字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屠呦呦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suì),成功发现并提取出青篙素。
B. 谁会愿意忍受这人世间的鞭跳和讥嘲、压迫者的凌(lín)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C. 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挥了屋顶的装饰性作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huī)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D. 美国独立新闻调查网站“灰色地带”专门刊文,揭露保守派记者如何与美国政府唱“双璜”,并详细披露炮(pào)制和传播阴谋论的全过程。
18.【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精髓”的“髓”应读suǐ;“青篙素”应写作“青蒿素”
B.“鞭跳”应写作“鞭挞”,“凌辱”的“凌”应读líng;
D.“唱‘双璜’”应写作“唱‘双簧’”。炮(páo)制
故选C。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者:小剧场戏曲有什么特点?
导演:小剧场戏曲利用特有的空间规模和舞台技术,拉近甚至 了“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距离,把灯光、音响、舞台装置、演员和观众共同纳入到“戏剧空间”之中有选择地排列组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剧场效果。
记者:① 小剧场戏曲对从业人员有哪些要求?
导演:小剧场戏曲的观演模式,要求我们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自我改良”。演员需要根据空间规模调整表演幅度和表现分寸,并做好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的心理准备和应对预案;导演和其他舞台调度人员呢,则要 ,既要充分开发小剧场的空间能量,又要尊重戏曲舞台艺术的传播规律,不滥用技术,不炫耀技巧,探索符合小剧场戏曲风格的舞台呈现方式。
记者:②小剧场戏曲的发展面临什么问题?
导演:小剧场戏曲近几年的发展生态持续向好,但优秀作品的数量并没有随之 很多剧目只在展演时 ,之后便雁过无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小剧场戏曲观众的吸引力造成的。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取缔 因地制宜 遍地开花 煊赫一时
B. 取消 因地制宜 水涨船高 昙花一现
C. 取缔 就地取材 水涨船高 煊赫一时
D. 取消 就地取材 遍地开花 昙花一现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小剧场戏曲观众的吸引力。
B.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剧场戏曲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观众的吸引力造成的。
C.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小剧场戏曲的吸引力。
D.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剧场戏曲在剧本创作上没有做到“量体裁衣”,无法形成对观众的吸引力。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取缔:明令禁止或取消。取消:除去,使失去效力。根据语境“小剧场戏曲”的语境,使用“取消”合适。
第二空,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就地取材:在本地方找取原材料。语境是在小剧场戏曲风格的舞台,导演和其他舞台调度人员需因地制宜进行调整,选“因地制宜”合适。
第三空,遍地开花:比喻好事情到处涌现,或新事物、好经验得以普遍实行。水涨船高:意思是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语境是“优秀作品的数量”,与人的地位无关,选“水涨船高”合适。
第四空,煊赫一时:意思是指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昙花一现:意思是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语境中很多剧目只是短暂受欢迎,之后便雁过无痕,所以用“昙花一现”合适。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两处错误:
一是成分赘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语义重复,“原因”“因为”语意重复,应去掉其一。
二是句式杂糅,“究其原因,主要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可改为“究其原因,主要是……”。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21. 下列各句中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D.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2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案】21. B 22.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破折号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掌握破折号常见的几种作用,如表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表语意的转折或转换,表声音的中断或停顿,表语意的跃进等,结合语境仔细辨析。
文本“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内容写想起专卖门钉肉饼小店,后面写“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
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
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折,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前后内容相近,形成语意的跳跃。
C项,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两个破折号相当于括号的作用。
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
故选B。
五、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条广为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少于700字的论述类文章。
【答案】例文:
独特而美丽的自我
叶脉中飘出一缕米香,结出沉甸甸的稻穗;血液中流露一脉情思,期待做回最真实的自己;指头间淌一派风流,希望美丽无处不在。当我们途经别人的绽放,便放下自我,将自己套入别人美的模式,如此,路的尽头会是何方?其实,最吸引人的美,便是做回自己。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地球上每一种存在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也有它独立的价值,一棵稻草,育良黍,一只螃蟹,作珍馐,稻草不必依螃蟹而实现自我,反之亦然。因而我们不应通过攀附别人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而是要通过努力奋斗,发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勿攀附,活出独立人格。
毛虫攀附于树,寄生度日,终无法化蝶;有人趋炎附势,丧失自我,终会沦为别人的附庸。我们活在世上,穷首不过数十年,如过最后留下的是依附别人、丧失自我的浑浑噩噩的一生,那么就愧对于自己。人活一世,需要一颗独立的心,一个独立的人格,不一味同别人契合,专注于自身追求。如此,方可无悔终生,实现自身价值。
须自琢,绽放个人色彩。
万物并秀,各守其色,我们永远不要为外物所困,要相信自己的独特。古今亦如是。青莲居士传奇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得意之时,身旁有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失意之际,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在宦海浮沉中始终不移本心,守住、雕琢那个独特的自我,才能让才华之光,闪耀于历史长河;舍半生给茫茫大漠的樊锦诗,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她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那片大漠黄沙。她醒来是敦煌,躺下也是郭煌。不去选择别人眼中安逸的生活,而是去挖掘实现自己的价值,雕琢那个独特的自我,才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耶鲁高材生秦玥飞不走别人惯行之路,选择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在田垄之间埋下理想的种子,在黑土麦田之间创造自身价值,他雕琢那个独特的自我,才能为扶贫之路,点亮盏盏灯火。
我们要坚持追寻自身的价值,不因他人与外界条件轻易改变自己,要努力拥有一个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款款独行,不磨灭自己的价值,而是努力让自己发光,让独特而美丽的自己,绽放出生命应有的华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稻草定律”进行了阐释,路边的稻草拿去捆绑什么,它的价值就与什么一样。结尾一句话点明了材料的主旨:一个人的价值有时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
可见,所谓“稻草定律”就是说,稻草本身无价值,但因与他物在一起而有了价值,用途不同,它的价值也不一样。由此引发的感慨是,与稻草一样,人的价值有时也看与谁在一起。这种观点强调,人要找到好的平台,提升自己的价值,要结交成功人士,结交有有眼光本领有智慧的人,因为结交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学到什么,你也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考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本,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人要成为自己,也不能靠攀附他人来获取。
题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可见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肯定稻草的攀附行为,也可以否定稻草的攀附行为,可以将重点放在分析“为什么”上。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立意:
1.环境决定事物(人)的价值。
2.如何增加人的附加值。
3.成功需要找对平台。
4.依附他人不可取。
5.人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