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05 10: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加尔文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1、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2、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课标要求:■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内容: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意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506年—1626年,为梵蒂冈的教廷教堂,是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梵蒂冈教廷从中古时代起即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东正教
(东派)公教(天主教)
(西派)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第一次分裂1054年第二次分裂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基督教的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主张把《圣经》的解释权归于教会,认为教会有权通过教阶制度的神职人员赦免世人的罪。天主教有一整套等级分明的教阶体制,其最高负责人是教皇。 天主教教堂基督教的东正教东正教是指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支派,又称正教。1054年东、西罗马的教会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认为自己是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而自称为“正教”。东正教礼仪除少部份细节,大体上和天主教似。 弗拉基米尔
东正教 “根据地”基督教的新教新教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的统称,以三大主流教派为主,即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其教义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柏林新教大教堂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背景有哪些?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1、经济:
2、政治:
3、思想:
4、宗教:
5、导火索: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天主教会腐败(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的敲诈)连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1517年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
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经济特权:教会最高行政权司法权 裁决各国纠纷法律的废止、帝王的废立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罗马天主教会文化特权:政治特权: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什一税… 控制、垄断欧洲的文化教育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皇出行兜售赎罪券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相当于德意志皇帝年收入的20倍左右。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中世纪的火刑柱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
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
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 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怎样的权威?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油画《主教的俱乐部》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荷兰画家布罗尼穆斯.博斯1470年作的油画《愚人船》。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糕点。中世纪教会中所谓圣者的愚蠢与自负加上他们生活中的堕落,益发使他们成为了人们嘲弄的对象。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
——摘自《西方宗教史》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卡诺莎之辱”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教皇是位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权力犹如月亮,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马丁·路德(1483—1546)
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亦是基督教路德宗(又称信义宗,Lutheran Church)的创立人。
他提出最有力的论点是“基督教的最终权威是《圣经》而非教皇”。
他是第一位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的人。加上活版印刷的推波助澜,各地开始将《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将《圣经》平民化和普及化。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就此开始。创立路德新教。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罗马教会马丁·路德因行称义因信称义教徒神职人员上帝间接对话、得救直接对话、得救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上帝★ “因信称义”的实质: 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否定教皇的权威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
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加尔文 (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
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对新教教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
他主张允许经营致富、借贷取利;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教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1559年,他在瑞士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学院训练出来的传道人分布于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①“信仰得救”-“先定论”② 强调《圣经》的权威性、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个人权利。③ 强调个人权利。◆ 宗教观较激进,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1、德意志宗教改革马丁·路德2、瑞士宗教改革加尔文3、法国的宗教改革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4、英国的宗教改革断绝与罗马教皇的关系,教义、制度、仪式不变。建立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宗教改革的基本要点: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否定教皇的绝对权威
《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
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
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活节俭
教随国定……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1、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形成一场欧洲反对天主教
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
三足鼎立的新局面。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他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课本P53【探讨】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实质、作用?◆宗教改革运动的作用: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摆脱了天主教会对各主权国家的控制干涉,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其实质是: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 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早期的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焕发出创新精神和生活热情;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传播和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进一步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世界三大宗教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
(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知识拓展】1、下列有关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B.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C.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
D.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宗教观的实质是:
A.否定教皇、封建主的特权
B.否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
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D.依靠上帝CA【练习巩固】3、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4.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这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DA【练习巩固】5.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之初普遍带有
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A.神学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B.宗教和神学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C.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D.宗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A【练习巩固】相同点: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异同【能力拓展】(1)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
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
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不同点:【能力拓展】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异同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揭露教会的罪恶, 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 但对宗教和解与宽容。主张宗教改革,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形成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各种形式的新教派。 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上层更多的表现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为广泛。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号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披着宗教改革外衣进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政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