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虽然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离我们远去,但通过触摸有温度的文字,我们仍然能够穿越时空,找到那些打动心扉的人、事、情,感受特定时代的青春风貌。《百合花》就是这样一篇有温度的小说。
茹志娟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写作风格、背景;
2.把握小说的情节,分析通讯员、新媳妇、“我”的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我”的作用;
4.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解读本文的主题,了解战争时期的人性美,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王安忆)
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
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
1943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
1958年3月,在《延河》月刊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小说,《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一、作家作品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茹志鹃的写作风格
二、
写作背景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三、小说
文学常识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 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1、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
三要素
2、情节
3、环境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
设置悬念、埋下伏笔、铺垫照应、一波三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作用
情节
1.构成: 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划分: ①时同,以地为据;②地同,以时为据
3.概括: 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4.表述
整篇情节:
单个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⑴小说的主要情节有:
①…,②…,③…
⑵小说先写…,接着写…,
最后写…
四、读文正音
撂 讷 憨
讪 嬷 寨
磕 瞅 拗
虔 髻 忸怩
liào
qián
chǒu
nè
niù
shàn
hān
mó
zhài
kē
jì
niǔ ní
【任务一】梳理情节
《百合花》作为经典小说感动了无数人,现在学校青春影视社打算把它拍成微电影,如果让你做微电影拍摄的导演,你如何根据小说三要素梳理故事情节?
环境:
人物:
情节:
中秋 战争 包扎所……
通讯员、我、新媳妇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带路
借被
牺牲
盖被
我的见闻
情节梳理
1.开端(1-23):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2.发展(24-43): 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4.结局(58-59): 新媳妇为通讯员献出并盖上自己的新被子
3.高潮(44-57):总攻开始,
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带路
借被
盖被
牺牲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从人物形象入手,品味文章
我
小通讯员
新媳妇
作为《百合花》微电影导演的你,现在准备招募演员,请根据《百合花》小说的情节,分析“小通讯员”、“新媳妇” 人物性格特征,确定好拍摄角度(“我”+作用),为演员选拔作准备。
【任务二】选取角色
围绕文章主要情节和主旨思考,人物最核心的特点。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
性格/身份+文本分析
形象
如何
塑造
手法+文本分析+形象
例:外貌描写,“文本”表现出人物...的形象
人物形象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外貌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环境衬托;对比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思考探究——人物形象
1、通过阅读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战士”形象?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
2、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传神,请结合作者对“小战士”的描写,分析其刻画人物的方法(6分)
人物形象探究—通讯员
腼腆羞涩 朴实细心
羞涩拘谨 不善言辞
质朴纯洁 热爱生活
忠于革命 不畏牺牲
题型 答题思路 答案示例
1、概括××的主要性格特点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即可 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小通讯员的形象特点。
答:
2、××是个怎样的人? 特征+身份 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3、××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①特征1+例析; ②特征2+例析; ③特征3+例析。 小通讯员有哪些特点?请分析。
答:
4、××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总:特征+身份 分:特征1+例析 特征2+例析 …… 小通讯员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答:
练习、请按如下的答题思路表述小通讯员的形象特点
朴实细心、羞涩拘谨、质朴纯洁、热爱生活、忠于革命、不畏牺牲。
小通讯员是朴实细心、热爱生活、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战士。
①年轻有力。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
②羞涩拘谨。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
③舍己为人。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 …
小通讯员是朴实细心、热爱生活、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战士。
①年轻有力。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
②羞涩拘谨。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 …
塑造人物方法类答题示例
答: ① 运用动作描写(手法),小通讯员在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文本分析),体现出他善解人意、腼腆的形象(形象);
② ……
③ ……
注意规范答题:全面、简练、分条作答① ② ③
思考:新媳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人物形象探究—新媳妇
美丽俊俏 娴静羞涩
真挚善良 品质高洁
通情达理 深明大义
关心革命 尊敬军人
人物形象探究—我
身份:
性格:
文工团团员、同乡、包扎所妇女们的领导者
幽默、爱开玩笑、干练
温柔和善 、亲切、善于做群众工作
有强烈的性别意识、活泼外向、对革命积极主动。
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思考: “我” 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情节:“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人物: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主题:“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第一人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知识小结——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第一人称——真实:“我”的所见所闻贯穿全文;
故事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亲切:拉近读者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代入感。
第三人称——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灵活自由反映客观内容;
便于作者多角度描写。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
文本探究
通讯员:带路时羞涩腼腆,临走掏出两个馒头
“扑”在手榴弹上
新媳妇:缝衣服的细节(刚挂破—牺牲后)
给牺牲后的通讯员盖被子
·····
塑造人物
表现人性
真实、深刻
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新媳妇?(6分)
1.人物:突出“新”字,无论是百合花被还是新媳妇,都是“新”的,易于体现人性之美,与年轻通讯员相互映衬,凸显人物形象;
2.情节:为后文借被子、给伤员擦拭污泥血迹等情节作铺垫,提供心理依据,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3.主题:衬托出战争年代军民之间感情的美好,体现出小说的青春美,人性美。
作业:
听说你要执导《百合花》后,多方金主竞相追捧,纷纷表示将斥巨资支持你拍戏(推荐演员带资进组)。出于对艺术的崇高追求,你一一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终于,电影正式开拍,请根据情节、人物在汝阳县内选取合适画面和特写镜头进行拍摄······
【任务三】紧张创作
环境
细节
必备知识——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有以下几条:
1、渲染(营造)环境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感情)
3、推进情节发展(作铺垫)
4、深化作品主题等
1.第4段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温润的香味”
①环境: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和平的景象。在残酷的战争之前,眼中却是这样一派和平的景象,舒缓战争的紧张氛围;
②人物:体现出“我”作为革命战士临危不惧、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45段, 写总攻之前的夜景有什么作用?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①环境:天上的满月、地上的野火、敌人轰炸的照明弹组合起来,表现了战场紧张的氛围,烘托了战争的残酷;
②情节:环境描写突出“白夜”,地面的一切赤裸裸的暴露,突出攻击战难打,为后文写通讯员牺牲作铺垫。
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47段,描写中秋节风俗的情景,有哪些作用?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①情节:照应开头,一九四六年中秋;
②环境:中秋的团圆、祥和与后面战地的紧张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人物:乡俗的欢乐情景,使我自然想到同乡的通讯员,写出“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必备知识——细节描写
1.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
2.推动情节发展,前后呼应,波澜起伏;
3.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4.点明和深化主旨。
细节描写的作用
各位导演请注意:你准备在电影中使用哪些特写镜头?
1.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第7段和第42段)
2.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第42段和第57段)
3.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第34、43、53、56段)
4.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第33、44、59段)
细节描写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表现了通讯员腼腆、执拗、朴实的性格,也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善良、热情、关切。
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传神的细节与下文呼应,这一片布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它让“我”更加悲痛。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这一动作的细节表现了新媳妇的庄重、严肃,对通讯员的崇敬与歉疚,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
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第56段)
表现出新媳妇的庄重、严肃,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与歉疚,更包含着对通讯员的痛悼和敬爱,照应上文。
花费数千万资金,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拍摄,电影终于到了剪辑师手中,公司聘请的百万剪辑师向你咨询电影名字,你告诉他依然叫《百合花》,他问取名的原因,你精妙绝伦地回答······
【任务四】电影名字
标题
意蕴/含义
作用
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
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
必备知识——理解标题意蕴
1、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
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
深层含义:
(1)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2)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对战争中逝去的年轻生命的祭奠和慰藉。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
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 ②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
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 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达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必备知识——标题的作用
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①人物:
通过百合花衬托出通讯员、新媳妇纯真、高洁、美好的心灵,
他们有着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
②情节:
百合花被贯穿全文,也连接了两个主要人物,起线索作用;
我和通讯员 “借被”、新媳妇“献被”推动了情节发展。
③主题:百合花表现出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人际关系,
凸显了小说歌颂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主旨。
④读者:一语双关,运用象征手法,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终于,电影准备上映了。预告片一经发布便引来了全社会的瞩目,专业影评人对你赞誉有加,一致认为你是“百年难遇的奇才”。发布会上,你这样向他们介绍你的电影······
【任务四】发布会上
主题
体会人性美
创新
战争叙事
借由“我”的眼睛,看到的不只是普通人,还有一个普通男孩成为英雄的瞬间,一个胆小忸怩的女子变得勇敢坚毅的过程,“我”看到的不是战场上的厮杀流血,而是战场之外每个平常的人为了和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巨大牺牲,这样的故事,读来就格外动人。
我
纵然在战争中,谁也无法阻止一朵百合花的盛开。
这是一段军民之间纯洁、高尚、宛若至亲的情感表达,体现的是人性的至美至善。
得知通讯员的噩耗后,这位和她仅有一面之缘的新媳妇为他做了三件事:为他擦拭身子、缝补衣服、盖上自己的百合花被子,送他洁净、温暖地上路,这是一个老百姓、一个乡村女子能为一位初相识的英雄做的最隆重、庄严、真挚的送行。战争有时让人对死亡麻痹,但是这位新媳妇却坚持给了这位小战士一个体面的葬礼。
新媳妇
战争让平常的人得以不平常,舍生忘死去保护他人的高尚人格得以让一个平常的人成为英雄。
通讯员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战争年代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思考——你的电影标签
1.本文是战争题材的作品,整个作品给我们什么感受?为什么?
2.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战争的写作有什么不同?
男性写战争:
《狼牙山五壮士》
《七律·长征》
《金色的鱼钩》
特点:
大处落笔,注重宏大叙事
战斗场面,直面战争残酷
刻画英雄伟大事迹及牺牲
抒写历史,波澜壮阔
女性写战争:
《百合花》
特点:
细处着墨,无意把握宏大场面
避开战争残酷,消解战争紧张与血腥等恐怖效果
大时代的“小浪花”,日常生活场景中表现人物
柔和的审美倾向,注重内心体验
个人感怀,笔触细腻
写作特点:
1.选材: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深刻主题。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残酷冰冷的战争场面,而将笔墨用于战斗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对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纯洁关系作诗意的描绘;
2.人物:选取普通人做主角,作者并非着力于塑造高大完美、具有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我”的心理变化,塑造出一位热爱生活,淳朴憨厚,不畏牺牲的小通讯员形象;
3.情节:故事比较简单,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重视细节描写;
4.语言:清新俊逸,令人耳目一新。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所以说,她的小说是战争小说的突破。同时,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特别是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尤其突出,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你的不懈努力下,电影终于上映了。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全球,并席卷各大电影节奖项,全球评委、观众对你大加赞赏。世界级名导斯皮尔伯格每天在推特上夸你,张艺谋、陈凯歌、郑晓龙争相邀请你到他们家里做客,为了不让他们大打出手,无奈之下,你选择退隐电影圈,这里只留下了你的传说······
声明:
以上均属想象,如有当真,我不负责,
请自己努力争取做到,加油!
在战场上,我们嗅到的总是火药味、血腥气,
但《百合花》嗅到的是每个普通人灵魂的香气;
写战争题材的小说,容易写出英雄气,
但不容易写出人间烟火气;
我们很愿意为英雄加冕,
但比起加冕,盖一床温暖的棉被,
或许才是最对那些离开的生命最好的体贴。
这或许就是如今这个时代,
《百合花》的故事一再回归我们的课本最大的意义。
人物:通过写(概括具体文本内容)...,体现了xx(人物)......形象/精神/心理等
情节:通过写...,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完整;引起下文;为...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铺垫;与...相照应;对比衬托了...;承上启下等;
主题:通过写...,揭示(深化)了……的主题;
环境:通过写...,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自然环境,烘托...氛围,表现xx人物...心情;
读者:通过写...,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引发思考等。
作用类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