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无论是汉人汉族,还是汉字汉语,还有久违的汉服,都与汉朝密切相关。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正因为汉朝的强大,不仅影响到世界而且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很多跟中国有关的称呼被冠以“汉”字而固定下来,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汉朝的盛衰情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目录
2
新 朝
3
东 汉
1
西 汉
西汉疆域图
东汉疆域图
长安
洛阳
前207年
秦朝灭亡
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
王莽新朝
公元23年
新朝灭亡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220年
东汉灭亡
前202—公元9年
公元25—220年
时空观念
(一)西汉的建立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1、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
汉初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思考是什么历史原因导致的?
面对这一境况,汉初统治者将会如何应对?
1、原因:①现实原因: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②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一)西汉的建立
(2)思想:遵循黄老无为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政策:采取“与民休息”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不妄为、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
2、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4)结果: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一)西汉的建立
3、西汉初年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汉 承 秦 制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
——《汉书·百官公卿表》(转引自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
地方官制
郡县、封国并存,威胁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国并行制
有 所 改 变
“周行分封,享年八百;秦以孤立,十五年而亡。”
── 《汉书》
封建之制,至秦灭六国,业已不复行。 然当时之人,不知其不可行也……五年扰壤,所建侯王,几无不殒命王国,耗矣。然人仍不知其不可行也,于是有汉初之封建。
——吕思勉《秦汉史》
汉高祖 分封异性诸侯王和同姓诸侯王 诸侯国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 削减诸侯封地 吴、楚等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一)西汉的建立
郡国并行制
中央统治
15个郡
诸侯统治
39个郡
中央统治
97万户 450万人
诸侯统治
180万户 850万人
汉初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
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王国问题严重,
威胁中央的统治。
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之败。 ——《汉书》
材料2: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 柳宗元《封建论》
思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原因?该制度的弊端?
王国问题解决了吗?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一)西汉的建立
总结: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诸侯拥有很大自主权。
(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错误判断秦亡于郡县),巩固王朝统治。(3)弊端(结果):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
(4)解决措施:①汉景帝:晁错提出“削藩”,引发七王之乱爆发,之后平定;
②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3、西汉初年政治制度
(一)西汉的建立
归纳总结:
汉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政治: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匈奴和亲
经济:经济残破,实行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思想文化(统治思想):黄老无为(黄老之学)
影响:
“文景之治”;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王国问题、边患问题、思想混乱、丞相权重等)。
“无为”
“有为”
优势·财富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馀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1、劣势·危机(背景)
汉武帝面临的局面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丞相田蚡强行请求占用少府之地扩建宅第,武帝愤怒的说到,要不我把武库之地也给你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
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
“(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晁错《论贵粟疏》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可守。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不一
地方
经济
思想
军事
土地兼并严重,商人暴利,阶级矛盾尖锐
中央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应对的?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针对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地方
a、推恩令
其它:酎金夺爵、
附益法
余子(归郡管辖=收回中央)
嫡长子
含义: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意义: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附益之法:严格限制诸侯王结交宾客。
酎金夺爵: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1)政治:
2、措施: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b、选官制:察举制
3、汉朝(汉武帝)
军功爵制
察举制,举孝廉(乡举里选)
血缘
品德
2、春秋战国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军功
1、夏商西周
选官制度的变化
由地方行政长官依照一定标准向中央举荐,再由中央考核选用
——前期利于选拔人才;后期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
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选官标准:
选官过程:
品行、才能
地方长官察访——推荐——中央考核任命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1)政治:
2、措施:
c、监察制:
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主要监察目标:郡国长官和豪强地主。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d、社会治理: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不法行为
——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设13州刺史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1)政治:
2、措施:
针对:丞相权重 威胁皇权
e、中外朝
中央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皇帝通过中朝更方便地实施统治,中朝则恃皇帝之宠凌驾外朝,君主的权力因而也明显地加强了。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1)政治:
2、措施:
(二)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经济:
①改革币制
——铸币权收归中央,削弱诸侯王、地方豪强经济势力
2.措施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均输: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中央而中央充裕的物资,从出产地直接运到所需地贩卖,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的运输费用。
平准:接受均输货物,贱买贵卖,平抑物价,调剂供需。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一定程度阻碍商业发展
——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囤积居奇,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
材料: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检举揭发。揭发有功,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贾征收财产税。
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商人暴利,阶级矛盾尖锐
重农抑商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三)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
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施行仁政” ——缓和阶级矛盾
尊崇儒术
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
以思想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针对:思想不一
儒学为主
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
影响:a、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逐渐成为两千多面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继承并改造了先秦儒学)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2.措施
汉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西域都护府
①三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②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③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
④因地制宜,有效治理东南西南
汉族逐渐形成
(三)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4)开拓边疆:
2.措施
西汉初期形势图
西汉全盛时期形势图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大帝》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促进中外交流
(三)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4)开拓边疆:
2.措施
危机与问题 维度 措施 影响
政治集权
经济垄断
文化一统
稳固边防 开拓疆域
推恩令、中外朝、察举制、设刺史、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
诸侯强势胁中央
丞相权重制君权
豪强霸道扰社会
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商人暴利匮财政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均输平淮、抑制工商
收回财权
国库充裕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
正统主流
思想不一异人心
匈奴为患威边境
三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出使西域开丝绸之路
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有效治理东南西南
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
汉族逐渐形成
(三)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前94年
前49年
昭宣中兴
8年
9年
23年
25年
西汉衰落
西汉的衰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
西汉后期,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社会:流民问题,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 。
公元9年,王莽(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了社会矛盾。史称“王莽改制”。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王莽
王莽新政
刘秀建立东汉
(三)西汉的衰亡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有何表现?西汉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
王莽改制
1、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措施
针对社会矛盾展开改革,试图挽救危机,然激化矛盾。
仿照《周礼》推行新政
多次改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
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
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
重新分配耕地,废止奴隶制度
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
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
西汉衰亡的原因
二、新朝(公元9-23年)
(一)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二)“光武中兴”
领域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员
整顿吏治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加强皇权
节省开支;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
推动经济恢复;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农业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思想控制,促进儒学发展
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三、东汉(公元25-220年)
(三)东汉衰亡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 ……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宦官专权
政治黑暗
各谋私利,相互斗争,导致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恶性循环
1、政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黑暗。
实质: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三、东汉(公元25-220年)
(三)东汉衰亡
“党锢之祸”
——政治腐朽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党锢之祸
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
三、东汉(公元25-220年)
1、政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黑暗。“党锢之祸”
实质: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2、经济:田庄经济兴起、豪族势力扩张
“田庄经济模式”
政治上:把握选举,世代为官,影响地方政权
经济上:自给自足规模大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3、社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名存实亡
(三)东汉衰亡
——形成地方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184年
三、东汉(公元25-220年)
(三)东汉衰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4.东汉灭亡
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进入三国时期。
三、东汉(公元25-220年)
类别 代表人物或作品 特点或影响
史学 司马迁《史记》 首部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上起黄帝下至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秉笔直书
班固《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
五言诗 流行于东汉民间,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两汉的文化(前202—220年)
谢
观
谢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