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9 22:4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时间:_________年11月 领导者:_________
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___________政府
性质:_____________革命
影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_____________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
2、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空想到科学: 1848年《________________》的发表;理论到实践:_____________;理想到现实:______________。
复 习
导 入
1917
列宁
苏维埃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
殖民地半殖民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俄罗斯 )
( 苏联 )
( 苏俄 )
( 沙俄 )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苏联解体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一、道路初探
——战时共产主义
前情
回顾
列宁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他能如愿吗?
农业
工业
商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取消自由贸易
马克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入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来“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工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列宁和斯大林於一九二一年接见农民代表
列宁:“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
二、道路再探
——新经济政策
1、实施原因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时间:
1921年
3、领导人:
列宁
4、目的:
恢复和发展生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以___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___________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 允许__________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__________的工资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_____________
5、内容
粮食税
雇佣
私人
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新经济政策是否违背了社会主义的观念?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创新。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结合起来
6、特点:
中考小站
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11.51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生产关系调整符合农民的愿望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C、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人民在战争时甘于奉献
A
7、意义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表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1913年—1925年苏俄的农业生产情况图
——摘编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上述图表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产量恢复
苏联建立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1月,列宁去世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 )
( )
( )
( )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苏联解体
俄国名称演变:
斯大林(1879-1953)
根据材料分析,斯大林面临怎样的状况?为此,斯大林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唐晋《大国崛起》
状况: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主张:实现国家工业化
三、道路终探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工业化
斯大林(1879-1953)
1)背景: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2)目的: 实现国家工业化
3)领导人:斯大林
P48 ★相关史事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5) 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6) 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阅读材料,概括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措施、特点和成就。
4)措施: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1879-1953)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阅读课文,结合材料,说说苏联工业化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3)方式:
A、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B、政府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1)主要原因: 适应_________的需要
直接原因: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_____________。
工业化
粮食收购危机
2)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
2、农业集体化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上卷》
4) 成就:解决了粮食问题,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阅读材料,说说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成就有哪些?
5) 存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业的发展。
说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存在什么问题?
P50相关史事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3、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特点:
P50相关史事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政治体制
3)评价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积极:
实行苏联模式后,苏联用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对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成为世界第二号工业化强国。苏联模式的实行为日后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使苏联具备了堪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力量。
——沈宗武《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②消极: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利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初探追随“理想”
再探面对现实
终探回归“理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苏联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最后,苏联的经济増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①政治上:
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
②经济上:
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民生上:
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启示(教训)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商业方面
分配方面
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课后归纳
余粮征集制
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平均分配
固定粮食税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重工业)
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_____________出发;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_____________ ;
坚持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同时要不断_______经济发展战略。
想一想:
基本国情
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