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答司马谏议书》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答司马谏议书》学案(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22:1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文章先立后破的驳论艺术;
3.感受作者坚持改革、不为流俗所动的决心和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
2.难点:把握文中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手法。
【教学形式】
PPT展示、朗读、小组探究辩论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被罢免。第二年又出任宰相;熙宁九年请辞,在江宁(今南京)居住。被封为舒国公,后被改封荆,世称荆公。死后封号为“文”。 成就: 主持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不多但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代表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和极力阻挠。第二年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接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其中长达三千字的《与王介甫书》,攻击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这篇名文一一批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书信,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4.文体知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另一种是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
【检测预习】
检测学生基础知识预习效果、答疑  
【泛读文本,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 和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 的重点部分,作者以“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一一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分析保守派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根源,揭示改革受阻的深层原因,表明自己坚定改革的立场和决心;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 语。
【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研读第二段,分条找出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观点,并说说你对王安石观点的理解。
研读第三段,王安石坚定变法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拓展提高】
列宁评价王安石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体现了他哪些非凡的政治胆略
【感悟升华】
1.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交与君子之辩:开诚相见,直抒胸臆,政见不同并不妨碍原来的友谊,不因私废公,也不以公废私的胸怀。
2.学习王安石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精神,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