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壹
贰
叁
激趣导入,自主预习
文言知识梳理
文本探究
教学内容
肆
赏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伍
文本拓展及必背知识梳理
真理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一千次一万次的抗议,不及战略轰炸机动一次翅膀。 ——普京
导
回应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习总书记
面对一些争端和矛盾,他们这样说: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导
在两千多年前,也有类似的观点:
结合手中资料,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孟子其人(略)及写作背景
3.《孟子》其书(略)
4.孟子思想
预习任务
背景相关·齐桓公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尊王攘夷
背景相关·晋文公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会盟天下
背景相关·齐宣王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轶事典故
光大“稷下学宫”
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士人,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来。比如儒家大师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稷下学宫集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刑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中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轶事典故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钟、夏都是齐宣王身边的女人,前者奇丑而有才,后者奇美而无能。于是,齐宣王有事,就跑去找钟无艳帮忙;事情一过,则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把钟无艳抛到了一边。
公元前312年,齐宣王杀王后,后娶钟离春为后。
轶事典故
滥竽充数
齐宣王爱听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听其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议
小组进行讨论,说说下列句子是属于什么特殊句式?并翻译
句子 特殊句式 翻译
臣未之闻也
何由知吾可也
王见之,曰:"牛何之?"
是折枝之类也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句子 特殊句式 翻译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将以(之)衅钟
构怨于诸侯
莫之能御也
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古今异义
研
文本探究
思考以下问题: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3.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请画出结构。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
保民而王
文章总体思路
壹
不忍之心
阅读1-24段,思考以下问题:
1. 对于齐宣王“以牛易羊”这件事,齐宣王自己、齐国百姓和孟子分别是怎样看待的?
2.孟子为什么要说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齐宣王自己: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不忍)
齐国百姓: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孟子: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有仁心)
2.孟子为什么要说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1)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
(2)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贰
不为与不能
阅读1-24段,思考问题:
孟子在论述“不为和不能”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1)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
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1)天下可运于掌
(2)“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叁
霸道危害,仁政蓝图
阅读1-24段,思考问题:
孟子在阐述“霸道”的危害和“仁政”蓝图时,齐宣王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王笑而不言
“若是其甚与?
“可得闻与?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
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彻底放弃“霸道”,怦然心动
有些心动
心存侥幸
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
肆
具体措施
阅读1-24段,思考问题:
孟子实行仁政、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富民
教民
制民之产
申之以孝悌之义
赏
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如何牵着齐宣王的鼻子,叫醒装睡的齐宣王的?
孟子是如何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叫醒装睡的齐宣王的?
1. 转移话题,掌握主动
孟子是知道“齐桓晋文之事”的,却说不知道,而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2. 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 抓住要害,欲擒故纵
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4. 气势磅礴,妙用比喻
拓
知识拓展
孟子这么煞费苦心的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最后到底有没有按孟子说的做了呢?
……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但这也为齐国的衰落埋下伏笔。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在乐毅的指挥下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使齐国只剩下即墨、莒这两座孤城。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
记
必背知识归纳总结
名句背诵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成语积累
明察秋毫: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放辟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