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23: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思想
《散步》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短小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本文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容易激发学生的感受、联想和思考,内涵的可阐释性却很强。这节微课,我从研读“我们”着手,让学生体味“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等,体味朴素亲情。通过赏析“田野”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进而引导学生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特色
1、围绕“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展开,通过研读“我们”,感受朴素亲情。
2、赏析“田野”,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感情。(教学重点1,教学难点1)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2)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
1、“哺育子女是动物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属中国人做的最好。”----培根。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从这些诗歌名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以及亲情的可贵,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这篇散文,一起去体会其中的温馨。
二、明确学习任务,齐读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1、带着黑板上的几个小问题,大声朗读课文。(读一遍大约2-3分钟)
2、 抢答:(1)散步的地点在哪?
(2)散步的季节?
(3)散步的人物有?
(4)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5)结果怎么样?
3、思考: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4、师提问:书上有没有一句提纲挈领的话,请找出来。
答案示例: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四、研读“我们”
师提问:母亲年纪最大,照理说,应该把她放在最前面。可否将第一节改成: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预设:
1.不可以。把母亲放在最前面,就会觉得母亲是这里最重要的人物。
而文中母亲、妻子、儿子是在“我”的带领下出来散步的。第2节中写道“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不愿意出来散步仅仅是因为怕累吗?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了,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训练学生的朗读。板书:孝顺
2.第6节中,“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她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以看出,我是家里的主心骨,领导者,家里的主宰权在我手里。
师总结并追问:正因为我是家里的主心骨,所以把我放在最前面。
3、但第一节特别啰嗦,可否改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答案示例:不可以。两个“我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突出“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板书亲情)
4、第5节中,“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特别和谐。此处请学生朗读小家伙的语言,并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叫的感觉,读出突然发现的欣喜,读出可爱、聪慧的性格。可以先找两个同学读,再全体男生齐读。并适时总结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板书儿子聪慧)
师追问:那么,我们一家浓浓的亲情,幸福温馨的感觉仅仅表现在我与家人的关系上吗?课文哪些地方还有体现?
5.母亲和孙儿的关系特别和谐。第7节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师追问:我的母亲选择走小路仅仅是为了孙子吗?答案示例:不想让儿子为难,她体贴儿子,善解人意。(板书母亲慈爱)
6.和谐还表现在妻子与我的关系上。“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板书妻子贤惠)师总结:这样贤惠的妻子,在外面,给足丈夫面子。刻画人物:一言传神,无言亦传神。
教师小结:通过初读,我们感知到,作者用了许多和谐对称的句式,来表现我们一家和谐、亲密的关系。
请学生齐声诵读两遍: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读出亲情的美好!读出幸福的感觉。
四、赏析“田野”
师: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是怎样的田野?请生朗读描写田野的段落。
第4节。第7节。
师提问:作者惜墨如金,却用了很多文字来描绘春天的田野,是否多余?
此处请学生先自主批注,再小组合作,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
友情提醒:批注的着眼点可以赏字句,可以品修辞,可以想画面,可以说作用,还可以生发联想……
学生小组可能给出的答案示例:
1.第7节的景物描写很重要。作者选择的典型景物是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意象经常会出现在描写农家田园生活的诗句中,都充满了悠闲的农家乐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第4节的景物描写很重要。这节表现了南方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可以联想到欧阳炯《春光好》中的几句词: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3.第4节在描写时,非常有层次性。这幅画面有总有分,先总写南方初春的田野。接着再分写有的浓,有的淡的大块小块随意铺着的新绿,树上密起来的嫩芽,咕咕冒着水泡的冬水。
而且,这幅画面还有远有近,新绿应该是远眺所见,嫩芽和冬水是近景。
这幅画面又有动有静,冬水是静,其他是动。有声有色。
4.第四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后的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惊喜、赞美之情。“铺”这个动词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密”显示了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咕咕地起着水泡”用了拟声词,让人仿佛听到春天的动人旋律。
这节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诠释了生命二字,是对生命的高歌与礼赞。作者写这段景物是希望母亲能像大自然那样重新获得生命活力,健康长寿。
师适时评点:真好!作者眼中的美景我们能赏,作者心中的情我们能触。
师适时链接资料: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 ——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示PPT9,板书生命)
师再引导学生看第2节,并链接资料:文章写于1985年,这年清明前,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失掉了生活的目标,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个时期,她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示PPT11)
师继续引导学生看第三节。请生朗读。其他同学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点,教师在此基础上点拨朗读技巧。
朗读注意点:
两个“太迟”“太迟”需要重读,这两个词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盼望冬天快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的急切心情。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冬天是一道坎,一个“熬”字,写尽了儿子对母亲的担忧与牵挂。现在熬过来了,看出了作者的庆幸。所以,“熬”要重读,读出庆幸的感觉,“总算”要用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的感觉来读。
5.这两节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气息,烘托了我们一家散步时的放松、愉悦的心情;其中,第4节的景物描写,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因为小路有意思,儿子才要走小路,我们才会有分歧,我才决定委屈儿子,我的母亲才会迁就孙子,我才会背起母亲,我的妻子才会背起我的儿子……
师总结:因为有了这儿的景物描写,春天的气息被渲染出来了,幸福的心境被衬托出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被铺垫出来了,文章丰富的主题被揭示出来了。
五、品读“散步”
师提问:散步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处处显现出它的不一样。作者的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有什么不一样呢?答案示例:
1.我们平常的散步是十分悠闲的。但作者一家的散步是想让母亲身体健康。这是一种孝顺,但更多了责任的感觉。(板书责任)
2.这儿的散步中有分歧,一波三折,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对孙子的疼爱,对生活的热爱。在爱的抉择中,也显示出儿子对母亲的孝顺和作为中年人的责任。
3.作者是觉得母亲来日不多,不懂什么时候会突然逝去。不想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不想如《乡愁》中所说“你在里头,我在外头”的痛楚,想多点时间陪伴母亲。
教师小结:亲爱的同学们,亲情、生命、责任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师动情读小诗并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请选择你们家庭中的一个温馨场景,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小片段。
2、给你的爸爸、妈妈揉揉肩,捶捶背,打一盆洗脚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