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资源
【教材特点】:《水资源》是人教版8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三节的内容。根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更多的经历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地理活动中去。该案例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课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教育的强大的辅助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该案例在唐山市素质教育观摩会上展示,在体现新课程理念、展示课程改革成果上具有引领作用,特别在多媒体教学的恰当应用上更是处于领先水平,得到了现场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生特点】:8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和评价地理国情的能力;同时在生活中,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关于水危机的意识;前面的地理学习中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师特点】:教师年轻富有朝气,表达能力较强,有亲和力,和学生易于沟通;在学科教学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升华认识;同时在制作教学软件、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具备上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基本条件。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是宝贵的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特征,分析总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匹配不合理的原因及影响,明确我国缺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和信息了解,认识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树立珍惜、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球和我国可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
2、我国水资源人均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土匹配不合理,水浪费和水污染等问题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匹配不合理的原因
2、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体现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设计意图
课堂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课前渲染〉播放〈我旅游过的地方〉旅游中关于水的足迹照片 欣赏体会水之美 放映的幻灯片,伴随〈高山流水〉古筝曲,将学生徐徐带入美图美景美水之中
自我介绍(家乡、上大学的地方和工作之地)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水 根据所学政区等知识判断三个地点的地名并总结地名的共性及用途 放映〈自我介绍〉出示中国背景图,依次闪现三个地点,并动态出示带色彩强调的地名,引出水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关系。
提出地理问题 〈地球上的水〉问:地球上的水有多少?地球上的水资源呢?水资源:河流水、湖泊水和部分地下水(占淡水的0.3%) 讨论和读图分析:认识到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我们能够大量利用的水资源很少,明确水资源的存在形式 动态的美丽的蓝色的地球展示以及徐徐推出的文字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个水球静态的地球水资源构成图片让学生理性分析并掌握具体数据,明确水资源是很有限的一动一静,感性理性,在强烈对比中达到教学目标
(中国的水)问:世界上哪些国家水资源丰富?(提示,河流多且水量丰富的国家水资源丰富)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回顾世界地理知识并讨论分析并了解:我国是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均量不足世界人均量的1/4 学生激烈的讨论分析后出示静态但色彩分明的统计图表,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中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人均量在世界人均量的比例情况
探究问题 〈评价中国的水〉中国:轻度缺水唐山:重度和极度缺水 根据数据分析并了解中国水资源丰缺情况和我国各地水资源丰缺情况,特别关注自己的家乡水资源丰缺情况 展示:水资源紧缺指标表格全国人均水资源分布图用数据和图表
〈华北地区为什么缺水?〉供水量——河流湖泊水量(空间分布和季节水量的变化)和——气候干湿程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需水量——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人口数量、土地资源量和工业发达程度 在老师引导下从供水和需水两方面分析我国乃至唐山水资源短缺的客观原因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回顾并总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华北地区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采用智慧背囊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文字为线索,超级连接相关图片和动态效果,帮助学生回顾并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划线有超级连接)说明:这里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超级连接,学生掌握的好就不使用,掌握的不好就使用最后一张我国水资源丰缺的统计图做总结
发现结论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污染和浪费〉问: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危机? 联系身边实际分析生活中在用水上存在的污染和浪费问题,通过老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深刻认识到浪费和污染是导致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从而形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的意识 总结前面知识的同时引出新的观点,此处为暗连接,根据学生的反应连接到污染或浪费的教学内容污染:一系列直观的图片和文字直击污染现场和污染严重程度;浪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浪费用水的文字和图片
结束 〈小结〉〈结束语〉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轻……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课下准备和期待下节课的研究 依次显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提出下节课研究内容并提供相关搜索网址,留有余味动态展示我们良好的祝愿(音乐画面文字回应课首)完整结束该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来看,体现了三个特点:
首先是课堂上教学富有激情,极富感染力。对于这节课,老师们评价说激情迸发,魅力四射!在课件的协助下,课堂上情景交融,真情真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备课时,我习惯上要备学生,我自己的学生情况就不必说,在家备课时我常常要征求儿子的意见,他的意见往往就代表了学生的需求。去丰南上课之前,我特意去了一趟那里,和他们的老师接触,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去唐海之前也专门打电话了解学生情况,以作到因材施教。比如,针对我校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学时我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片、视频强化他们的水资源危机意识,在分析成因时调用学过的图片,再次增强知识间的联系;针对丰南银丰中学的学生,更多的是联系实际,同时在课堂上也激发学生向老师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意识;针对唐海冀东石油中学的学生,由于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所以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回顾旧知识,推导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同时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正面的保护水资源意识。
三是课件设计完全交互性:充分利用自定义放映的特性,将教学能够连接到可能发生的很多环节,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随机选择教学内容和顺序,活化了教学过程,不让课件束缚教学,而是让课件为教学服务。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两个特点:
一是地理性,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体系,地理要素之间,人地之间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读图和进行理性分析,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与河流湖泊、干湿状况、降水量及降水季节变化等的关系;水资源丰缺与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关系;土地资源的多少与地形类型的关系等等……明确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人地关系,学生才能够真正算是在学习地理,学会了地理。
二是生活性,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学科,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要为生活服务。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第一条: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第二条: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水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又是与我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资源,水资源危机意识不仅仅是地理课上学生应该形成的意识,而是全球人应该形成的意识,在这节课上,我用了大量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成水危机意识,形成要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事实证明目标达成是成功的,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体现的很明显,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地理知识,更多的是唤起了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和保护意识。同时,对在座的领导和老师们也是一种常规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意识到,地理学科学习的不仅仅只是地理知识,地理学科的学习对于全人类都是有意义的。
不足之处:
语言不够精炼:文学功底不够深厚,而且由于教学过程属于因材施教,随学生而调整,所以在语言准备上属于即兴演讲性质,不够精炼优美。太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少,学生活动不够充分。
多媒体
世界水的存在形式
提出问题: 地球上的水有多少?水资源?
发现结论缺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总结,提出问题,等待下节课解决
结束
问题探究 分析缺水的原因
图表分析:世界各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分析中国水资源国情)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多媒体 多媒体
全国水资源稀缺情况华北地区严重缺水
多媒体
创设情境欣赏美丽的水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