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学习聚集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99-100页,按阶段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开始 战国
秦朝
发展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变化 宋朝
元朝
削弱 明朝
清朝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99-100页,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完成表格,
(1)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开始 战国
秦朝
户籍相伍
国家大规模编排居民,制定户籍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
“为户籍相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民户籍(一般百姓)
宗室籍(宗亲贵族)
宦籍(官吏)
市籍(商贾)
分类登记
【师生活动】完成各阶段表格
(2)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发展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编户齐民
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政府有专人主管地方户籍
单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维护:政府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结局: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黄白分籍
黄籍:西晋政府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白籍:东晋政府以白纸登记从北方南渡的州、郡、县人口,不征发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大索貌阅
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大索貌阅
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大索:清点户口。
貌阅:核对外貌,已成丁,而诈老诈小逃役。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3)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变化 宋朝
元朝
主客分籍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按照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注意:元朝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材料:客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流亡他乡的人)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改革户籍制度,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背景
①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赋役制度变革,征收标准逐渐以田亩、财产为主;
③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加强;
④为加强社会管理,稳定社会秩序。
(4)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削弱 明朝
清朝
职业定籍
户帖黄册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这张1371年颁发的户帖除印刷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之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明嘉靖年间黄册原本
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为“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户帖黄册
管理松弛
永停编审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按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朝代 主要史实 演变特点
战国
秦朝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总结,巩固记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概括户籍制度演变特点。
编排民户,“户籍相伍”
分类登记制度
专人主管,编户齐民
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管理严格,三年一造
主客分籍,主户增加
按职定籍,世代相袭
继承元朝,建立“黄册”
相对松弛,永停编审
以户为单位,带有宗法色彩;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④社会控制功能不断减弱,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②统治者的改革;
③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农民的反抗斗争
⑥财政危机;
⑦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户籍制度?
二、历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治理
学习聚集
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时期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表格。
乡里制
什伍组织
乡里制
市坊制
坊村制
邻保制度
保甲制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初:里甲制
清中后期:保甲制
基层组织
里
郡
县
乡
地方行政机构
亭
三老
(掌教化)
啬夫
(掌狱讼、赋税)
游徼
(掌捕盗)
亭长
(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里正
伍=5家
什=10家
里=100家
乡=5里
互相监督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唐朝的市坊制度
乡=5里
里=100家
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里正
坊正
村正
保=5邻
邻=4家
互相监督
唐朝邻保制度
10家总编为1牌,开列各户姓名,由10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里=110户
甲=10户
里长
甲首
【学生判断】以下材料分别是哪朝的制度?
明朝的
里甲制度
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
此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
明朝的十家牌法
【史料阅读】P10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朝保甲制度的功能。
至此,乡里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与保甲制(维护社会治安)合一
基层区划,
基层自治,
社会治安,
登记户籍
保=10甲
甲=10牌
牌=10户
保长
甲长
牌长
④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②宗法关系扮演重要角色
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作用: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保证赋役征发
③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官权力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体现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吗?
【资料拓展】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三、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
学习聚集
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②政府为维护统治,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古代社会救济出现的背景。
并概括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主要特点。
朝代 政府 民间社会
汉朝
隋朝
唐宋
元明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 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 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 ——钱公辅《义田记》
常平仓制度
官仓救大灾
义仓救小灾
养病坊、福田院
宗族设义田、义学、义宅、义冢
众济院、养济院
慈善机构:善堂、善会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学生活动】据教材完成下表内容
①政府主导,重点是救灾;社会参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②宗族及慈善组织作用渐大,有立法保障;
③救济和优抚结合;
④受经济水平限制,未形成社会保障制度;
⑤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概括历代社会保障的特征
蔚县常平仓地下粮仓遗址
史料1:
东汉彩绘木鸠杖
史料: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明]《大明律·户律一》
史料3:
史料: 余当考义仓之设,始于隋开皇五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为差……以备凶年,可谓善矣。
——[清]薛之佐《义仓小引》,《庐州府志》
历史剧《雍正王朝》的赈灾片段截图
史料2:
按史料 性质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
史料1、3、4 史料2、5
按史料 类型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史料4、5 史料1、2、5
【拓展提升】为研究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请你分类上述史料并说明理由。
乡官制
唐前期的乡官由耆老、里正、村正、坊正组成,乡政实际由里正负责,这些人员均由县司选任。“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郡有守,县有令,乡有长,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乡官就是指其中的乡长、里正,他们在唐代属于九品之外的流外吏职。
唐代的乡官是没有俸禄的,但是由于可以免役,再加上有一些权力,故在唐前期人们还是乐于承担的。但唐代的这一套乡官制度从建立之初就存在一个矛盾,即中央政府既要利用其控制人民,保证赋役的足额征发,又要防止其利用手中的权力鱼肉百姓。唐后期社会动荡,农户逃亡严重,导致充役人力不足,按照唐律的规定,人户流亡,夫役不充,里正是要受到法律罚处的,从而使里正等乡官由香饽饽变成了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苦差事。
职役制
唐后期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其特征是乡官由众人推举,均由富户充任,采取轮差制的方式,遂成为一种职役。职役制为五代、两宋所沿袭,并且越来越成熟。
乡官制与职役制的性质不同,前者虽然处在统治阶层中的最下层,但却是“官”,是所谓役民者。实行职役制后的乡官,虽然仍有掌管乡里事务的权力,由于实行了户差轮流制,于是其身份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具备“官”的性质了。
【资料卡片】
【总结提升】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